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从尼泊尔登珠峰的人多(登珠峰为什么从尼泊尔进入)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5-11 17:26: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为什么从尼泊尔登珠峰的人多(登珠峰为什么从尼泊尔进入),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456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6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珠峰顶峰所属西藏,为何登山者大多从尼泊尔出发,而不是从中国?

要说起朝圣者的天堂,那西藏必定是其中之一;要说起登山探险家的天堂,那西藏的珠穆朗玛峰必定是首位。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让登山爱好者们“又爱又恨”,海拔八千多米的它攀登难度并不是说说而已,但征服它又是每一个登山者的梦。


珠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之地,北部在中国的西藏境内,南部在尼泊尔,顶峰也所属西藏。小编曾听一名去过珠峰的游客说,攀登珠峰的线路有很多条,要数数可能十个手指都不够,但真正能称得上安全一点的,就只有两条。一条是从我国西藏境内,也就是珠峰的北坡出发。另一条是从尼泊尔,也就是珠峰的南坡出发。


不过多数的珠峰登山者,都会选择在尼泊尔出发,而不是选择在中国,这是为何呢?听游客解释道,这其中原因有多种。首先要从气候来讲,学过地理的都知道,山有阴阳两面,在北半球,山的南坡因为朝着太阳,被称为是阳面,而北坡相反地就被称作是阴面。珠峰的南坡相对于北坡来说,气候更适宜人类一些,南坡作为阴面,经常会晒不到太阳,这样一来人就会觉得更加寒冷。而本身珠峰的海拔就高,山上常年积雪,在实感温度上肯定是选择南坡攀爬会更好一些。


其次是地形,珠峰南坡比起北坡,坡度相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北坡除了气候恶劣外,坡度也非常陡峭,南坡则比它更平坦一些。加上从尼泊尔出发的话是在山腰位置,而我们国家是位于山脚,这么一来大多数登山者基本都选择从尼泊尔出发而非我国,因为它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成功在珠峰成功登顶。当然,一些本身就喜欢追求刺激的冒险家除外。


最后就是费用资金上的问题了,攀登珠峰并不是一头热的勇气就能够做到的,还需要准备很多东西,与此同时肯定需耗一些资金。据闻如果在中国出发,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话,需要花费人民币40多万,而如果是从尼泊尔出发的话,则是花费7、8万,总之不过十万,这样一来大家肯定是选择相对费用少一些的线路了。


小编觉得不管是从哪里出发,攀爬珠峰对我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事,除了本身对攀登这项运动不感冒之外,体力和费用也是我难以承担的两道坎,这种“勇敢者的游戏”,我这辈子是不可能去挑战的了。不知道大家对攀登珠峰又存在哪些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为什么登山者只愿意从尼泊尔攀登珠穆朗玛峰,却又说它是中国的?

为什么登山者只愿意从尼泊尔攀登珠穆朗玛峰,却又说它是中国的?


竞技体育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激情和喜悦,我们对体育竞技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高了。在闲暇之余的时候,我们都愿意抽出一点时间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一方面可以锻炼我们自己的身体,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下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比如篮球,慢跑和登山,就是不少人都喜欢选择日常锻炼的体育运动了吧。特别是登山,除了可以锻炼身体之外,还能欣赏下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小樱今天和大家要说的这个山可不是一般人可以登山去的,但是一定是所有登山爱好者都想要征服的,那就是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 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它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线上,一半坐落于中国,而一半坐落于尼泊尔。尼泊尔等国测量的是雪盖高为8848米,而200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测量的岩面高为8844.43米。早在19世纪的时候,全世界的登山爱好者和科学家就非常的希望能登上珠峰。而在1953年的时候,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丹增创下首登成功的纪录。随后在1960年5月25日,中国的 1960年5月25日,王富洲与贡布、屈银华一起从东北山脊登上海拔8848.1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首创从北坡登上珠峰的世界纪录。


而每次不管是哪个国家的网友谈到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说到的一定是中国的珠穆朗玛峰。可是真的当一些登山爱好者选择攀登的时候,却纷纷选择的是在尼泊尔那边出发呢?首先,之所以说到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问题是因为在地理上,最高点是在中国境内的,而且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在一定的程度上知名度肯定也是要比尼泊尔高的。所以毫无疑问,要是说到最高峰,它的确是属于中国的。


​至于为什么登山爱好者纷纷选择从尼泊尔方向攀登主要是有这么几点原因的:1,开销花费,在中国攀登一趟珠峰的花费最少是要45万起步的,但是在尼泊尔方向出发的话只需要30万,这中间就相差了15万的花费。2,高度的确定,在前面我们说到过,尼泊尔公布出来的高度是要比中国公布出来的高度要高的,虽然说这两个高度都是被世界承认的,但是我想很多的登山者还是希望登上高度更高的山峰。3,地形原因,从尼泊尔出发的话地形相对要平一点,而从中国这边上的话更加要陡峭。要知道登山本来就要携带大量的装备,所以更多的人都愿意选择地形更好走的尼泊尔方向。


明知故问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攀登珠峰?

登山爱好者在看到这个标题时,或许心里都会想到同一个答案:


“因为,山就在那里!”


