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金是什么动物图片(乌金是什么动物)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5-05 12:32: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乌金是什么动物图片(乌金是什么动物),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316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是鹿而非鹿的动物-麂

麂(jǐ),是原始的鹿科动物,体型较小,多生活在山林中。


最新的科学分类中麂属下共有14个物种,在中国分布有6种,本文将对这6种麂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s



又名红头麂、乌金麂,是鹿科的一种动物。是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地。


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麂为麂类中体型较大的一种类,体长约1-1.2米,肩高60厘米左右,体重20-25公斤。黑麂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



额部有毛簇,雄性有短角,其基部通常分一小叉;雌性不长角。



主要栖息于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中。


黑麂胆小怯懦,大多在晨昏时段活动,白天常在大树根下或在石洞中休息,稍有响动立刻跑入灌木丛中隐藏起来。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叶和嫩枝等为食。


野生的黑麂有2个分布中心,一个是在安徽南部,另一个在浙江西部,总数仅有5000~6000只。已经在这2个中心区建立了清凉峰、古牛降、九龙山、凤阳山等自然保护区。


合肥野生动物园自1978年开始饲养和繁殖,1989年第一胎圈养条件下繁殖的黑麂出生,到2001年底累计繁殖黑麂51只,繁殖种群正处迅速增长期。


致危因素


分布区面积缩小,种群数量也有所下降。


偷猎现象较严重。


栖息地破碎化引起的雌性介导的基因流量减少。


贡山麂


Muntiacus gongshanensis



贡山麂,在中国仅见于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的贡山、福汞和泸水,西藏东南部。最近的基因研究显示,贡山麂与黑麂特别相关,除了皮色有差别外,几乎可以认为是一个种,但仍存争议。


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贡山麂体型中等,体长80-95厘米,体重15-20公斤。


体背暗棕红色,体侧和四肢暗黑色,角柄和额棕黄色,腋下、大腿内侧和下颌纯白色,尾背与背色相似。


主要栖于海拔2000米的中高山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湿性暗针叶林。


清晨和黄昏活动较频繁,白天活动较少。喜在林缘草坡处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鲜枝嫩叶。喜水,能游泳、跨溪沟行动自如。


致危因素


分布狭窄,栖息面积小。


分布区内种群数量稀少。


偷猎现象较严重。


叶麂


Muntiacus putaoensis



叶麂,又名叶鹿,在近年才被发现的新种。肩高仅50厘米,重约12公斤,是世界上最小的麂类动物。



1997年,生物学家艾伦·拉宾诺维茨(Alan Rabinowitz)在缅甸北部地区克钦邦的偏远山区进行野外考察时,发现了一具动物尸体。在验证初时他只认为是其他种的幼体,但经过验证后却发现原来是新种一头成年的雌性叶麂。经过遗传检测所得的标本后,他确认此为新的种。


当地猎人一直以叶鹿去称呼此种,这是因为这物种小得足以被一块大的叶片完全包裹起来。


叶麂生活在热带雨林及温带地交界地区。分布十分狭窄,在缅甸茂密的森林区,位于东北部葡萄县至胡康河谷内被发现,及在迈立开江的南方支流内出没。


叶麂在中国仅见于藏南地区。


黄麂


Muntiacus reevesi



黄麂,又称小麂、山羌,在中国分布于华中、华南与台湾。另外也有人为引入的种群分布于日本及英国等地。



黄麂体形较小,肩高约43-52厘米,体长70-87厘米,体重9-18公斤。


许多人会将黄麂与赤麂混淆,甚至误将两者视为同一种动物。黄麂身形较小,肤色由黄色至棕色都有;赤麂身形较庞大,一般呈红棕色。




黄麂的牙齿结构与赤麂相似,成年的雄性上犬齿相当发达,形成獠牙。


雄性有角,但角叉短小,角尖向内向下弯曲。雄性额内缘至角基内侧各有一黑色条纹,雌性则在额前有盾型班块,白色的腹部以及尾巴下方的白色也是主要特征,叫声似犬吠。


黄麂栖息在小丘陵、小山的低谷或森林边缘的灌丛、杂草丛中。较为胆小,听觉敏锐,略有微小声音即足以惊动它,受惊时,跑进高草丛或繁茂的森林中隐蔽自己。


它取食多种灌木、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枝叶、嫩叶、幼芽,也吃花和果实。也常到村旁地角盗食蔬菜或其它农作物。


