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为什么叫圣书(王羲之为何称为草圣)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5-07 09:34: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王羲之为什么叫圣书(王羲之为何称为草圣),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046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5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王羲之为何被称为“书圣”


说起书法,大概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中国历史上的“书圣”王羲之,同时又想到了王羲之萧放旷达的魏晋风度,想到唐太宗对于王羲之书法狂热的痴迷,想到身世传奇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乃至于想到会稽山阴的那次雅集。这种种令人心向往之的传奇故事和文化光环,都集中在千古一人的书圣王羲之身上,成为每个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的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诚然,王羲之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人们越靠近它就越发现它的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我们不禁要问,王羲之为何被称为“书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美学品质,使得它成为传颂千古的书法高峰?


《姨母帖》(摹本)王羲之/书


取法高古和博采众长


诞生于魏晋时期数一数二的高门琅琊王氏,王羲之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书法教育。王氏一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才辈出,具体地,王羲之的书法取法于两位老师:一位是三国书法家钟繇的徒弟卫夫人,一位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廙。取法上的高古,奠定了王羲之书法深厚的基础。


卫夫人的书法以妍媚著称,唐代人评价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具有姿态万千、妍媚浮华的特质。王廙的书法精严古淡,传承了钟繇书法天然、古淡、质朴的特质,在西晋时期独步天下,享有盛名。正是在卫夫人和王廙两位老师的影响下,王羲之的书法接通了魏晋书法的血脉,兼具妍媚和古淡两种面貌。


在向卫夫人和王廙学习之外,王羲之对书法有着执着的热爱,他遍习名家遗迹,转益多师。《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便记载了这些事迹:“(羲之)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而,遂改本师,从众碑学习焉。”博采众长为王羲之书法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王羲之书法中,有如《丧乱帖》《平安帖》这一类洒脱飘逸的行书,有如《远宦帖》《十七帖》这样的俊朗典雅的草书,有如《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一类的古朴雄奇的小楷,也有如《寒切帖》《豹奴帖》一类隶意浓厚的章草。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多样、气象万千。


唐代的张怀瓘评论王羲之的书法说:“(羲之)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王羲之不仅擅长各种书体,还在不同的书体中形成自己的统一风格,造就其千变万化又独具特色的书风。这一书风在张怀瓘看来简直就是人力无法触及,是得自于自然的神力。


在王羲之千变万化的书法风格中,雄强、奇崛、飘逸可以说是王羲之书法独树一帜的品格。南朝梁武帝萧衍评论“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无独有偶,《世说新语》中记载王羲之的为人也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他们均用龙、虎、云一类气势超拔的意象来凸显王羲之书法的雄强、奇崛和飘逸。正是因为取法高古、博采众长,王羲之才形成了他妍媚、古淡、雄强、奇崛、飘逸的书法风格。


《平安帖》(摹本)王羲之/书


刚柔并济和调和古今


有关于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颇有争议性的话题。王羲之的书法究竟是柔媚的还是刚强的?对此,唐代张怀瓘曾说:“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说他的书法妍媚居多。清代刘熙载则给予了王羲之书法相反的评价:“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强调了他的书法刚强的一面。


这些矛盾的评价各有道理。事实上,王羲之的书法可说是兼具妍媚和劲健两种面貌,而且是调和了这两种面貌的最佳代表。比如,在王羲之的行书中,方笔和圆笔的综合运用、书写节奏上轻重缓急的调适,都显示出一种刚柔并济,乃至于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韵味。王羲之的书法与魏晋南北朝其他书家的书法相比,也显得更为刚柔并济,更不属于个性张扬一路的书风。


相比于王羲之,其子王献之的书法就显得劲健不足而妍媚有余,缺乏刚柔并济的特质。虞龢《论书表》中说“献之始学父书……宛转妍媚,乃欲过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王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有趣的是,王献之的书法是从其父王羲之发展而来的,特别发扬了妍媚的部分,而成为了当时“今体”的代表,这种“今体”更为流便妍媚,也就缺乏质朴的“古”意。


正所谓“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亦刚亦柔的王羲之书法同时可说是亦古亦今。王羲之书风的“今”意,在于它妍媚流畅的行草书走势打破了隶书系统的迟缓;王羲之书法中的古意,则体现在当时仍去汉魏风骨未远,许多字的写法还保留了浓厚的隶书意趣,尤其是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用笔的迟涩、厚实,以及隶书横画取横势不取纵势的写法,字形扁平而不事张扬,都展现出质朴敦厚的篆隶遗韵。应该说在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是承上启下,兼具古今意趣的典型。


刚和柔、古和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美学特质在王羲之书法中是对立而统一、不可偏颇的。正是由于刚柔并济调和古今,使得王羲之书法能够在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引领书法的潮流,并且成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可谓是“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


在书法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而王羲之书法正好是晋人之韵的绝佳代表,他的书法冲和任诞而又处处合乎法度,在激扬的同时又不乏沉郁,韵味无穷。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极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的时候更为绝妙,因为这时的王羲之心气平和,所以他的书法并不激烈、张扬,却能够使得观赏者感受到一种持久的、耐人寻味的意韵。