这是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在面对《纽约时报》记者提问“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时,所做的回答。1924年,38岁的马洛里在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丧生。


登山,无论何时都是一种挑战,而攀登珠峰,或许更是一种信仰。


只不过,近些年来,这种信仰似乎越来越普遍。


据中国日报网报道,今年5月22日 --- 珠峰登顶天气最好的一天,一共有来自全世界200多人同时选择在这一天登顶,以至于在接近珠峰峰顶、海拔8790米的“希拉里台阶”出现了严重的拥堵,在这冲顶的最后一关,很多人等了4个多小时,不少人因等待而遇难。


图为:5月22日当天 成功登顶珠峰的尼泊尔登山者Nirmal Purja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拥堵”照片


珠峰上的“大堵车”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据尼泊尔政府部门统计,2019年春季登山季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踪。


只是在山巅短暂地看看风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冒死去登顶珠峰?这是很多网友们的留言评论,本期前瞻经济学人APP“明知故问”栏目,聚焦这一问题。


前瞻经济学人APP整合了多方观点,希望探讨出信仰之外,人们热衷于攀登珠峰的更深层次原因。


对于一些人来说,攀登珠峰是一种本能、一种渴望。


对于攀登者,登顶珠峰不仅是为了名誉、成就感、征服欲而去做这件事,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本能,一种对未知领域的渴望。王石曾说,登山的乐趣就是,离开都市的你会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现代文明给你的东西。


看了这些宏伟壮丽的景色后,我们在思考、解决问题时,格局会不知不觉变大,不再局限于眼前的天地,而是放宽至更大的维度。


比如登顶珠峰,看到红似烙铁的朝阳后,你会忘了蜗角虚名,忘了风花雪月,只感觉到一种人类的渺小 --- 茫茫宇宙间,自己颅内一时的痛苦、悲伤、焦虑算得了什么。


---- 大了个城 运动达人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这种攀登的状态,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每当回想起过去20年间博格达峰、慕士塔格峰和珠峰那些生死都悬于瞬间的攀登经历,我从不想以登上巅峰的勇敢者自居,我只是在用我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所付出的狂热,来选择一种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


---王铁男 登山探险家


而根据前瞻经济学人APP的观察,近些年还兴起了一股企业家攀登珠峰的热潮,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全世界各国的企业家群体中,最爱爬山的一族就是中国的企业家。”


自从2003年王石登顶珠峰震惊业界之后,黄怒波、郁亮、王秋杨、王静、程立澜、张朝阳、贾锋都先后登顶或者尝试挑战过登顶珠峰……


为何身家亿万的企业家们要不顾风险主动选择这一严峻挑战?


王石曾在书中就自己的登山经历写道,“正因为我有登山的经历,(商业)谈判时我往那儿一坐就有优越感,无论从意志上还是体力上你都磨不过我。”


而史玉柱在1997年债台高筑之后,曾和巨人集团下属一行四人前往西藏攀登珠峰,虽然途中极度凶险,甚至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川中迷路,但史玉柱认为,登山“让人有一种征服的欲望,一种向上的动力,一种克服困难的勇气”。或许正是这种勇气,让他在1998年带着脑白金成功回归。


在原中国国家登山队教练,曾担任过很多企业家登山导师的孙斌看来,企业家热衷登山,尤其是登珠峰这种挑战生命极限的山,意义深刻。


“对于企业家而言,精神层面的内心需求和欲望比普通人大得多。他们会持续地希望去获得那种强烈的被尊重的感受,强烈的自我成长、自我突破、自我进步的需求。而管理一家企业不一定能持续满足这种需求,但登山能够满足。”


孙斌认为,企业家如果需要醍醐灌顶的顿悟,登山就是非常好的活动。攀登过程对个体要求非常高,需要超出一般的坚持、冷静、专注,以及严谨的计划性和对变化的正确应对,这是对个人心智极高的锻炼。


由上可以看出,登山爱好者、普通人,抑或企业家攀登珠峰,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对于自然的敬畏、作为人的原始征服欲望,以及出于自身经历的考量。


但进一步研究,前瞻经济学人APP认为,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攀登珠峰,或许和珠峰攀登的商业化大潮有关。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这笔危险的生意 让想做“王石”的人挤满了珠峰》一文对中国民间无氧登山第一人宋玉江的采访,攀登珠峰若选择从中国境内登顶,则只能通过唯一有资格组织从珠峰北坡登顶的公司雅拉香波报名参加,珠峰登顶项目2019年报价为45.9万元/人。而如果选择从尼泊尔境内登顶,则必须要掏11000美元的登山许可费,多数还得大量雇佣尼泊尔当地向导,即人们所知的“夏尔巴人”。


当登顶珠峰成为一种可以用金钱量化的行为,许多有钱有闲的成功人士自然也不甘错过机会,只要给钱,夏尔巴向导可以帮助背负氧气瓶,在紧要关头候帮助脱离险境等等,甚至有不少传言称,只要出钱,夏尔巴人可以把人抬上珠峰。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尼泊尔官方曾宣布,2019年春季发出史上最多的381张登山许可证,这意味着仅一季,政府收益就高达419.1万美元。而近期,尼泊尔登山委员会建议将许可证价格提到3.5万美元,若提议通过,尼泊尔政府光门票收入或将翻一番。