致危因素


栖息地的不断缩减。


误食沾有农药的植物,引起的中毒。


捕猎情况较严重。


罗氏麂


Muntiacus rooseveltorum



罗氏麂,在1929年从赤麂的亚种中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物种。在中国仅见于云南与越南交界的山林中。


赤麂


Muntiacus muntjak



赤麂,在中国分布于西南的南部地区。由于赤麂天生心脏有问题,当受惊吓时,心脏跳动可以超过二百下,若承受不了时可致急性心脏病而死。



赤麂体型较大,体长100-120厘米,肩高50-55厘米,体重20-33公斤。


雄麂有小角,角冠基部分出一小枝,角柄前方有一黑色纵纹。长有突出上颚的犬齿,每年会脱角及重长;雌性无角。



雄性赤麂



雌性赤麂


赤麂眼下长有发达的眶下香腺,额腺较长,会分泌香油用以标示领域。



赤麂主要栖息在山地、丘陵地区灌丛和低海拔阔叶林。行动非常谨慎小心,走得很慢,脚步又轻。赤麂听觉敏锐,生性胆小,如遇惊动即狂奔疾驰,稍为受伤出血则惊恐更甚,以致不能走动。


主要取食多种植物的枝叶,也喜食果实、幼叶、嫩芽,有时偷食农田作物如大豆、花生等。


致危因素


由于赤麂有时偷吃农作物,农民会当做害兽杀死它们,甚至会投毒。


在部分地区赤麂会被当做野味肉,而遭遇捕杀。


中医药知识宣传——名贵中药——天然牛黄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牛黄




“一两牛黄,二两黄金”,可知天然牛黄的名贵。


天然牛黄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为我国传统名贵动物药材。


牛黄味苦、甘,性凉。归心、肝经。具有清心解毒、凉肝息风、豁痰开窍等功效,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痈肿疔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


人工牛黄由牛胆粉、胆酸、猪去氧胆酸、牛磺酸、胆红素、胆固醇、微量元素等加工制成。


为黄色疏松粉末。具有清热解毒,化痰定惊之功效。常用于痰热谵狂,神昏不语,小儿急惊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等病症的治疗。




天然牛黄的形状鉴别


天然牛黄可分蛋黄和管黄。


蛋黄:多为卵圆形、球形、立体三角形及片、粒状;表面金黄或棕黄色,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有时外部包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有龟裂纹、不光滑;体轻,质松脆,易碎,断面有排列整齐、重重相叠的同心环状层纹;气清香,人口先苦后甜、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可溶化;取少量牛黄用水调合,涂在指甲上,可将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退,俗称“挂甲”。


管黄:呈管状,表面不平,或为破碎的小片,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层纹较少,有的中空,色较深;质松脆,手捻易碎;有胆汁渗入者色黑,质坚实,断面似胶状,层纹不明显者质量为次。(摘自医学教育网)




安宫牛黄丸----含牛黄的名贵中成药代表




安宫牛黄丸,最贵的药丸。


长期以来,它与局方至宝丹、紫雪丹并被誉为抢救温病重症的“三宝”。为我国医药界所熟知的著名中成药之一。


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人工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功。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野生动物之黑麂

黑麂[hēi jǐ](学名:Muntiacus crinifrons),别称乌金麂、蓬头麂、红头麂、麂子、青麂,属于鹿科、麂属,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00~110厘米,肩高60厘米左右,体重21~26千克。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较长,一般超过20厘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眼后的额项部有簇状鲜棕、浅褐或淡黄色的长毛,有时能把两只短角遮得看不出来"蓬头麂"之名就是从此而来的。