这种“不激不厉”的冲和韵味,恰好是儒家所推崇的温润如玉、使人如沐春风的儒家君子品格在书法上的反映。《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君子能够同时具备、调和“文”和“质”两种要素,其中“文”指的是文雅,“质”指的是质朴,没有文雅的质朴和没有质朴的文雅都是失之于偏颇的,只有这两者的调和才符合于中庸之道。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观其言而察其行,合乎中庸之道的君子,其风格当然是“文质彬彬”的,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书法常常是一个人的意趣和思想境界在艺术上的反映,如果在为人处世上没有君子之风,不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王羲之就很难在书法中践行这样的原则。


儒家人格的审美标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标准,而王羲之的书法,正是有着这样的一种中庸的、优雅的儒家君子之风。王羲之的书法不仅能够调和妍媚和劲健、调和古意和今意、调和文雅和质朴,而且能在这种平衡之中缔造出中正、平和、不激不厉的风度,成为中国书法美学上最高的品格,成为历代文人艺术的典范。这正是儒家式的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所在,难怪乎唐太宗会给予他“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的评价。


古人说“字如其人”,指出了关注书法要特别着眼于书法家的道德品质。我们今天了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抛开王羲之身上神秘的光环和传奇故事,还应看到王羲之身上种种优秀的品质:取法高古和博采众长、刚柔并济和调和古今,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它们不仅仅是书法学习、艺术追求上的宝贵经验,也是儒家君子在为人处世上的道德要求。书圣之所以能被誉为“书圣”,不仅因为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而且更因为其书法背后的个人品质。王羲之的书圣形象,对于后世文人士大夫具有极大的示范、引领作用。直到今天,书圣的光芒仍未褪去。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书圣认识书法,学习书法,传承中华文化。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8日16版)



王羲之为何被称为“书圣”

《姨母帖》(摹本)王羲之/书


《平安帖》(摹本) 王羲之/书


说起书法,大概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中国历史上的“书圣”王羲之,同时又想到了王羲之萧放旷达的魏晋风度,想到唐太宗对于王羲之书法狂热的痴迷,想到身世传奇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乃至于想到会稽山阴的那次雅集。这种种令人心向往之的传奇故事和文化光环,都集中在千古一人的书圣王羲之身上,成为每个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的国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诚然,王羲之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人们越靠近它就越发现它的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我们不禁要问,王羲之为何被称为“书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美学品质,使得它成为传颂千古的书法高峰?


取法高古和博采众长


诞生于魏晋时期数一数二的高门琅琊王氏,王羲之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书法教育。王氏一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才辈出,具体地,王羲之的书法取法于两位老师:一位是三国书法家钟繇的徒弟卫夫人,一位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廙。取法上的高古,奠定了王羲之书法深厚的基础。


卫夫人的书法以妍媚著称,唐代人评价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具有姿态万千、妍媚浮华的特质。王廙的书法精严古淡,传承了钟繇书法天然、古淡、质朴的特质,在西晋时期独步天下,享有盛名。正是在卫夫人和王廙两位老师的影响下,王羲之的书法接通了魏晋书法的血脉,兼具妍媚和古淡两种面貌。


在向卫夫人和王廙学习之外,王羲之对书法有着执着的热爱,他遍习名家遗迹,转益多师。《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便记载了这些事迹:“(羲之)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而,遂改本师,从众碑学习焉。”博采众长为王羲之书法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王羲之书法中,有如《丧乱帖》《平安帖》这一类洒脱飘逸的行书,有如《远宦帖》《十七帖》这样的俊朗典雅的草书,有如《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一类的古朴雄奇的小楷,也有如《寒切帖》《豹奴帖》一类隶意浓厚的章草。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多样、气象万千。


唐代的张怀瓘评论王羲之的书法说:“(羲之)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王羲之不仅擅长各种书体,还在不同的书体中形成自己的统一风格,造就其千变万化又独具特色的书风。这一书风在张怀瓘看来简直就是人力无法触及,是得自于自然的神力。


在王羲之千变万化的书法风格中,雄强、奇崛、飘逸可以说是王羲之书法独树一帜的品格。南朝梁武帝萧衍评论“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无独有偶,《世说新语》中记载王羲之的为人也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他们均用龙、虎、云一类气势超拔的意象来凸显王羲之书法的雄强、奇崛和飘逸。正是因为取法高古、博采众长,王羲之才形成了他妍媚、古淡、雄强、奇崛、飘逸的书法风格。


刚柔并济和调和古今


有关于王羲之书法的一个颇有争议性的话题。王羲之的书法究竟是柔媚的还是刚强的?对此,唐代张怀瓘曾说:“逸少草有女郎材,无丈夫气”,说他的书法妍媚居多。清代刘熙载则给予了王羲之书法相反的评价:“力屈万夫,韵高千古”,强调了他的书法刚强的一面。