可以说,珠峰商业化让诸如企业家等非专业人士有了登顶珠峰的欲望与可能,让攀登珠峰成为一种潮流。


需要说明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攀登珠峰,对于珠峰生态的影响时也日渐显现。就在去年的12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公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


而针对今年上半年的的拥堵事件和人员遇难数量激增,尼泊尔政府成立的专门小组也发布新规定,进一步提高了珠峰登山许可证的门槛,登山者不仅要受过相关训练并有高海拔登山经历,还必须提交健康和体能证明。


攀登珠峰,挑战世界第一高度,有人将之视作与生俱来的使命,有人将之视作挑战人生的荣誉, 而有人,则将之视作一种潮流,别人做了,我也要做。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珠峰就在那里,俯瞰众生。


以上便是本期前瞻经济学人APP“明知故问”栏目对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攀登珠峰?”问题的解读。业内信息,靠谱回答,更多“明知故问”,就在【前瞻经济学人APP】。


想要获取更多深度行业分析,敬请前往【前瞻经济学人APP】,10000 行业报告免费领取,还可以与500 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想加入前瞻行业交流群,或参与行业话题解答,可添加前瞻小宝微信13652348181。


本文参考资料:


中外管理杂志 《从王石、黄怒波到贾锋,中国企业家为何热衷于登珠峰?(爬山和管理有何共性)》


中国新闻周刊《这笔危险的生意 让想做“王石”的人挤满了珠峰》


南方都市报《大拥堵后提价!尼泊尔登珠峰许可证收费拟改为至少3.5万美元》


珠峰凶险,山顶除了雪啥都没有,为何各国却不惜代价也要登顶?

文/历史九点半


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8848米傲视地球,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更让人望而生畏。珠峰之巅,90年来让无数登山爱好者和国家心驰神往,但征服者寥寥无几,有300多人遇难,直到近几年科技进步,才有越来越多人能够站上珠峰之巅。


图:珠峰各条线路


第一个企图登顶珠峰的国家是英国,1921年英国从我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但没有成功,自那以后,全球各国包括个人登山者都在向珠峰发起挑战,企图成为第一个登顶珠峰的人和国家。第一个登顶的人自然能够名利双收,比如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他在1953年和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成功登顶,由此享誉全球,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后,第一个授予的爵位就给了埃德蒙·希拉里,他也是唯一获此荣誉的非英国本土人。


图:埃德蒙·希拉里和向导丹增·诺尔盖


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尔盖是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陆珠峰的,而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是我国登山队王富州、贡布、屈银华三人,他们在1960年完成此壮举。众所周知,任何领域第一个完成壮举的最困难,因而最负盛名,后来者的关注度就降低了,但即便如此,世界各国依然不停的向珠峰挺进。


图: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队员


珠峰常年被白雪覆盖,人迹罕至,动植物难以生存,异常凶险,又不可能去开矿,山顶除了雪啥都没有,那为何世界各国仍然不惜代价也要登顶珠峰呢?其实,登顶珠峰除了上面说到的政治意义外,背后还有其他考量。


科学实验


很多科学实验需要在特殊环境下进行,比如咱们经常会听到的太空育种,同样也有需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的实验,而珠峰相对来说受人类环境影响较小,得到的实验数据会更准确。


另外实验还包括一些科技装备的实验,检测在低温极端气候下装备的适应能力,比如一些最新的登山设备,当然最主要还是一些军事装备,都可能由登山者穿戴测试。大家如果看各国登山队就可发现,很多都会有军方人员参与,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曾联合组团登顶珠峰,带着一大批军事、科研等等各方面人才。1974年意大利组织规模庞大的珠峰登山队,由意大利军事登山学校校长基多·蒙齐诺率领,成员来自陆海空军、警察部队、海关、气象及其他科研单位,耗资巨大不是为了登山玩玩,背后就是在进行包括军事在内,等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同时,还囊括了军事测绘。


图:珠峰登山队


另外还包括了生命科学方面的实验,研究极端条件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总之,能在珠峰上做的实验很多,既有军用的也有民用的,因此各国才不惜花大价钱登顶珠峰。


体能训练


人类的体能极限在哪里?没有答案,可以说是进无止境,当把人放在最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珠峰登山队中,除了个人登山者出于登山爱好,挑战第一高峰外,还有很多专业运动员,攀登珠峰能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


图:登顶珠峰


另外,中国人常说“一览众山小”,作为世界第一高峰,能站上世界之巅,对人的震撼力是很大的,相当于经历一次精神洗礼,无论对于运动员还是普通登山者来说,这种经历都是弥足珍贵的。同时,攀登珠峰需要协作,如同我们在公司搞“团队建设”,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能极大的激发团队热情和协作能力,更何况是共同经历极其凶险的珠峰。


图:珠峰登山队


因此,珠峰看似只有雪,但各国还是乐此不疲登顶珠峰,就在于珠峰的众多潜藏价值。


登山经历可以瞎编、夏尔巴临阵逃脱,从尼泊尔登珠峰到底多危险?

