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啥(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哪部)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5-07 19:14: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啥(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哪部),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86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我国古代的“正史”,都是如何写出来的

中国古代的历来有所谓的“正史”和“野史”的区别,当然啦,对于一般人来说,野史往往和不靠谱挂钩,但是正史往往和“胜利者”挂钩。而在“正史”系列之中,具有很强代表性的自然是乾隆钦点的“二十四史”。


那么正史真的是和“胜利者”挂钩,野史就是不靠谱的代名词吗?其实还真的不是这样。


上图_ 乾隆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




  • 野史并不野


对于我们来说,野史往往等于是一些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但是实际上史家眼中的野史则是一些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笔记小说。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实自从孔子修“春秋”以来,野史就是古代正史的重要


比如清代修四库全书的馆臣曾经评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为南渡以来野史之最详者,言宋事者当必于是有征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虽然是一部名义上的野史,却是那个时代可信度最高的史书,所以实际上野史的概念最关键并不在于其可信度,而是在于其是否出自“官方”亦或是“大儒”的手笔。


上图_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是南宋李心传撰典制文献




而且野史往往存在一些说正史不能说的话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就是明末清初等特殊时期的历史记录。由于清代对于南明的历史讳莫如深,所以修撰南明历史的那些史家往往就不得不以“野史”的形式来展现,比如著名的《罪惟录》也就是《明书》的蓝本,干脆就直接砌进墙里面,因为这些内容确实对清廷来说刺激极大,直到民国时期这本奇书才从墙里面被翻出来。


其实对于野史的野,往往也体现出古代学者们的一定偏见,但是正史的正,却也不是那么正的。


上图_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




  • 正史未必正


对于正史来说,其界定最主要是两条。


第一条就是要“官修”也就是有官方的修史许可。


比如著名的《资治通鉴》虽然未能入选二十四史,但是司马光是在官方的力量之下完成的修史,所以也是正史系列,而比较特殊的是《汉书》,其修撰虽然是出自私人,按照当时的法律是不允许的,但是由于班固的强大影响力,这本书仍旧进入了《正史》系列,算是强行转正。



第二条就是要“正本清源”。


史书想要被列正史,其体例一定要有史书的体例,不是纪传体的标准就是编年体的标准。总而言之要写的有官方史书的样子,同时一般正史都是团队写作,不会出自一人之手,这样就保证了权威性,且追求所谓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往往以几个字来论褒贬。对于帝王有一定的袒护,所以往往被很多人认为是“胜利者的历史”。


上图_ 明刻历代百美图 杨贵妃




但是实际上,正史的内容往往并不能说完全客观,甚至很多地方经常出现颠倒黑白的部分。比如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记述杨玉环和安禄山的时候就来了一首所谓“杨玉环洗儿”:


“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购衣服……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


对于这个说法,清代的《历代御批通鉴辑鉴》里曾明确地指出:通鉴(事)考此皆出《禄山事迹》及《天宝遗事》诸稗史,恐非实录,今不取。


资治通鉴作为正史,为了体现对杨玉环的批判和偏见,错误的采纳野史中的不可信记载,强行认为杨玉环和安禄山有染,连清代人都看不下去了,可见所谓的“正史”也有不正的一面。


上图_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正史的修撰往往都是要采纳三个主要


第一就是官方的记录。


比如《宋史》《元史》等都是以宋实录,元实录为蓝本修撰的。但是往往这些史书修成之后,实录就不见踪影。比较极端的《旧唐书》干脆直接照抄《唐实录》导致里面偶尔还会出现当时史官的名字。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保存当时的记录,毕竟实录都是当时朝代修撰的本朝记录非常详尽,但是缺乏客观的史料



第二个


比如当年修撰《新唐书》之时,宋廷广泛的征求了各地的唐朝史料,其中不乏《唐国史补》等野史,所以实际上《新唐书》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诡异记载,往往都是来自野史的内容。其集大成者就是所谓的“武则天毒杀李弘”。


上图_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三个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记》,司马迁父子作为修撰者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作为自己的论据,也成为了《史记》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史记》中有所谓的《刺客列传》,这些史料大部分都是司马迁自己收集的。三皇五帝的部分也是司马迁从传说中剪辑筛选的。