这些矛盾的评价各有道理。事实上,王羲之的书法可说是兼具妍媚和劲健两种面貌,而且是调和了这两种面貌的最佳代表。比如,在王羲之的行书中,方笔和圆笔的综合运用、书写节奏上轻重缓急的调适,都显示出一种刚柔并济,乃至于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韵味。王羲之的书法与魏晋南北朝其他书家的书法相比,也显得更为刚柔并济,更不属于个性张扬一路的书风。


相比于王羲之,其子王献之的书法就显得劲健不足而妍媚有余,缺乏刚柔并济的特质。虞龢《论书表》中说“献之始学父书……宛转妍媚,乃欲过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王献之“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有趣的是,王献之的书法是从其父王羲之发展而来的,特别发扬了妍媚的部分,而成为了当时“今体”的代表,这种“今体”更为流便妍媚,也就缺乏质朴的“古”意。


正所谓“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亦刚亦柔的王羲之书法同时可说是亦古亦今。王羲之书风的“今”意,在于它妍媚流畅的行草书走势打破了隶书系统的迟缓;王羲之书法中的古意,则体现在当时仍去汉魏风骨未远,许多字的写法还保留了浓厚的隶书意趣,尤其是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用笔的迟涩、厚实,以及隶书横画取横势不取纵势的写法,字形扁平而不事张扬,都展现出质朴敦厚的篆隶遗韵。应该说在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是承上启下,兼具古今意趣的典型。


刚和柔、古和今,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美学特质在王羲之书法中是对立而统一、不可偏颇的。正是由于刚柔并济调和古今,使得王羲之书法能够在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引领书法的潮流,并且成为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可谓是“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


在书法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而王羲之书法正好是晋人之韵的绝佳代表,他的书法冲和任诞而又处处合乎法度,在激扬的同时又不乏沉郁,韵味无穷。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极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说:“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意思是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的时候更为绝妙,因为这时的王羲之心气平和,所以他的书法并不激烈、张扬,却能够使得观赏者感受到一种持久的、耐人寻味的意韵。


这种“不激不厉”的冲和韵味,恰好是儒家所推崇的温润如玉、使人如沐春风的儒家君子品格在书法上的反映。《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君子能够同时具备、调和“文”和“质”两种要素,其中“文”指的是文雅,“质”指的是质朴,没有文雅的质朴和没有质朴的文雅都是失之于偏颇的,只有这两者的调和才符合于中庸之道。


儒家强调知行合一,观其言而察其行,合乎中庸之道的君子,其风格当然是“文质彬彬”的,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书法常常是一个人的意趣和思想境界在艺术上的反映,如果在为人处世上没有君子之风,不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王羲之就很难在书法中践行这样的原则。


儒家人格的审美标准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标准,而王羲之的书法,正是有着这样的一种中庸的、优雅的儒家君子之风。王羲之的书法不仅能够调和妍媚和劲健、调和古意和今意、调和文雅和质朴,而且能在这种平衡之中缔造出中正、平和、不激不厉的风度,成为中国书法美学上最高的品格,成为历代文人艺术的典范。这正是儒家式的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所在,难怪乎唐太宗会给予他“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的评价。


古人说“字如其人”,指出了关注书法要特别着眼于书法家的道德品质。我们今天了解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抛开王羲之身上神秘的光环和传奇故事,还应看到王羲之身上种种优秀的品质:取法高古和博采众长、刚柔并济和调和古今,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君子之风和中庸之道,它们不仅仅是书法学习、艺术追求上的宝贵经验,也是儒家君子在为人处世上的道德要求。书圣之所以能被誉为“书圣”,不仅因为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而且更因为其书法背后的个人品质。王羲之的书圣形象,对于后世文人士大夫具有极大的示范、引领作用。直到今天,书圣的光芒仍未褪去。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书圣认识书法,学习书法,传承中华文化。



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因为做到了重要的一点

据史料,王羲之虽出身名门望族,但他少年时代还是不幸的。王羲之幼年就失去了父亲, 他的父亲王旷也是东晋一位书法家,善写隶书和行书,王羲之虽然没有的到令尊的亲授,是跟着卫夫人和叔父王廙学习书法。


王羲之父亲王旷(资料图)


王羲之父亲王旷在在一次战争中全军覆没,是为国捐躯还是其他啥情况不得而知,历史没有记载,总之是下落不明,自小失去父亲的小羲之成了不善言谈的孩子,但是他在书法上的天赋或说家族的传承关系,他日后还是成了一代“书圣”,万众敬仰,成了书法图腾级的人物。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与他的励志这一点是分不开的。


小羲之书法师从卫夫人和叔父王廙,也是师出名家,其实卫夫人应该算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关键还是日后自己的努力,我们从王羲之撰写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传)中,这一段文字就明白了:


“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据研究者说,这一段文字是不可靠,这里就不做考据了。


王羲之擅各种书体, 尤以草书、 行书、 小楷楷书见长。 草书、行书开一代书风, 行书《兰亭序》、草书《十七帖》、小楷《黄庭坚》《乐毅论》《孝女曹娥》等,是历代书法家必学经典,王羲之在在书法史额深远影响, 将一直持续下去,在后世的每一位书法家的学习履历中都会有一句话师出“二王”。