说起为什么要登珠峰,有着20多年登山经验的孙斌在电话那头笑了,“肯定要去打一下卡”,毕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只有一座。他还说,“一个登山的,别人问你爬过什么,说半天别人一个都不知道,但是你说,我登过珠穆朗玛,人家一下就知道了”。



“珠穆朗玛峰一直如磁石般吸引着疯子、爱出风头的人、无望的浪漫主义者和那些对现实举棋不定的人。”美国人乔恩·科莱考尔曾在他写的那本《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如此描述希望登上珠峰的人。而这些年,“世界最高峰”也正在成为登山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


文 | 罗芊


编辑 | 金石


“没有门槛”


5月还没到,尼泊尔加德满都机场便开始热闹起来,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开始汇集在珠穆朗玛峰脚下。这是珠峰最好的登山季,尼泊尔旅游部主任Meera Acharya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所有其他山脉都可以在一年内攀爬,然而,攀登珠穆朗玛峰只有两周的时间。”


事实上,攀登窗口期短几乎也是攀登珠峰最大的困难所在——尽管身背世界最高峰的名号,但珠峰的攀登难度并不大。




孙斌是原中国国家登山队队员,登过七大洲最高峰,于他而言,珠峰并不是一座非常具有技术攀登难度的山峰。每年春天,珠峰的“冰川医生”都会先行上山修好路绳,人们沿着路绳向上攀登,登山难度远低于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幺妹峰。


要登上这座世界最高峰,目前比较成熟的商业线路有两条,一条是北线,从中国西藏、珠峰北坡登顶,一条是南线,从尼泊尔一侧、珠峰南坡登顶。


北线的登山费用为45万元/人,南坡的登山费用为30-34万元/人,这还不包括往返拉萨/加德满都的交通、住宿、餐饮费;装备、购物、保险等个人性质的费用;以及超额的个人服务(如高山氧气、直升机等)。


珠峰南坡的登山示意图,难度小于位于中国西藏的北坡。 图/网络


除了价格更贵,中国对于登山者的审核和管理也更严格。根据《国内登山管理办法》规定,攀登西藏5000米以上、其他省、市、自治区3500米以上独立山峰,需提前一个月向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报批;而攀登7000米以上山峰,应当提前三个月向国家体育总局申请特批。攀登珠峰,必须有登顶8000米以上高峰的经验。此外,从北坡走,中国只有一家组织登珠峰的公司。


现实中,选择从西藏一侧登珠峰的人主要是“国企高管”、或者“限制出国的人员”,以及一些担心尼泊尔自然灾害的富人。而更多的登山爱好者则更喜欢走南线,从尼泊尔一侧登珠峰——那里的登山费用比西藏低10万元人民币左右,且向导服务公司众多,拥有成熟的商业登山服务。


到达尼泊尔珠峰大本营时,登山爱好者“钱叫兽”和队友们开心极了。在他的设想中,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帐篷会比较简陋,结果到了之后,帐篷里铺上了地毯,放着小书架,有24小时光伏充电板,可以洗澡,还可以用上电吹风。


在这里,白天可以喝到手磨咖啡,吃上香蕉、橙子等新鲜水果,夜里大家吃火锅、泡脚、斗地主,如果遇到有队员过生日,夏尔巴们(一个民族,当地也将登珠峰的向导统称为“夏尔巴”)还会提前准备生日蛋糕。“这哪里是帐篷,简直就是雪山宫殿啊”。


珠峰南坡大本营帐篷里的火锅 图/受访者提供


尼泊尔松散的管理也会进一步降低攀登珠峰的门槛,来自成都的登山者贾林昌记得,自己在尼泊尔登珠峰报名时,只需要体检表和经历。体检表本身不代表着攀登能力,只能代表身体健康,经历也没有强制验收,哪怕连5000米经历都没有,乱编一个经历,也没人去核实。


由于管理混乱,这里曾出现过氧气瓶被偷的情况,最多一次丢了70瓶氧气,“山上偷氧气,那不跟杀人一样吗”?还有些氧气瓶并没有灌满,300个大气压的氧气只有200个大气压,少了三分之一。


珠峰年代史专家Alan Arnette 曾这么形容珠峰南坡的管理:“参加铁人三项赛要符合条件,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却不需要?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对劲吗?”但现实中,就连中国的探险公司也热衷带顾客去尼泊尔,“卖人头账”。


中国川藏队队长苏拉王平说,从尼泊尔登珠峰没有门槛,收了钱,发了许可,把人放进山,就不会管你的,“你敢报名,他敢接,出了事也是你个人的事情,对不对?”不过他认为,珠峰本身的危险就是门槛,一点经验都没有来送死的还是少数,“谁都怕死嘛,是吧?”


网红打卡地


说起为什么要登珠峰,有着20多年登山经验的孙斌在电话那头笑了,“肯定要去打一下卡”,毕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只有一座。他还说,“一个登山的,别人问你爬过什么,说半天别人一个都不知道,但是你说,我登过珠穆朗玛,人家一下就知道了”。


这一次,他作为高山向导来到珠峰。他曾带领许多企业家攀登这座山峰。客户通常40岁往上,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独处的时间。登山这件事,能在短时间内给他们强烈刺激和成就感,那种感受真切而具体,可以让他们短暂抽离平淡的中年生活。


“珠穆朗玛峰一直如磁石般吸引着疯子、爱出风头的人、无望的浪漫主义者和那些对现实举棋不定的人。”美国人乔恩·科莱考尔曾在他写的那本《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如此描述希望登上珠峰的人。而这些年,“世界最高峰”也正在成为登山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所有珠峰登山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图/网络