黑麂全年都能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雌麂8个月龄性成熟,妊娠期6~7个月。每胎1仔。产后就可以发情和怀孕,估计每4年内能产3胎。哺乳期内少数雌麂又开始怀孕,但大多数雌麂在断奶后才发情,寿命10~11年。黑麂是中国的特产动物,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分布于中国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东部的怀远和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栖息于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


黑麂为中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濒危等级列为易危。




黑麂




一、形态特征

黑麂外形与云南西部和缅甸分布的贡山麂十分相似。


黑麂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00~110厘米,耳长80~98毫米,尾长20~40毫米,后足长230~285毫米,颅全长132~147毫米。肩高60厘米左右,体重21~26千克。自吻端直至眶前区的面长为64~70毫米,一般短于颅全长的1/2。头骨短小,吻部较窄,鼻骨长直(长44~46毫米),且其最宽处在前部。泪骨形态与林麝相反,呈长方形,即多数为长大于宽(长17~22毫米,宽16.5~18.5毫米),仅极少数是长宽相近。


黑麂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雄性具角,角柄较长,头顶部和两角之间有一簇长达5~7厘米的棕色冠毛。黑麂体被的粗硬脆性波形状长毛易脱落,且几乎呈一致的黑褐色(包括头部、耳和四肢)。半成体毛色略淡,多为暗褐;胎儿及初生幼仔体具浅黄色圆形斑点。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眼后的额项部有簇状鲜棕、浅褐或淡黄色的长毛,有时能把两只短角遮得看不出来"蓬头麂"之名就是从此而来的。


二、生活习性

黑麂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常在大树根下或在石洞中休息,稍有响动立刻跑入灌木丛中隐藏起来,其在陡峭的地方活动时有较为固定的路线,常踩踏出16~20厘米宽的小道,但在平缓处则没有固定的路线。一般雄雌成对在一起,活动比较隐蔽,有领域性,一般在领域范围内活动,还具有惊人的游泳本领。黑麂早春时常在茅草丛中寻找嫩草;夏季生活于地势较高的林间,常在阴坡或水源附近,偶尔也到高山草甸;冬季则向下迁移,在积雪的时候被迫下迁到山坡下的农田附近,大多在阳坡活动。


黑麂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吃饱为止。主要以草本植物的叶和嫩枝等为食,种类多达近百种,包括伞菌、三尖杉、矩圆叶鼠刺、杜鹃、南五味子、爬岩红等。曾在它的胃内发现过一些碎肉块,表明它能偶尔也吃动物性食物,这在鹿类动物中还是绝无仅有的。


三、生长繁殖

黑麂全年都能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雌麂8个月龄性成熟,妊娠期6~7个月。每胎1仔。产后就可以发情和怀孕,估计每4年内能产3胎。哺乳期内少数雌麂又开始怀孕,但大多数雌麂在断奶后才发情,寿命10~11年。


合肥野生动物园2013年的繁殖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育龄母麂平均每12个月产一胎(多数在11~3个月,少数仅6~9个月),孕期240天左右,哺乳期2~3个月,少数母麂可产后发情,但极少有两年三次产仔现象。圈养条件下黑麂多在9~11月交配,4~7月产仔。


四、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灌木丛中,比其他麂类栖息的位置较高。


五、分布范围

黑麂是中国的特产动物,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范围十分狭小,局限于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西东部的怀远和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地区,为中国特有种,包括:浙江的桐庐、安吉、余杭、临安、富阳、诸暨、建德、淳安、东阳、金华、开化、常山、衢州、遂昌、武义、缙云和龙泉、庆元等县,偶见于临海县;安徽的广德、宁国、泾县、青阳、贵池、石台、太平、旌德、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东至等县;江西的婺源、玉山县;福建的浦城县,整个分布区濒及4省39个县,面积约7.65万平方公里。


六、保护现状
  • 1、保护级别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 2、种群现状

(1)野生种群


中国:1978年从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的9546只狩猎物中,检出黑麂430只,按黑麂比例从总收购"麂皮"数中推算,该年在皖南捕获黑麂400只左右,从浙江西部捕捉535只,三者合计1365只,将福建及江西地区的合计,1978年被捕的黑麂数多达1400只左右,估计黑麂的总数7000~8500只。