王羲之生活在西晋末年,由于历史久远和各种原因,宋以后王羲之的真迹毁灭殆尽, 我们所看到都是摹本、 临本或刻本,但依然是后世学书者的范本。王羲之早年写的是章草, 宋刻本《汝帖》 有一件王羲之章草《豹奴帖》 , 体态类似索靖章草《月仪帖》 。 四十多岁之后, 王羲之转向笔势“纵引”的今草, 他的今草之迹都是尺牍书。


王羲之章草《豹奴帖》


王羲之章草《豹奴帖》局部放大


释文:羲之顿首。昨得书问,所疾尚缀缀,既不能眠食,深忧虑。悬吾情,至不能不委。(嫂故)不差,豹奴晚不归家,随彼弟向州也。前书云:至三月间到之,何能尽情忧。足下所惠,极为慰也,不谓也。


索靖章草《月仪帖》局部


王羲之草书的最大贡献应该是被称为“新体”的今草。


王羲之今草书有一个共同点, 运笔顺势疾行, 笔势纵引、钩连。字与字之间连带明显,有时一笔连写几个字, 突破了以往草书(章草)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 使一些笔画的姿态及其单字的组合方式发生变化, 已经形成了书写的连带性,形成了以势赋形的“群体结构”。 这一今草书特性,在“二王”之王献之发挥更加淋漓尽致,王献之《中秋帖》成了“一笔书”。


王羲之《初月帖》


王羲之写草书, 点画的方圆变化, 结构的擒纵离合, 都是随机生发, 并未逸出常轨。 他折中合度, 既妍美多姿, 又易于辨识摹学, 才能成为新体草书的典型。南朝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 是拿他与张芝、 钟繇相比, 得出一个评断:


“王工夫不及张, 天然过之; 天然不及钟, 工夫过之。 ”(庾肩吾《书品》 )


王羲之《得示帖》


《得示帖》结体多欹侧取姿,书写连带,点画奇宕潇洒,是王羲之“新体”的典型代表作品。


工夫是技法的控制力, 下笔便能尽形得势; 天然是本性的品格, 形迹之外见风采。 王羲之的草书, 兼而得之, 尤为显著。《极简书法史》


王羲之为什么会被称为“书圣”?这6个条件不可缺少

书圣赞誉背后的王羲之

魏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而历代对于王羲之的赞誉不绝如缕。


唐朝最为著名的皇帝唐太宗认为:


“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作为一代英主,能获得如此赞誉,可见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之高。但是王羲之为何成为书圣王羲之,他究竟在哪些方面让后世如此评价他呢?


实际上呢,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我们如何评价一个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成就的问题,也就是在书法史上,我们为什么会看到有些书法家他的书法成就是这么高,而有些书法家的书法成就是这么低。


书法家成就的评判标准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不是所有的书法家都能在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者说值得我们记住,并且去阐释他的书法意义的。


能够进入书法史的这些人,其实都是改变了书法史的人,他们的重要意义就是他们决定,并且反映了最终历史上书法的发展面貌,而不是说他们的书法就一定写得非常的漂亮,或者说非常的美,才能够进入书法史,一定是他们对书法的发展历史进程产生了某种影响作用。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比如说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我们知道他比较擅长的是行书和草书,但是同时他非常喜欢写楷书,尤其是他的小楷,写的秀气十足,灵动曼妙。


但是对于王羲之来说,他主要的贡献并不是在楷书方面,而是在他的行书和草书方面,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楷书还并未发展成熟,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书法发展氛围。


而到了魏晋时期往后,尤其是唐朝时期,楷书才逐渐作为一种规范的书体被许多书法家学习和研究,这个时候对书法的研究就有了自身的发展潜力和他的发展面貌,那么书法家来进行楷书的书法创作,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创新空间。


魏晋时期书法的发展现状

我们都知道,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自觉期,自觉期就是说人们开始用一定的意识去审美,并且评价一个人的书法好坏,或者说他在书法上的成就。


王羲之那个时代,虽然楷书并未完全发展起来,但是说行草书从隶书的雏形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书体。


行书和草书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对于艺术的欣赏和对于自由天性的追求,他们无所顾忌的进行书写,展现自己的天性,显露自己的真性情、才学、气质、涵养。


王羲之书法成就的促成原因

而王羲之作为那个时代的贵族,他的书法极具有代表性,首先他贵族的身份让他拥有优渥的家庭环境,还有比较深厚的书法文化的教育,其次,他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不需要为其他的事情而担忧,可以专注于书法艺术的创作,最后他个人致力于追求自由天性,他有着更高的艺术追求,超越世俗的超越感,所以他的书法才能够取得如此众多的成就。




但是因为那个时代,他的楷书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他的成就并没有足以改变那个时期楷书的发展历史进程,所以他的楷书也就无法称得上是影响后世深远的书法了,只有他的行草书成就较高,而且可以载入书法史。


