-

大林和小林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大林小林是什么童话)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3-22 17:46:02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大林和小林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大林小林是什么童话),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390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9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月亮带着平平的帽子向西走下去,太阳从东边吐出红光来,红里带着金色,照着树林美丽极了。”


前言——

《大林和小林》作为小学生寒暑假必备读物,给不同时代的人留下来不一样的深刻记忆。


该作品由作家张天翼在1932年所写,不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民族童话精品之一,也是继《叶圣陶》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个现实主义童话里程碑作品。


有人说书中奇特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让人爱不释手,很容易就被它深深吸引,我深以为然。


作品讲述了一对双胞胎大林和小林因为父母双亡,带着家里仅有的东西出门,打算去外面做工谋生。因被黑山似的怪物追赶所走散了,从而拥有了不同的奇遇人生。


哥哥大林遇到了“天使”包包,在包包的帮助下成功成为了大富翁叭哈先生的儿子。从此,大林改名叫“唧唧”,什么事情也不用做,每天吃饭,喝水,讲话……都有200个专门的仆人伺候。渐渐的大林失去了思考能力,行动能力,变成了一个徒有其身的大胖子,最终因为落水没有被救,活活的饿死在充满金银财宝的富翁岛上。


而弟弟小林被“绅士狗”皮皮捡到卖给了开公司的商人四四格先生。因为不满被虐待,小林和小伙伴们一起齐心协力的制作铁球来对付四四格先生,最终逃离四四格先生,遇到了开火车的穷人中麦伯伯,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


著名的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评价张天翼说:“整个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称得上天才作家的,也许只有他一位。”可见作家张天翼在儿童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


本文将以《大林和小林》为例,从创作者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与当时时代环环相扣的主题和暗喻,故事的情节结构,以及作者在小说中运用的写作技巧,进行浅略分析看看这部经典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1.《小林和小林》写于1932年,他丢弃了当时文学流行的“革命 爱情”的时髦风气,写下来与民国时期环环相扣的现实主义风格主题和带有暗喻的角色人物。

大家如果看过张天翼的作品就会发现其作品绝大多数的深度解刨了人性丑恶,愚蠢的一面,也揭露了当时民国时期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


而《大林和小林》作为张天翼优秀的作品,更是优秀中的经典。


张天翼不仅仅只是表面看起来的儿童文学作家,更是一位成人作家,是一个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两栖”作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全能写手”,早年间他写过无数的作品,却因为种种原因被禁,而后他就开始向儿童文学童话下手。


他用童话的角度来写故事,可其中却包涵了给予给大人的思考感悟,适用于所有人观看,表达了他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真实而深刻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社会人生和精神面貌。


在张天翼看来儿童的眼睛是最雪亮的,可以看到最具真实的世界,用来暗喻嘲讽阶级主义在好不过。


《大林和小林》写于1932年,众所周知属于民国时期。其当时创作的作品不乏有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等,而张天翼却丢弃了当时文学流行的“革命 爱情”的时髦风气,写下了嘲讽意味十足的现实主义童话作品。


俗话说每一位好的作家,都是现实主义作家。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则需要更加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例如我们熟知的作家莫泊桑,就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写的《羊脂球》表面看上去是写处于各个阶层的十个人,共同乘坐一辆马车逃往一个港口的故事。坐马车逃跑,看起来一件平常无奇的小事,实际上就是在讽刺现实,讽刺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法国军队的无能,歌颂了法国人民奋起反抗,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而《大林和小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看起来就是普通的讲述了一对双胞胎充满奇遇的童话故事,实则背后的深意是讽刺了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和对劳动人名的压迫,以及劳动人民奋起反抗的坚定勇气。


主题以及想要表达的内容确立完毕后,接着就开始想人物塑造和暗喻,通过一系列角色塑造,更好的来为主题为服务。


作家张天翼以大林和小林不同个人经历和命运为线索,将劳动人民和统治阶级社会生活和矛盾联系在一起,创作了极具个人特色的配角。爱哭的国王,喜欢王子的鳄鱼经理小姐,因为鼻孔太大说话有回声的四四格先生,喜欢养臭虫,有钱的大富翁叭哈先生,爱臭美时刻都要化妆的鸭子公主蔷薇……都让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


其中,角色的塑造不仅仅是为了让儿童读者感到有趣,生动,有想要看下去的欲望以外,这些角色也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形成强烈对比的重要性。在小林面前霸道蛮横的狗法官,遇到成为大富翁的大林时不断的点头哈腰,阿谀奉承,暗喻当时不少打击,压迫劳动人民的人,遇到统治阶级人时的真实反应和场景。