1998年时,国家林业局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为8800只。


1978年全国的种群数量尚有7000~8500只,2011年时则不到5000只,皖南山区估计有2600~2700只,总体呈逐年下降之势。


1999~2000年浙江省专项调查结果为,全省黑麂资源量为3500~4000只,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遂昌县黑麂数量为769只


2000年,牯牛降保护区黑麂种群的理论数量为250只,但实际数目上可能不足。


全球:20世纪80年代初期,估计中国有10000只,1989年估计有5000~6000只,越南种群大概为12000只。


(2)人工繁育


中国:合肥野生动物园自1978年开始饲养和繁殖,1989年第一胎圈养条件下繁殖的黑麂出生,到2001年底累计繁殖黑麂51只,繁殖种群正处迅速增长期。


  • 3、保护现状

野生的黑麂有2个分布中心,一个是在安徽南部,另一个在浙江西部,总数仅有5000~6000只。已经在这2个中心区建立了清凉峰、古牛降、九龙山、凤阳山等自然保护区。


  • 4、致危因素

(1)分布区面积缩小,种群数量也有所下降;


(2)偷猎现象较严重;


(3)栖息地破碎化引起的雌性介导的基因流量减少。


  • 5、保护建议

(1)加强几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保护和改善黑麂的生活栖息环境;


(2)进行黑麂的在中国的数量调查和资源评估,为进一步保护和拯救这一物种提供科学根据;


(3)加强民间科普宣传,提升民间珍稀动物保护意识;


(4)加强对非法买卖黑麂行为的打击力度。


聊一聊每个地域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动物—神州万物皆有灵:安徽省

安徽省,简称“皖”,省会是合肥。安徽省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是中国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同时也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除了悠久的历史,安徽的商业也是赫赫有名,徽商是中国古代三大商帮之一,留下“无徽不成商”的美名。至于特色,安徽有著名的三黄,即:黄山,黄芽,黄梅戏。



大美安徽


相比于安徽悠久灿烂的历史和辉煌的商业发展模式,安徽野兽珍禽的数量和种类也是不遑多让。接下来,就是揭晓安徽省最具有代表性,知名度最高的三种动物:


NO.3 黄山短尾猴


黄山短尾猴,又名黄山猴,属于灵长类动物,是猴科中较大的一种。黄山猴四肢粗壮,体态高大,肌肉丰满。相比于高大的身材,它们的尾巴很短,不超过6厘米,如同被人用刀砍断了似的,因此有时被人们称之为断尾猴。黄山猴广泛分布于中国黄山风景区西南部,在三十六巨峰中的云门、桃花、浮丘三峰夹抱形成的峡谷内生活,野生猴谷也由此得名。黄山短尾猴目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色名单。



吃个果子



猴脸看世界


NO.2 黑麂


黑麂(ji),是中国境内分布的三种麂子之一,其它两种是赤麂和小麂。黑麂有很多俗称,例如乌金麂、蓬头麂和红头麂等,属于鹿科、麂属,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性格方面,黑麂十分胆小,生性谨慎,警惕性高,恐惧感极强,一般选择在早晨和黄昏活动,吃饱了就躲起来。黑麂是发源于中国的特产动物之一,没有亚种分化,分布范围十分狭小,主要分布在中国安徽南部等地区,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际濒危野生动物。



帅气的小黑麂



此为被拍摄到到野生黑麂


NO.1 扬子鳄


说到知名度,排名第一的肯定要属大名鼎鼎的扬子鳄了。扬子鳄,或称作鼍(tuó),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同时,它也是现存鳄类中行动最迟钝、性情最温驯的鳄类。因其活动范围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故被人们称为“扬子鳄”。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是,因为早年人为的猎杀和环境的破坏,野生扬子鳄的数量可能不足200条,其中约有40条为成年扬子鳄。


为了保护扬子鳄,安徽省在宣城建立了世界上唯一的扬子鳄保护区:宣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1973年联合国将其列为濒危种和禁运种,全球范围内属于极危动物。



体型最小的鳄鱼



活化石


最奇怪湖泊:无水无鱼盛产“乌金”,地下宝藏多如牛毛

顾名思义,湖泊指的是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湖盆及其承载的水体,具体有河或海形成的湖;也有火山与冰川铸就的;以及地壳运动围堵的堰塞湖等淡咸水体之分。但今天说的这个湖,不仅无法储存水体,鱼类也无法在湖中生活,但这个湖的价值却高到无法估量......