除了我们上述所说的这些东西之外,也就是书法家他自身的努力和发展的情况之外,还有后世的书法艺术评论家,书法艺术家对于他们书法的认识和推动作用。当然这里也并不只是包括对于艺术有研究的人,对于艺术没有研究的人,或者说有其他动机和目的人,都有可能去促成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


后世评价者对王羲之书法称圣的推动作用

我们还是拿往王羲之举例子,王羲之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是隋朝和唐朝。在隋朝和唐朝之前,有一些比较小的国家,比如说梁朝这个国家,他对于王羲之的书法就非常的推崇,因为他们本身就地处南方文人群体,而南方文人群体有多半就是喜欢王羲之书法的,所以他们拥护并且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有一定的现实政治作为基础。


而后世的隋朝和唐朝为了巩固南北方的关系,以及缓和各个阶层之间的紧张局势,他们必然会对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艺术和他们的艺术审美追求表达肯定。也就他们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具有比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的贵族精英知识分子的审美意识,有一定的肯定和宣传作用,这就在无形中更加确认了他们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从而对他们实行了有效的笼络好统治。


这一节比较鲜明的体现在了唐朝书法家,尤其是唐朝的皇帝唐太宗,他对于王羲之的推崇,影响了当时唐朝的诸位书法家,王羲之就成为了那个时代书法至高无上的代表,后世对于王羲之的推崇,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结语

因此,决定一个书法家能不能进入到书法史的行列中来,不仅仅是要看他个人的努力,他当时的时代发展水平,还要看后世的人如何承认并且阐述他的。


他的书法是否符合的以后书法发展的方向和文化艺术追求的方向。比如说王羲之的书法,他就既满足了他那个时代书法的艺术发展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往后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比较好的反映了当时他那个时代以及往后各个时代艺术应该发展和追求的方向,所以他的书法就受到了后世的推崇,成为了一个比较具有影响力的书法家,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也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欢迎你与我一同讨论,让我们坚持对书法与艺术的严肃思考。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的五个主要因素

提起王羲之就不得不提到《兰亭序》。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四十二人雅集,作“流觞曲水”之戏,二十六人作诗。王羲之被众人首推作序,当时王羲之有点微醉。《兰亭序》手稿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个字。


通篇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画映带、气脉贯通,其笔法、结构、章法都完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一生先后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如:《近徐公帖》、《十七帖》、《姨母帖》、《丧乱帖》、《快雪时晴帖》、《松仁集圣教序》等等。正因这些作品奠基了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地位。但成为“书圣”有多少因素呢?


(一)时代因素和家族因素


魏晋时期,艺术开始觉醒,它首先表现为人的觉醒。当时一些上层人士或士族文人,不满于沉闷的社会现状。当时士族文化的觉醒,给王羲之艺术活动注入了强大活力。士族文化是以反对儒家名教和谶纬神学的禁锢为前提,整个思想呈自由解放的趋势。他们在言行上的表现为重感情、重个性、重精神风度、气质神韵。他们往往远离朝廷、寄身于山水之间,在大自然寻求自由与快乐。曾巩《墨池记》“方羲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他“徜徉肆恣”。尽管当时他们的手势拂尘,口吐玄言,然而实际上他们是借老庄之说反馈自然,来展示各自的才智、品鉴彼此的风采;他们看起来是遁世的,消极的,实际上他们开拓了自然美的新领域。这种标新立异的精致、脱俗就凡的言行、超逸萧散的艺术风度,就是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也就是所称的“魏晋风度”。书法艺术是以其抽象的形式,将人的精神世界外化,也就是以这种形式为表现人的精神的载体,使超逸自若的精神与流美悦目的形式统一起来。因此,他成为了反映书家审美精致一种最理想的方式,魏晋时期写字已不再是仅仅为树碑立传,而是随咏叹感,抒发情致最佳形式。说魏晋南北朝是艺术觉醒的时代。它有三个标志:创作繁荣,出现一大批有功力的书法家,有较高水准的书法理论。


王羲之生平: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玡临沂人,303年-361年,享年59岁。


王羲之书法成功,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王氏家族在政治上地位显赫。王羲之祖父王正,曾任尚书郎。叔祖王澄任荆州刺史。父王旷做过淮南、丹阳等地太守,曾参与朝廷大计,是晋王朝南迁的策划者之一,羲之的从伯父(丛,指堂房亲属)王敦、从父(叔)王导地位更显赫。王敦为扬州刺史,荆州、扬州因为江防重镇,在晋王朝南渡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王敦后拜侍中至丞相,王导官至太傅,拜丞相。从父王廙官至南将军,荆州刺史。王氏家族中,从将军、尚书到刺史丞相,位居要职高达二十多人,当时就有“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之说法。而且王氏家族书法人才济济而蜚声书坛。其父王旷善书法。宋朝陈思《书小史》称其善行、隶行。明朝陶宗仪《书史会要》称:“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笔法于卫夫人,以授羲之”。王羲之从小学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而且家教甚严,据史料记载他七岁开始习字。据《书林纪事》记载:王羲之十二岁时见前代笔论于其父旷枕中,窃而读之。……旷语大纲,羲之学功日近,卫夫人见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也。近观其书,便有老成之智,因流涕曰:“此子必蔽吾书名矣。”羲之从伯王敦“工书,得家传之学,笔势雄健”,《宣和书谱》。王羲之从父(叔)王导(276-339年)工行、草书。羲之从父王廙(276-322年)书法成就最高,“能章楷,谨传钟法”(羊欣《采古今能书人名》)。王羲之丧父之后,受到其照顾与培养。王僧虔称:“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华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廙肩吾称:“王廙为右军之师”(《书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即有王廙原话:“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出画法。”