上至80岁的日本探险家三浦雄一郎,下至13岁的美国少年Jordan Romero,都曾登顶珠峰。一位来自深圳的中国女登山者介绍,今年她所在的队伍中有位艺术家,已经连续3年来登珠峰了,他计划自己这一生至少要登顶珠峰5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业向导称自己在珠峰大本营见到一位“网红”,这位姑娘长得很可爱,下巴尖尖的,每天化妆一个小时,戴着白色的帽子,帽子上还有两个可爱的动物耳朵,之前没什么攀登经验,这次也登顶了珠峰。他还看到一些攀登者甚至不知道如何穿冰爪(套在鞋底增加冰上摩擦力的鞋钉),一位印度的女士身材肥胖,“一看就不像登山的”。


还有两名希腊的登山爱好者,她们通过找赞助商的方式前来登珠峰,这意味着她们必须登顶成功,并按要求举着赞助商的旗子在世界之巅拍照。


来自深圳的登山者刘永忠曾登顶过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2009年便从珠峰北坡(中国西藏路线)登顶过珠峰。阔别十年,他今年准备从珠峰南坡登顶。登其他“冷门山峰”时,整座山就一支队伍,从山脚下蜿蜒而上,路线也不成熟,走着走着路绳也没了,寂寥又空旷。他有点喜欢珠峰热闹的气氛,大本营住着上千人,空气里有煨桑的味道,人们相互走动、问好,是一种“群居的孤独”。


今年,共有381人在尼泊尔注册攀登珠峰,印度人最多,中国人次之。根据“珠峰编年史记录者”Alan Arnette5月28日更新的数据,2019年春季珠峰登顶人次已经超过825人次,创历史新高。


尽管难度不高,但攀登珠峰仍是一场持续近50天的战斗。


从国内出发,到达加德满都后,转直升机到一个叫卢卡拉的地方,大部分队伍会开始一段长约一周的徒步,从海拔3000米不到,一直徒步到海拔5346米的珠峰大本营,初步适应高原反应。


到达大本营休整过后,将迎来系列的适应练习,比如大本营附近昆布冰川的通过训练,过梯子训练,氧气瓶训练等。在5月15日窗口期开放之前,登山队们会进行至少一次为期一周的“拉练”,有的从珠峰大本营出发,沿着冲顶路线,一路从海拔5980米C1营地,拉练到海拔7162米C3营地,再返回大本营;有的队伍会直接选择附近的山峰,进行登顶训练后,返回大本营。


拉练结束,所有队伍都在等待窗口期。高山天气多变,精准的峰顶天气预报只能看到一周内的天气,有时候,为了等待窗口期,登山队们需要在大本营等待超过半个月。




位于尼泊尔的珠峰南坡大本营 图/受访者提供


“群居”在珠峰大本营的登山者大多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但这种短暂的准备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技能水平。对于缺乏经验和能力的登山者,找到一个专业的夏尔巴变得尤其重要。


但在尼泊尔,挑选夏尔巴“跟逛超市一样的”,有非常好的、有一般的、有普通的、有不好的,每个探险公司都在“超市”选人。中国川藏队队长苏拉王平曾目睹过许多不专业的夏尔巴,比如,经过昆布冰川的危险路段时,随时会雪崩,有夏尔巴抛下客户快速通过,在前面安全的地方等客户。


张宇轩来自中国贵州,这是他第一次登珠峰, “为了省钱”,他报了一个名叫阿尔卑斯探险服务公司的队伍。登顶那天,夏尔巴在下撤过程中,“忽然跑了”,张宇轩过了“阳台”(海拔8410米)就没有氧气了,硬扛到4号营地,到4号营地也没有氧气。他等了三个小时,直到队友回来,队友还剩一百个大气压的氧气,他先跟吸毒品一样连吸三口,然后把氧气调到了0.5档,每隔3分钟,俩人轮换着吸。


他还设了一个每30分钟响一次的闹钟,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睡过去,和队友一起轮换着喊向导的名字,喊了两个小时,终于获救。回国快一周了,他仍感到后怕,“差一点就交代在那里了”,他指责那位带领自己的年轻夏尔巴,“不负责任,就是为了蹭爬、刷经历”。


“谁都想上”


通常,从珠峰大本营到冲顶大约需要花费5天左右,登山者要先穿越每天都有一两个小雪崩的昆布冰川,冰塔歪斜悬在头顶,随时可能掉下来,接着一路向上,依次经过4个营地休整,到达海拔8000米处等待登顶。登顶这天,一般是夜里出发,需要上升约900米海拔,往返徒步4.6公里。




经常发生雪崩的昆布冰川 图/受访者提供


一个比较理想的冲顶状态是,单日冲顶人数不超过200人。但由于尼泊尔并不限制登山人数,因此,近些年,每年到了冲顶窗口期,这4.6公里都会出现大约1个小时的“堵车”,但在往年,拥堵是可控的。


夏尔巴领队之间有一个公共频道,他们会相互沟通,尽量分散开来在窗口期冲顶,“窗口期10天,大家都好商量”。今年,由于天气原因,窗口期骤减至两三天,沟通失去效力了,“你的队我的队他的队,都知道22号23号天气好,你说22号上,我说我也只能22号上,谁都想上”。