所以,有人总结了作家张天翼在《大林和小林》这一作品中,描绘了“真的世界”、刻画了“真的人”、讲了“真的道理”。


2.《大林和小林》故事中的情节结构

根据查询百度百科我们可知,故事结构是一部故事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故事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


一个故事的结构过程,就是作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故事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


故事的结构有六类,可以细分为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和“散文”结构,其中不同的故事结构拥有着不同的作用,其表现手法也不一样。


现在我们根据《大林和小林》浅析一下小说中所用到的故事结构。


《大林和小林》所用到的故事结构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线状结构,它可以将各个情节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串联起来,呈线状结构,从始到终,从开头到结尾,一步一步将故事呈现给我们。


以《大林和小林》为例,起因是大林和小林父母双亡,为了有饭吃,两人决定去外面做工谋生。经过是因为被怪物追赶,大林和小林选择分开逃跑来躲避怪物,谁知却因此走散,遇到了不同的人,过上了不同的生活。结果就是大林最终死在了富翁岛,而小林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


故事的结构看起来十分简单,采用了复线式写作方法。一分为二,大林和小林作为双主人公,拥有不同的人生,其经历的生活也大不相近。所以张天翼用交叉式写法,一边写大林,一边写小林,时不时进行插叙,让我们在观看的同时可以知道两个主人公不同的生活发展,形成对比,更加有利于表达深刻的内在思想和不同阶级的生活面貌。


有人看完后说作家张天翼更加偏爱小林,因为他将大林写的极其愚蠢,将小林写的聪明又勇敢,也有人说作家张天翼更偏爱大林,因为小林有权利,有地位,有钱,而小林却一路“逃亡”被打,没钱没势处于底层地位。


我认为每一个角色都是作家笔下最爱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可能会存在极大的偏心,只能说两个主人公背后所代表的立场以及作者给予他们的身份不同。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是小林遇到“绅士狐狸”包包,他能够依旧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的舍弃拥有金银财宝的大富翁叭哈,不选择给他做儿子吗?而大林如果遇到“绅士狗”皮皮,被卖给四四格先生,谁又能后保证大林能够忍受挨打,而不逃跑?


所以,作者并没有偏心任何人。即使表面看起来确实作者更加偏心大林,让他有钱,有势,有地位,可在这背后大林改了姓名,失去了自由,变成了一个连仆人都能操纵的傀儡。


正如你想要得到什么,背后就要注定失去什么。


3.作家张天翼在《大林和小林》所用到的写作技巧。

张天翼为了更好表达自己内心当下的感受,绝大多数都是短篇小说,甚至是采用速写的方法,一笔成文。所以他的小说大多文字简练,篇幅短小。


1.故事多处使用无意义短句,以此来进行叙述。


星期五。起来拿早饭。后来剃胡子。后来做工。后来挨打。后来我哭了。后来睡。


星期六。起来拿早饭。后来剃胡子。后来做工。后来挨打。后来我哭了。后来睡。


星期日。起来拿早饭。后来剃胡子。后来做工。后来挨打。后来我哭了。后来睡。


以上的句子看起来毫无内容含量平铺直叙,我有一朋友说看起来就像是流水账一样,纯属是凑字数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此片段出自于小林被卖给四四格先生做工时写下的日记,短句从侧面寓示了四四格先生作为统治阶级人物的专横跋扈,不允许小林有更多的时间去偷懒,去丰富日记内容。同时也为后来小林一次私底下偷买金刚钻,和一次和小伙伴们为了不被四四格先生变成鸡蛋吃掉而反抗做铺垫,显得不突兀,一切情有可原,有迹可循。


2.对比式描写。


对比式描写也是写作技巧之一。


通常描绘两种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情况,将其特征鲜明地层示出来,以便互相对照、映衬,并在这种对照、映衬中可以反映出事物的本质,透露出作者的倾向,评价和思想感情。


而大林和小林作为一对双胞胎就是最好的对比。大林代表着霸道蛮横的统治阶级的人物,小林则代表着勇敢大无畏的劳动人民,而大林和小林所共处的环境就是以当时民国时期为背景的社会。


其中怪物就是一个伏笔,从大林和小林走出家门遇到怪物,各奔东西的那一刻,就预示着两人不同的命运的开始。


我认为作者设计最为巧妙的部分,莫过于高潮部分。大林因为要和蔷薇公主结婚,所以需要乘坐火车去往海滨,而在乘坐火车的时候他遇到了小林。


按常理来说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欢喜的大结局,大林和小林相认,从此过上了最初追求的有钱生活。


可在小说中并不是这样,改名为“唧唧”的大林,下意识只觉得小林这个名字很熟悉,却想不出小林是谁,到底在哪里见过?