(二)王羲之先后师从两位伟大的书法大师学艺因素


先师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卫夫人(272-349)名 ,字茂漪,汝阴太宗李钜之妻、世称卫夫人。河东安邑(今山西复县)人。卫氏为卫门望族,世代善书,卫夫人“工书法,尤善隶书。”《笔阵图》传为卫夫人所撰。文章虽短,但涉及问题颇多,对书写工具、执笔、读帖、笔法、笔试、笔意等一系列问题。都简洁的介绍与描述,直到今天对学书者仍有启迪的作用,在书法教学上带有指导意义。关于王羲之师从卫夫人的记载很多。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称:“予少学卫夫人。”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郎李无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和南帖》称:“卫氏有一弟子王逸少,基能学真书、咄咄逼人,笔试洞精,字体遒媚。”


王廙与卫夫人同源钟繇,用名天下,而钟繇又是王羲之之前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能跟随这样两位大书法家学习书法,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是王羲之能成为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王羲之遇上汉字演变的关键时期,他抓住了这历史的机遇因素


王羲之通过艺术手段,使汉字的真、行、草三体形成了独立机制,也就是使汉字完全脱离隶书影响的古法、古形的窠臼、完全去向新生。魏晋既是我国书法多体交相发展的时期,也是促成蜕变时期:除隶书继续保持汉末程式化风格,楷书已逐渐发展成熟;草书经过章草时期也已发展到今草;行书则在隶楷的递变中发展到成熟。东汉末年,隶书已普遍被楷书取代,这种取代是汉文字逐步演变的必然结果。因为书法发展的规律就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这是人们生活需要,是社会发展所决定。魏晋时期的隶书,已走上程式化的道路,艺术魅力下降。它的收笔又朝上作分势,与直行书写呼应方向不同,甚不方便。被楷书取代势在必然。此时钟繇的楷书已成熟,十分古雅。所谓古雅也就是稍带隶意。当时的行草书,虽然都已初具规模,但不同程度上都带有书的烙印。王羲之的卓越贡献就是能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开一代新风他“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张怀瓘《书断》清除3点画、结构和章法上的隶书痕迹。把楷体和行书推向成熟。书体在逐变过程中,正是王羲之抓住了书法发展的脉搏,推动了宋体的突变。这种机会是千载难逢的,它既需要历史机遇,更需要超人的智慧、非凡的勇气、杰出的创作力。所以,当王羲之将自己的艺术活动与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连在一起时,产生了远比他主观意识更为伟大的结果。


四)纸、笔、墨书写工具的改善因素


世界上任何艺术的发展,总是与它所使用的工具有着密不可分得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写工具比之汉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纸张虽然是汉代就发明的,但它和 一样,尚不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因此到了西晋,很多地方仍然使用木简。司马睿过江后,建立了东晋政权,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南移。东晋政权得到了南北两方士族的支持,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力有所发展, 剡溪一带四、五万里生产藤纸,质地极佳。还有以麻为原料的麻纸,也为书写提供了优质的书写材料。据载,王羲之曾一次向谢安赠送九万张纸,足见当时纸张的运用已相当普及。恒温曾下令以黄纸取代竹简,此举也对书法有促进作用。当时制笔业也有大发展。贾思勰《齐氏要术》记载有书仲将的制笔方法,他选用免毫和青羊毛,使其软硬相辅,用起来得心应手。东晋时笔有“鼠须”、“鸡距”等种类。《笔经》上说钟繇、王羲之皆用鼠须笔。《法书要录》载何延之《兰亭记》称王羲之书《兰亭序》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书法幽美劲健,绝代无双。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蚕茧纸为蚕茧所织,后据专家考证,此纸还是一种植物纤维的纸,固洁白亮丽,以蚕茧纸名之。当时的制墨业也迅速发展。河北易水之墨,色泽浓艳,故南朝齐王僧虔赞曰:“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工之尽矣,可以名世。”(《笔意赞》)


(五)帝王重视,帝王推崇的因素


书法的繁荣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帝王喜欢书法。从东汉到宋、齐、梁、陈,共有48位帝王,就有28位帝王是书法家。帝王喜欢书法本身就是一种导向。