川藏队队长苏拉王平预料到了今年的“堵车”会超乎往年,他决定准备避开大部队,抢冲5月16日的小窗口。这是“冰川医生”修路到峰顶的窗口期,抢占这个窗口期存在一个风险,就是“路还没修好”。


这支队伍自己带着路绳、岩钉、雪锥,他们的计划是,如果“冰川医生”还没有修完路,“大不了自己修一段”。幸运的是,当他们接近顶峰时,修路队已经返回,川藏队的向导在前面踩出脚印,队员在后面跟着走,因为不用担心“堵车”,他们行进得很慢很稳,成了2019年第一支登顶珠峰的队伍。


来自深圳的如丹所在的队伍出发的较早,他们决定5月22日凌晨冲顶。5月21日夜晚七点半,她从第4号营地出发,5月22日凌晨4点40冲顶,下撤时便遇到了堵车。她本来想在峰顶多拍几张照片,结果手机拍几张就冻关机了,备用机又在衣服里兜,她怕冻伤,不敢取下手套掏手机,看到远处攀登者们的头灯连成一条银线,越来越近,越来越密,匆匆下撤了。


如丹“堵车”了一个多小时,那一个多小时特别漫长,风打在氧气面罩上发出“轰轰”声,她很冷,夏尔巴站在她身后,一会看一下她的氧气瓶,一会儿看一下她的氧气瓶,然后拍拍她的背,比一个OK的手势,让她放心。


但大部分队伍没有那么幸运。注册的381人,每人配备一个以上的向导,总共登顶的人数接近一千人。“堵车”终于失去了控制——5月22日、23日那两天,每天都有超过300人登顶,来回拥堵时间超过4小时。


5月23日,一位名叫Nirmal Purja的登山者在Twitter上分享了一张登山照——天很蓝,大风吹开沉雾,连绵的雪山冷峻庄严,在海拔8000米往上的珠峰山脊上,出现了一根彩色“拉链”,几百名身着红色、橙色、蓝色登山服的攀登者们沿着路绳镶嵌在一起,一个紧挨一个,堵在通往珠峰山顶的路上。




Nirmal Purja在Twitter上分享的登山图


山风凛冽,风声盖过了喘息声。通向世界最高峰峰顶的路只有两只脚并在一起那么宽,一侧是冰雪,一侧是悬崖,如果要“超车”,需要解开自己扣在路绳上的安全扣,绕过前面的人,再重新扣上。鲜少有登山者愿意冒这个风险,他们更愿意老老实实向着冰块那一侧趴着,“顶着风,慢慢跟着向上挪”。有登山者形容这座世界最高峰,“就像个动物园。”


事实远比照片更惊险。


拍摄拥堵照的Nirmal Purja说:“我以前在山上遇到过拥堵,但没有这么多人,也不是在那么高的海拔,如果天气变化,这可能会是一场真正的灾难。”


中国登山者汝志刚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讲述了自己遭遇的“堵车”,所有人半蹲在一片冰壁上,一个斜坡让人直不起身。他亲眼目睹了一名女登山者在8700米处出现状况,嘴里说着胡话,“像一块黑色大石头一样向我滚来。”汝志刚和那名女性登山者在一根绳子上,他被绊倒,羽绒服被冰爪扎了几个洞。后来,这名滑坠的登山者已被证实遇难,她来自印度。


攀登者们正排队经过最危险的路段之一——昆布冰川。 图 / MARK FISHER/FISHER CREATIVE


另一位中国登山者范波被堵了近5 个小时,其中冲顶上行时堵了两个多小时,登顶后下撤时又被堵了两个多小时。


在上行过程中,范波的夏尔巴曾遇到了带队员下撤的熟人,为了给其让出道路,他们不得不爬到右侧的雪坡上,等他们过去后才下来。有人让路,也有人插队,在范波让路不久,另一队印度登山者在夏尔巴陪伴下,横冲直撞挤了过去,“虽然我很讨厌他们这种行为,但想想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范波自己也曾借机“超车”了几个行动缓慢的登山者,在被超越的人中,有一位看起来年龄不小、穿着蓝色连体羽绒服的外国人,他的眼神显得十分坚毅,范波注视了他一眼,印象很深。顺利回到大本营后,范波才知道,那位外国人来自美国犹他州,名叫Donald Cash,今年55岁,成功登顶珠峰后,他完成了登顶七大洲最高峰的目标。但在下撤的路上,不幸产生高原反应,在拥挤的路绳上悬挂了两个多小时后,被向导拖拽到海拔约8790米处,再没醒过来。


“关键是要活着回来”


拥堵、缺氧、生病、滑坠,由于各种原因,今年的珠峰南线已有11位登山者殒命珠峰,数量快赶上去年的2倍。


这11人中,印度人占比最多。这个国家有着浓厚的登山文化,渴望攀登世界各大高峰的申请者可以申请基金会补助。在珠峰,许多印度人选择半自助登山,60个人只请15-20个向导,多名登山者指出,自己队伍中的印度队员体能偏差,总是最晚到达营地。