大约在10万年前,加勒比海地下两个板块因地壳运动相互挤压,海床因此被撕裂抬高直至露出海面,形成了加勒比海数千个大小不一的岛屿。其中一个岛屿恰好位于加勒比板块与巴巴多斯弧床之间,也就是加勒比海少有的富油层地带,海底石油被裂缝挤压冲破地表的出口就在特立尼达岛西南部,海底石油露出地表后也被称为“油苗”,风吹日晒后残留的就是被称为“乌金”的重油混合物:沥青。




1595年,英国罗利爵士在加勒比海探险时意外发现了这个出口,细心的罗利爵士察觉到这个湖泊的不同之处:雨后的表面平静如初,细看水下一层黑胶而水面却带油花,从而揭开了全球最大天然沥青湖的面纱,也就是如今的彼奇湖。在没有提炼技术的年代,这些高浓度沥青只能被渔民用来修补船只,直到1887年美国商人阿摩兹购买后才得以大量开发提炼,彼奇湖也让阿摩兹多了一个“沥青之王”的称号。




与其他湖泊不同的是,彼奇湖因石油不断涌出导致沥青越来越多,面积也随之越来越大。根据特立尼达政府在湖边设立的博物馆数据显示:有据可查的记载中,彼奇湖的面积至少扩大了1/3,达到了如今的40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0.7公顷的速度在不断扩大中。早期还会在大雨后形成浅水湖,当高浓度沥青被大量开采后反而导致雨水被渗入内部常年干涸,其中有沥青浓度降低的因素,也有油苗加速喷发形成“湖吃水”的巧合现象,因此彼奇湖没有鱼类也就正常不过了。




从商业开采至今的100多年里,彼奇湖至少提炼了1000万吨成品沥青,但湖面海拔至今都没有变化,科学家们给出的预测数据是:“按照每年开采100-200吨的速度,彼奇湖还能再开采200年,就算彼奇湖干涸也会在一定时间后再次蓄满沥青”。那么,彼奇湖具体到底有多深、储蓄了多少沥青?没有人能给出答案,目前最先进的设备也只能探测到100米处还是沥青。




除了沥青这种刚需建筑材料外,生物学家们还在彼奇湖里还发现了活跃状态的微生物系统,其中大部分都是古菌群,以及人类从未发现过的、可在沥青质上生长的新物种真菌。与此同时,湖中还发现了大量动物骸骨以及植物种子、花粉等数万年前因气候变化而被彼奇湖“吞噬”的物质。用洛杉矶博物馆馆长的话说:彼奇湖是人类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的最佳对象,其价值远高于特立尼达岛的财富。




随着彼奇湖的沥青产量越来越高,湖中越来越多的骸骨被挖上来,至今已确认的就有350万件大小不一的动植物化石,现今极为少见231种脊椎动物、234种无脊椎动物和159种植物都赫然在内,仅骨化石的总重量就达到了100吨。其中开采量最大的4号沥青坑共挖掘出174匹狼、90只剑齿虎、数十只骆驼和马、狮子的骨骸化石,多如牛毛的地下宝藏让彼奇湖得名“冰河期物种化石研究宝库”。




如今的彼奇湖早已成为收费景区,游客不仅可以支付3美元的门票后参观湖泊与博物馆,同时也可以在沥青湖中“畅游”,据说富含微生物的浅水层能大大缓解皮肤病症状。值得一提的是,在阳光暴晒的烈日下,沥青湖面十分柔软不可承载人类体重,这也是沥青湖中发现如此之多动物骨骸的主要原因。真想“畅游”最好等清晨或午后凉爽时分,湖面因温度下降变硬,成人可随意奔跑无碍。


顾名思义,湖泊指的是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湖盆及其承载的水体,具体有河或海形成的湖;也有火山与冰川铸就的;以及地壳运动围堵的堰塞湖等淡咸水体之分。但今天说的这个湖,不仅无法储存水体,鱼类也无法在湖中生活,但这个湖的价值却高到无法估量......