真正确立王羲之地位的人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对中国书法有巨大贡献的人。他酷爱王羲之书法,同时又把南朝的文化视为正宗。开国初,他就把书法作为文治的一部分。唐太宗还亲自书写了《王羲之传论》,这是一篇为《晋书王羲之传》写的赞辞,唐太宗把王羲之与钟繇、王献之、萧子云作比较时,极大地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他称赞羲之“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为王逸少乎!”把王羲之推到了所有书法家之上。帝王为书法家传论,在历史上十分罕见。由于唐太宗大力倡导,王羲之书法成了书法正宗,普天下形成了“尊王”的风气。并对后世百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最早称王羲之为书圣的是唐代的李嗣真,它在《后书品》中赞曰:“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也,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照灼……可谓飞白之仙也。”“书圣”称谓,由此可见。


魏晋书法是我国书法最灿烂的时期,多种书体相继出现,尤其是至今仍然是最常用的书体——楷书和行书已趋成熟。


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应运而生,犹如颗颗明星闪烁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星空之中,其中一颗最为明亮、耀眼,就是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





提起王羲之就不得不提到《兰亭序》。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四十二人雅集,作“流觞曲水”之戏,二十六人作诗。王羲之被众人首推作序,当时王羲之有点微醉。《兰亭序》手稿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个字。


通篇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画映带、气脉贯通,其笔法、结构、章法都完美。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一生先后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如:《近徐公帖》、《十七帖》、《姨母帖》、《丧乱帖》、《快雪时晴帖》、《松仁集圣教序》等等。正因这些作品奠基了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地位。但成为“书圣”有多少因素呢?


(一)时代因素和家族因素


魏晋时期,艺术开始觉醒,它首先表现为人的觉醒。当时一些上层人士或士族文人,不满于沉闷的社会现状。当时士族文化的觉醒,给王羲之艺术活动注入了强大活力。士族文化是以反对儒家名教和谶纬神学的禁锢为前提,整个思想呈自由解放的趋势。他们在言行上的表现为重感情、重个性、重精神风度、气质神韵。他们往往远离朝廷、寄身于山水之间,在大自然寻求自由与快乐。曾巩《墨池记》“方羲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他“徜徉肆恣”。尽管当时他们的手势拂尘,口吐玄言,然而实际上他们是借老庄之说反馈自然,来展示各自的才智、品鉴彼此的风采;他们看起来是遁世的,消极的,实际上他们开拓了自然美的新领域。这种标新立异的精致、脱俗就凡的言行、超逸萧散的艺术风度,就是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也就是所称的“魏晋风度”。书法艺术是以其抽象的形式,将人的精神世界外化,也就是以这种形式为表现人的精神的载体,使超逸自若的精神与流美悦目的形式统一起来。因此,他成为了反映书家审美精致一种最理想的方式,魏晋时期写字已不再是仅仅为树碑立传,而是随咏叹感,抒发情致最佳形式。说魏晋南北朝是艺术觉醒的时代。它有三个标志:创作繁荣,出现一大批有功力的书法家,有较高水准的书法理论。


王羲之生平: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玡临沂人,303年-361年,享年59岁。


王羲之书法成功,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王氏家族在政治上地位显赫。王羲之祖父王正,曾任尚书郎。叔祖王澄任荆州刺史。父王旷做过淮南、丹阳等地太守,曾参与朝廷大计,是晋王朝南迁的策划者之一,羲之的从伯父(丛,指堂房亲属)王敦、从父(叔)王导地位更显赫。王敦为扬州刺史,荆州、扬州因为江防重镇,在晋王朝南渡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王敦后拜侍中至丞相,王导官至太傅,拜丞相。从父王廙官至南将军,荆州刺史。王氏家族中,从将军、尚书到刺史丞相,位居要职高达二十多人,当时就有“王与马(指司马氏)共天下”之说法。而且王氏家族书法人才济济而蜚声书坛。其父王旷善书法。宋朝陈思《书小史》称其善行、隶行。明朝陶宗仪《书史会要》称:“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笔法于卫夫人,以授羲之”。王羲之从小学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而且家教甚严,据史料记载他七岁开始习字。据《书林纪事》记载:王羲之十二岁时见前代笔论于其父旷枕中,窃而读之。……旷语大纲,羲之学功日近,卫夫人见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也。近观其书,便有老成之智,因流涕曰:“此子必蔽吾书名矣。”羲之从伯王敦“工书,得家传之学,笔势雄健”,《宣和书谱》。王羲之从父(叔)王导(276-339年)工行、草书。羲之从父王廙(276-322年)书法成就最高,“能章楷,谨传钟法”(羊欣《采古今能书人名》)。王羲之丧父之后,受到其照顾与培养。王僧虔称:“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华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廙肩吾称:“王廙为右军之师”(《书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即有王廙原话:“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出画法。”


(二)王羲之先后师从两位伟大的书法大师学艺因素


先师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卫夫人(272-349)名 ,字茂漪,汝阴太宗李钜之妻、世称卫夫人。河东安邑(今山西复县)人。卫氏为卫门望族,世代善书,卫夫人“工书法,尤善隶书。”《笔阵图》传为卫夫人所撰。文章虽短,但涉及问题颇多,对书写工具、执笔、读帖、笔法、笔试、笔意等一系列问题。都简洁的介绍与描述,直到今天对学书者仍有启迪的作用,在书法教学上带有指导意义。关于王羲之师从卫夫人的记载很多。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称:“予少学卫夫人。”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郎李无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和南帖》称:“卫氏有一弟子王逸少,基能学真书、咄咄逼人,笔试洞精,字体遒媚。”