一位来自中国登山者讲述,自己在C2营地附近救了一位掉进冰裂缝的印度人,“卡了37分钟,被救上来抱着我大哭”。


只是,在雪山上,这样的出手相救并不普遍。


几乎每一个登山者都在珠峰上见到了遗体,他们管这些叫做“路标”,在海拔8000米往上的死亡地带,有超过200具登山者尸体,用登山者Ed Viesturs的话来说,“那就像……一个突然的警钟”。如丹遇到路标时,一开始都没注意到,队长说了一声,“丹丹你看,那是一个路标”,她走近了才看得清晰,倒在雪地上的人,个子还蛮高的,就躺在那儿,衣服还在,里面已经明显干枯了,也不知道在这里躺了多久。


她别过眼,继续爬山,看到了,过了就过了。没人有时间沉浸在悲伤中,大家更愿意忙着手头的事情,这是山上的默契。


已经成为“路标”的珠峰登山者。 图/网络


经验丰富的黎巴嫩登山运动员法蒂玛·德尔雅(Fatima Deryan)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描述了自己目睹的“堵车”事故,有经验欠缺的登山者在她面前倒下,当时气温零下30摄氏度,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增加氧气消耗,大家别过眼去,“没人会管那些倒下的人,如果你帮别人,你就会丧命。”


遇难的人中还有尼泊尔本地的夏尔巴。


差点被夏尔巴“坑死”的张宇轩就亲眼目睹了一场死亡。在从4号营地下车到2号营地的途中,他遇到一位自己熟悉的夏尔巴,还能说话,一直说自己,“没事,没事”,他想,人还在说话,也不可能死。


因为3号营地附近的洛子壁是亮冰、蓝冰,上面没有雪,坡度特别大,这位生病的夏尔巴踩不住,他的3个朋友用绳子将他捆着,“就像拖尸体一样往下拖”。到达2号营地附近,直升机来了,垂下一个铁钩,大家将铁钩钩在这位夏尔巴安全带上,飞机上升,这位夏尔巴就这么悬在直升机下方5米处,掠过雪山和峡谷,向山下飞去。


直到在场的3名夏尔巴抱着哭了起来,张宇轩才猛地反应过来,这个人应该是没了。


一位来自山东的登山者也经历了生死时刻。他在海拔8700米处身体失温,整个人身体失控了,大脑意识模糊,产生幻觉,总感觉到有人在身后跟他说话,陪他一起下撤,由于过度寒冷,他的身体反而产生了温暖的感觉,更糟糕的是,他的冰爪掉了一个,下降器也掉了。最后,登山队从C4营地派了8个夏尔巴,带了6瓶备用氧气,用拖拽的方式,将他救回了C4营地。


但没有中国的登山者在这次的“堵车”中遇难。


一位名叫寒啸的商业向导说,“除了2015年雪崩遇难的,中国人基本上没有在珠峰南坡遇难的。”因为,“中国人本身性格比较内敛,做事也比较严谨认真,再加上中国人舍得投入,舍得做好各种装备,身体啊,队伍啊,都舍得花钱。”


慷慨也令中国人成了尼泊尔珠峰大本营中、很受夏尔巴欢迎的顾客。许多欧美顾客成功登顶后,只按照合同支付夏尔巴1500美金小费,中国人有时候登顶了高兴了,一下子就给5000美金。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讲人情味。看到夏尔巴穿得不好,袜子破了,给拿一双新的,头灯没了,也给拿一个。


5月过去,珠峰开始回归平静。备受指责的尼泊尔政府并没有就大规模伤亡事件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据搜狐报道,他们仍旧拒绝限制登山者数量,“如果真要限制登山者数量的话,那么我们谁都不要再上圣山好了。”尼泊尔旅游局局长Danduraj Ghimire说。


不过,珠穆朗玛峰旅行中转区的一位管理人员说,“在下一季,我们将努力在山顶下方的地区使用双绳,以便更好地管理登山者的流量。”


很难被改变的混乱管理、舆论场中诸多类似于“花钱找死”的言论……对于真正的登山者,这似乎都不是问题——“以后还会去登珠峰吗?还会登山吗?”所有受访者的回答长短不一,但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会的,当然。”但他们也都表达了同一个共识:登顶并不是最终目标,平安回家才是。


世界上最优秀的高山向导之一、新西兰登山家罗布·霍尔也有过类似的表达——他曾在1996年登顶珠峰,但在下撤途中遭遇暴风雪,包括他在内的15名登山者全部遇难,霍尔留给所有的登山者那句话是:“只要有决心,傻子都能登上珠峰,关键是要活着回来。”






探险队沿着路线,走过被称为“阳台”的路段,向珠峰进发。 图/MARK FISHER/FISHER CREATIVE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想看更多,请移步每日人物公号(ID:meirirenwu)


说起为什么要登珠峰,有着20多年登山经验的孙斌在电话那头笑了,“肯定要去打一下卡”,毕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只有一座。他还说,“一个登山的,别人问你爬过什么,说半天别人一个都不知道,但是你说,我登过珠穆朗玛,人家一下就知道了”。



“珠穆朗玛峰一直如磁石般吸引着疯子、爱出风头的人、无望的浪漫主义者和那些对现实举棋不定的人。”美国人乔恩·科莱考尔曾在他写的那本《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如此描述希望登上珠峰的人。而这些年,“世界最高峰”也正在成为登山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


文 | 罗芊


编辑 | 金石


“没有门槛”