而小林也以为大林只是一个带二千个听差,八百个厨子,用二十节火车厢的有钱大胖子,两人即使遇见也完全不认识对方,这个结局看似不合理,却在常理之外情理之中。


3.喜剧元素的描写。


作为一本合格的儿童小说,作家张天翼除了向读者揭示统治阶级的霸道蛮横外,还在小说中加入了一些喜剧元素中的夸张手法,使读者能够在观看的同时,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又能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例如一下片段:


四四格吃了七百头牛,一千六百五十斤面,八百三十二只猪。吃完了,四四格叹了口气:“哎,我没有吃饱,没有吃饱。”


作者用夸张的写法,生动的告诉我们四四格先生胃口特别大,可以吃下很多东西,而替四四格先生卖命工作的人却经常吃不饱穿不暖,除了让读者惊叹四四格先生的胃口外,也能深刻体会到劳动人民的悲哀。


这次赛跑是五米赛跑,参加赛跑的一共是三个:一个是唧唧,还有一个是乌龟,还有一个是蜗牛。


等了一下,有人挂出一块牌子来,牌子上写着:五米赛跑,第一名乌龟,第二名蜗牛,第三名唧唧,一共跑了五小时又三十分,破全世界记录!!


大家又大叫起来,拍着手。


大林和乌龟,蜗牛赛跑,应该毫无悬念的拿第一,谁知却拿了第三名。可,即使是这样大家都大叫起来为大林庆祝,体现了统治阶级昏庸和盲目的追捧。


3.充满暗喻的荒诞式手法。


作为民国时期的小说,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难免也会有当初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特色,直接了当的嘲讽在当时是万万不可的,所以许多作者只能运用暗喻手法,即使是张天翼也不可避免。


所以在该小说也多次运用荒诞的手法影射一个社会的黑暗及不公。


比如一下片段:


叭哈拉着唧唧的手,同医生到一个房间里去看病人。病人旁边站着十八个看护妇。她们低声对医生说:“他睡着了。”医生问:“他怕不怕冷?”“他没有怕冷的样子。”“那好,”医生搓搓手微笑说,“现在我来打针吧。”


“哪有什么病人呀?这病床上不是空的吗?我眼花了吗?”


唧唧就跑过去仔细一看,原来确实有一个病人,不过病人身体太小,不容易看见罢了。


原来这是个臭虫




叭哈觉得身体有点不舒服,他吩咐吉士:“明天一定要那臭虫开一个追悼会,你赶快叫他们预备,现在我想睡了。”


于是吉士叫全家的人预备明天的追悼会。全家的人都知道死了一个臭虫要开追悼会,连厨房里的几个厨子都知道了。


以上两个片段就可以看出作者想要表达和暗喻的内容,在象征着统治阶级的有钱人叭哈先生家里,一只臭虫需要治病,死了要开追悼会。而叭哈先生对于处在低层阶级的人民,不管是压迫做工还是被打都理所当然,是死是活都比不上一直臭虫来的重要。




4.以“儿童”的角度描写,有趣且生动。


尽管这部小说看起来是一部嘲讽意味十足的黑暗小说,但却不会让人难以理解,反而以“儿童”的角度描写,充满儿童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


比如中间部分,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给大林开火车。如果是以成人的角度去描写,这个时候作为有钱的大林肯定会生气,而大林身边的人也会想尽一切手段让小林去开火车,在这一过程中起争执是难免的。但,以儿童的角度去展开,要是没有人愿意帮忙开火车,这个时候怪物作为大林身边的跟班,就可以派上用场来推火车了。


小说结局部分,大林不想工作,想要去富翁岛,但是身边没有任何可以乘坐的工具。他利用蚂蚁们和蜜蜂们同样可以到达富翁岛,充分的展现了儿童思维的世界观。


结语——

作为我国第一部经典的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中所要表达,传达的东西并非三言两句,粗浅分析就可以完全掌握。


一部作品之所以经典,除了作品本身的优秀地位不了动摇外,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值得我们多次阅读,看到更多的内容,了解更加深层次的东西。


如果有时间大家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大林和小林》,我相信受益肯定非浅。


撰文:白栀


图片来源: 网络(侵权即删)


部分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书籍《大林和小林》


欢迎关注白栀说 下次再见!


【本文标题和链接】大林和小林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大林小林是什么童话) http://www.hzhe123.cn//n/142061.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8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