王廙与卫夫人同源钟繇,用名天下,而钟繇又是王羲之之前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能跟随这样两位大书法家学习书法,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这是王羲之能成为我国最伟大的书法家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王羲之遇上汉字演变的关键时期,他抓住了这历史的机遇因素


王羲之通过艺术手段,使汉字的真、行、草三体形成了独立机制,也就是使汉字完全脱离隶书影响的古法、古形的窠臼、完全去向新生。魏晋既是我国书法多体交相发展的时期,也是促成蜕变时期:除隶书继续保持汉末程式化风格,楷书已逐渐发展成熟;草书经过章草时期也已发展到今草;行书则在隶楷的递变中发展到成熟。东汉末年,隶书已普遍被楷书取代,这种取代是汉文字逐步演变的必然结果。因为书法发展的规律就是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这是人们生活需要,是社会发展所决定。魏晋时期的隶书,已走上程式化的道路,艺术魅力下降。它的收笔又朝上作分势,与直行书写呼应方向不同,甚不方便。被楷书取代势在必然。此时钟繇的楷书已成熟,十分古雅。所谓古雅也就是稍带隶意。当时的行草书,虽然都已初具规模,但不同程度上都带有书的烙印。王羲之的卓越贡献就是能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开一代新风他“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张怀瓘《书断》清除3点画、结构和章法上的隶书痕迹。把楷体和行书推向成熟。书体在逐变过程中,正是王羲之抓住了书法发展的脉搏,推动了宋体的突变。这种机会是千载难逢的,它既需要历史机遇,更需要超人的智慧、非凡的勇气、杰出的创作力。所以,当王羲之将自己的艺术活动与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连在一起时,产生了远比他主观意识更为伟大的结果。


四)纸、笔、墨书写工具的改善因素


世界上任何艺术的发展,总是与它所使用的工具有着密不可分得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写工具比之汉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纸张虽然是汉代就发明的,但它和 一样,尚不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因此到了西晋,很多地方仍然使用木简。司马睿过江后,建立了东晋政权,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南移。东晋政权得到了南北两方士族的支持,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力有所发展, 剡溪一带四、五万里生产藤纸,质地极佳。还有以麻为原料的麻纸,也为书写提供了优质的书写材料。据载,王羲之曾一次向谢安赠送九万张纸,足见当时纸张的运用已相当普及。恒温曾下令以黄纸取代竹简,此举也对书法有促进作用。当时制笔业也有大发展。贾思勰《齐氏要术》记载有书仲将的制笔方法,他选用免毫和青羊毛,使其软硬相辅,用起来得心应手。东晋时笔有“鼠须”、“鸡距”等种类。《笔经》上说钟繇、王羲之皆用鼠须笔。《法书要录》载何延之《兰亭记》称王羲之书《兰亭序》用的是蚕茧纸、鼠须笔,书法幽美劲健,绝代无双。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蚕茧纸为蚕茧所织,后据专家考证,此纸还是一种植物纤维的纸,固洁白亮丽,以蚕茧纸名之。当时的制墨业也迅速发展。河北易水之墨,色泽浓艳,故南朝齐王僧虔赞曰:“剡纸易墨,心圆管直,浆深色浓,万毫齐力……工之尽矣,可以名世。”(《笔意赞》)


(五)帝王重视,帝王推崇的因素


书法的繁荣发展,往往还伴随着一个重要的条件,即帝王喜欢书法。从东汉到宋、齐、梁、陈,共有48位帝王,就有28位帝王是书法家。帝王喜欢书法本身就是一种导向。


真正确立王羲之地位的人是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对中国书法有巨大贡献的人。他酷爱王羲之书法,同时又把南朝的文化视为正宗。开国初,他就把书法作为文治的一部分。唐太宗还亲自书写了《王羲之传论》,这是一篇为《晋书王羲之传》写的赞辞,唐太宗把王羲之与钟繇、王献之、萧子云作比较时,极大地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他称赞羲之“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为王逸少乎!”把王羲之推到了所有书法家之上。帝王为书法家传论,在历史上十分罕见。由于唐太宗大力倡导,王羲之书法成了书法正宗,普天下形成了“尊王”的风气。并对后世百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最早称王羲之为书圣的是唐代的李嗣真,它在《后书品》中赞曰:“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可谓草之圣也;其飞白也,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照灼……可谓飞白之仙也。”“书圣”称谓,由此可见。


魏晋书法是我国书法最灿烂的时期,多种书体相继出现,尤其是至今仍然是最常用的书体——楷书和行书已趋成熟。


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应运而生,犹如颗颗明星闪烁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星空之中,其中一颗最为明亮、耀眼,就是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





:
【本文标题和链接】王羲之为什么叫圣书(王羲之为何称为草圣) http://www.hzhe123.cn//n/147517.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