大约在10万年前,加勒比海地下两个板块因地壳运动相互挤压,海床因此被撕裂抬高直至露出海面,形成了加勒比海数千个大小不一的岛屿。其中一个岛屿恰好位于加勒比板块与巴巴多斯弧床之间,也就是加勒比海少有的富油层地带,海底石油被裂缝挤压冲破地表的出口就在特立尼达岛西南部,海底石油露出地表后也被称为“油苗”,风吹日晒后残留的就是被称为“乌金”的重油混合物:沥青。




1595年,英国罗利爵士在加勒比海探险时意外发现了这个出口,细心的罗利爵士察觉到这个湖泊的不同之处:雨后的表面平静如初,细看水下一层黑胶而水面却带油花,从而揭开了全球最大天然沥青湖的面纱,也就是如今的彼奇湖。在没有提炼技术的年代,这些高浓度沥青只能被渔民用来修补船只,直到1887年美国商人阿摩兹购买后才得以大量开发提炼,彼奇湖也让阿摩兹多了一个“沥青之王”的称号。




与其他湖泊不同的是,彼奇湖因石油不断涌出导致沥青越来越多,面积也随之越来越大。根据特立尼达政府在湖边设立的博物馆数据显示:有据可查的记载中,彼奇湖的面积至少扩大了1/3,达到了如今的40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0.7公顷的速度在不断扩大中。早期还会在大雨后形成浅水湖,当高浓度沥青被大量开采后反而导致雨水被渗入内部常年干涸,其中有沥青浓度降低的因素,也有油苗加速喷发形成“湖吃水”的巧合现象,因此彼奇湖没有鱼类也就正常不过了。




从商业开采至今的100多年里,彼奇湖至少提炼了1000万吨成品沥青,但湖面海拔至今都没有变化,科学家们给出的预测数据是:“按照每年开采100-200吨的速度,彼奇湖还能再开采200年,就算彼奇湖干涸也会在一定时间后再次蓄满沥青”。那么,彼奇湖具体到底有多深、储蓄了多少沥青?没有人能给出答案,目前最先进的设备也只能探测到100米处还是沥青。




除了沥青这种刚需建筑材料外,生物学家们还在彼奇湖里还发现了活跃状态的微生物系统,其中大部分都是古菌群,以及人类从未发现过的、可在沥青质上生长的新物种真菌。与此同时,湖中还发现了大量动物骸骨以及植物种子、花粉等数万年前因气候变化而被彼奇湖“吞噬”的物质。用洛杉矶博物馆馆长的话说:彼奇湖是人类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的最佳对象,其价值远高于特立尼达岛的财富。




随着彼奇湖的沥青产量越来越高,湖中越来越多的骸骨被挖上来,至今已确认的就有350万件大小不一的动植物化石,现今极为少见231种脊椎动物、234种无脊椎动物和159种植物都赫然在内,仅骨化石的总重量就达到了100吨。其中开采量最大的4号沥青坑共挖掘出174匹狼、90只剑齿虎、数十只骆驼和马、狮子的骨骸化石,多如牛毛的地下宝藏让彼奇湖得名“冰河期物种化石研究宝库”。




如今的彼奇湖早已成为收费景区,游客不仅可以支付3美元的门票后参观湖泊与博物馆,同时也可以在沥青湖中“畅游”,据说富含微生物的浅水层能大大缓解皮肤病症状。值得一提的是,在阳光暴晒的烈日下,沥青湖面十分柔软不可承载人类体重,这也是沥青湖中发现如此之多动物骨骸的主要原因。真想“畅游”最好等清晨或午后凉爽时分,湖面因温度下降变硬,成人可随意奔跑无碍。


:
【本文标题和链接】乌金是什么动物图片(乌金是什么动物) http://www.hzhe123.cn//n/146662.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