上图_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




其实对于正史的修撰来说,有了史料和修史者以及修史许可还是不够的,如果想成为“正史”,还需要一个关键的要素,那就是有统治者,尤其是皇帝的认可。


由于我国有“后朝修前朝史”的传统,所以《宋史》《元史》等史书的修撰都具有强烈的确定正统的意味。所以帝王们往往亲自过目史书的内容,并且有不少还会在后面写上自己的批注,比如李世民就曾经在《晋书》的司马懿等人的传记后面写上批注。可以说帝王们直接决定了正史的写作目的,也正是由于此,正史被称为“win者的历史”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文:三清妙音


参考资料:


【1】 司马光 《资治通鉴》


【2】 司马迁 《史记》


【3】 欧阳修 《新唐书》


【4】 薛居正等 《旧唐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


《史记》: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古籍守护人#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成书于汉代,


一、《史记》的重要性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部记载中国历史的史书,更是一部集思想、文化、哲学于一体的巨著。其中的《太公世家》、《项羽本纪》、《汉书》等篇章,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还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反映了


二、《史记》的特点


  1. 精炼简练:《史记》的文风简练、扼要,不拖泥带水,能够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学精华之一。
  2. 史实为主:《史记》不仅着重记载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还力求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尽量还原历史真相。
  3. 立传为主:《史记》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采用立传的形式进行叙述,这种叙事方式能够深入地描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出历史人物的个性魅力。
  4. 系统完整:《史记》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传说、神话、古代历史、政治制度、地理风貌等等,体现出

三、《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史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珍品,更是中国历史、哲学、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参考书。自成书以来,《史记》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等方面。


  1. 影响中国历史观:《史记》对中国历史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分析,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和大致轮廓,成为中国古代历史观的重要代表。
  2. 影响中国文化观:《史记》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和评价,表现出一种尊崇人才、崇尚德行的文化观念。这种文化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取向。
  3. 影响中国价值观:《史记》所体现的历史观、文化观和政治观,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注重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价值观体系。

总之,《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的重要代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细数我国古籍中的“第一部”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汉)。


  第一部韵文书是《切韵》(隋·陆法言)。


  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西汉·扬雄)。


  第一部字书是《字通》。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


  第一部神话小说是《山海经》。


  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是《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第一部论语体着作是《论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西汉-司马迁)。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东汉·班固)。


  第一部历史评论着作是《史通》(唐·刘知几)第一部兵书是《孙子》(春秋·孙武[一说孙膑])。


  第一部古代制度史是《通典》(唐·杜佑)。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


  第一部工农业生产技术论着是《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第一部茶叶专着是《茶经》(唐·陆羽)。


  第一部植物学辞典是《全芳备祖》。


  第一部药典书是《神农本草经》(秦汉)。


  第一部中医学书籍是《黄帝内经太素》。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战国)。


  第一部建筑学专着是《营造法式》(宋)。


  第一部珠算介绍书是《盘珠算法》。


  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是《全唐诗》(清·彭定求等)。


  第一部绘画理论着作是《古画品录》(南朝·齐·谢赫)。


  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


  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着作是《闲情偶寄》(清·李渔)。


  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是《七略》(西汉·刘歆)。


  第一部文艺理论书是《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


  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是《永乐大典》(明·解缙等)。


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什么,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什么

人类的历史是很忍耐地等待着被侮辱者的胜利。——泰戈尔(印度)《飞鸟集》


1.


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书是由孔子编撰的《春秋》,同时这本也是中国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描写的也和名字一样,是春秋年间的历史。采用鲁国纪年作为时间,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在此期间的所有大事都有大概记录,包括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天下霸主,以及晋文公称霸。



不得不提的是,另一本历史著作《左传》,此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同《春秋》记录时间基本相同,不过本书在编撰上更加进步,在编年记事的同时,对于历史事件原委或者人物活动经历集中描写,凸显人性。



2.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开纪传体历史著作之先河,影响深远,为一代不朽之精品。《史记》的具体内容通过本纪、表、世家呈现。



共有本纪12篇,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表10篇,记录历史所发生大事。书8篇,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列传72篇,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如管仲等。


《史记》之名过了几百年才得以定下来,一开始被称为《太史公书》,从三国开始才有史记之名。《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但现在的版本和司马迁写的差别很大,因为书中对于汉朝正统性表示了置疑,对汉武帝也是带有一些污名化的描写,汉魏期间,《史记》一直都是禁书。



《史记》虽带有封建主义的糟粕,过分迷信,同时司马迁本人的好恶极大的影响了所描述历史的真实性。但不容置喙的是,《史记》是一本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堪称绝世经典。


历史文化源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徵是唐朝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性格刚直、敢于直谏著称,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明白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镜子。”


到了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对此略有修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行文略有出入,大意则无差别。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史的传统——用悠久的历史观照现实、走向未来。史学传统可以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且这种传统内化成为深沉含蓄、厚积薄发的力量。


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从甲骨文、金文、《尚书》《左传》,到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等,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究其因,一是中国人强烈的历史文化自觉,认识到史学的重要性;二是历朝历代都有开馆修史的制度和机构支撑。


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浓厚的重史传统,在历史中追求不朽,同时史家以高度的精神自觉完成典籍记载传承。我们熟悉的先秦历史散文,就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其中,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上古历史文献和事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尚书》的名字,就是“上古帝王之书”,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都产生了经典影响。孔子晚年,决定把自己的所学编写成书,流传后世。孔子最用心的事业之一,就是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当时孔子已经七十多岁。由于孔子编写非常用心,他的弟子子夏在整理时,竟发现一个字也改不动。对此,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意思是只有通过《春秋》这部书才能知道他的思想和见解。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历史,不仅是传统更是制度。据《吕氏春秋》记载,夏代就已经设置了史官。商周时代,甲骨文中频频出现“史”“册”“尹”等字。《说文解字》对此解释:“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也就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老子,就曾担任周代的藏室史一职。


史书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历史记录,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时期的风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各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产物。


往来成古今,历史接力棒不断传承,交到了中国共产党手中。站在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不断创造奇迹的辉煌史。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更是一部精神构筑史,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100年来,我们党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和刻印在人类史上的鲜明足迹,在历史的时空中立起不朽的丰碑!


对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来讲,百年只是宏伟事业的开始,只是新的华章的序幕。我们立志于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的历史如同一面辉光四射的镜子,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能够映照现实、远观未来,让我们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新的征程上再接再厉,奋勇向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徵是唐朝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性格刚直、敢于直谏著称,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明白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镜子。”


到了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新唐书》对此略有修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行文略有出入,大意则无差别。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史的传统——用悠久的历史观照现实、走向未来。史学传统可以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且这种传统内化成为深沉含蓄、厚积薄发的力量。


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是世界上惟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从甲骨文、金文、《尚书》《左传》,到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等,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究其因,一是中国人强烈的历史文化自觉,认识到史学的重要性;二是历朝历代都有开馆修史的制度和机构支撑。


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浓厚的重史传统,在历史中追求不朽,同时史家以高度的精神自觉完成典籍记载传承。我们熟悉的先秦历史散文,就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其中,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保存了上古历史文献和事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尚书》的名字,就是“上古帝王之书”,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都产生了经典影响。孔子晚年,决定把自己的所学编写成书,流传后世。孔子最用心的事业之一,就是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当时孔子已经七十多岁。由于孔子编写非常用心,他的弟子子夏在整理时,竟发现一个字也改不动。对此,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意思是只有通过《春秋》这部书才能知道他的思想和见解。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历史,不仅是传统更是制度。据《吕氏春秋》记载,夏代就已经设置了史官。商周时代,甲骨文中频频出现“史”“册”“尹”等字。《说文解字》对此解释:“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也就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老子,就曾担任周代的藏室史一职。


史书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历史记录,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时期的风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各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产物。


往来成古今,历史接力棒不断传承,交到了中国共产党手中。站在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不断创造奇迹的辉煌史。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更是一部精神构筑史,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100年来,我们党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和刻印在人类史上的鲜明足迹,在历史的时空中立起不朽的丰碑!


对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来讲,百年只是宏伟事业的开始,只是新的华章的序幕。我们立志于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百年的历史如同一面辉光四射的镜子,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能够映照现实、远观未来,让我们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新的征程上再接再厉,奋勇向前。


:
【本文标题和链接】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啥(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哪部) http://www.hzhe123.cn//n/147701.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8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