5月还没到,尼泊尔加德满都机场便开始热闹起来,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开始汇集在珠穆朗玛峰脚下。这是珠峰最好的登山季,尼泊尔旅游部主任Meera Acharya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所有其他山脉都可以在一年内攀爬,然而,攀登珠穆朗玛峰只有两周的时间。”


事实上,攀登窗口期短几乎也是攀登珠峰最大的困难所在——尽管身背世界最高峰的名号,但珠峰的攀登难度并不大。




孙斌是原中国国家登山队队员,登过七大洲最高峰,于他而言,珠峰并不是一座非常具有技术攀登难度的山峰。每年春天,珠峰的“冰川医生”都会先行上山修好路绳,人们沿着路绳向上攀登,登山难度远低于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幺妹峰。


要登上这座世界最高峰,目前比较成熟的商业线路有两条,一条是北线,从中国西藏、珠峰北坡登顶,一条是南线,从尼泊尔一侧、珠峰南坡登顶。


北线的登山费用为45万元/人,南坡的登山费用为30-34万元/人,这还不包括往返拉萨/加德满都的交通、住宿、餐饮费;装备、购物、保险等个人性质的费用;以及超额的个人服务(如高山氧气、直升机等)。


珠峰南坡的登山示意图,难度小于位于中国西藏的北坡。 图/网络


除了价格更贵,中国对于登山者的审核和管理也更严格。根据《国内登山管理办法》规定,攀登西藏5000米以上、其他省、市、自治区3500米以上独立山峰,需提前一个月向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报批;而攀登7000米以上山峰,应当提前三个月向国家体育总局申请特批。攀登珠峰,必须有登顶8000米以上高峰的经验。此外,从北坡走,中国只有一家组织登珠峰的公司。


现实中,选择从西藏一侧登珠峰的人主要是“国企高管”、或者“限制出国的人员”,以及一些担心尼泊尔自然灾害的富人。而更多的登山爱好者则更喜欢走南线,从尼泊尔一侧登珠峰——那里的登山费用比西藏低10万元人民币左右,且向导服务公司众多,拥有成熟的商业登山服务。


到达尼泊尔珠峰大本营时,登山爱好者“钱叫兽”和队友们开心极了。在他的设想中,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帐篷会比较简陋,结果到了之后,帐篷里铺上了地毯,放着小书架,有24小时光伏充电板,可以洗澡,还可以用上电吹风。


在这里,白天可以喝到手磨咖啡,吃上香蕉、橙子等新鲜水果,夜里大家吃火锅、泡脚、斗地主,如果遇到有队员过生日,夏尔巴们(一个民族,当地也将登珠峰的向导统称为“夏尔巴”)还会提前准备生日蛋糕。“这哪里是帐篷,简直就是雪山宫殿啊”。


珠峰南坡大本营帐篷里的火锅 图/受访者提供


尼泊尔松散的管理也会进一步降低攀登珠峰的门槛,来自成都的登山者贾林昌记得,自己在尼泊尔登珠峰报名时,只需要体检表和经历。体检表本身不代表着攀登能力,只能代表身体健康,经历也没有强制验收,哪怕连5000米经历都没有,乱编一个经历,也没人去核实。


由于管理混乱,这里曾出现过氧气瓶被偷的情况,最多一次丢了70瓶氧气,“山上偷氧气,那不跟杀人一样吗”?还有些氧气瓶并没有灌满,300个大气压的氧气只有200个大气压,少了三分之一。


珠峰年代史专家Alan Arnette 曾这么形容珠峰南坡的管理:“参加铁人三项赛要符合条件,攀登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却不需要?不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对劲吗?”但现实中,就连中国的探险公司也热衷带顾客去尼泊尔,“卖人头账”。


中国川藏队队长苏拉王平说,从尼泊尔登珠峰没有门槛,收了钱,发了许可,把人放进山,就不会管你的,“你敢报名,他敢接,出了事也是你个人的事情,对不对?”不过他认为,珠峰本身的危险就是门槛,一点经验都没有来送死的还是少数,“谁都怕死嘛,是吧?”


网红打卡地


说起为什么要登珠峰,有着20多年登山经验的孙斌在电话那头笑了,“肯定要去打一下卡”,毕竟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只有一座。他还说,“一个登山的,别人问你爬过什么,说半天别人一个都不知道,但是你说,我登过珠穆朗玛,人家一下就知道了”。


这一次,他作为高山向导来到珠峰。他曾带领许多企业家攀登这座山峰。客户通常40岁往上,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独处的时间。登山这件事,能在短时间内给他们强烈刺激和成就感,那种感受真切而具体,可以让他们短暂抽离平淡的中年生活。


“珠穆朗玛峰一直如磁石般吸引着疯子、爱出风头的人、无望的浪漫主义者和那些对现实举棋不定的人。”美国人乔恩·科莱考尔曾在他写的那本《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中如此描述希望登上珠峰的人。而这些年,“世界最高峰”也正在成为登山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所有珠峰登山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图/网络


上至80岁的日本探险家三浦雄一郎,下至13岁的美国少年Jordan Romero,都曾登顶珠峰。一位来自深圳的中国女登山者介绍,今年她所在的队伍中有位艺术家,已经连续3年来登珠峰了,他计划自己这一生至少要登顶珠峰5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业向导称自己在珠峰大本营见到一位“网红”,这位姑娘长得很可爱,下巴尖尖的,每天化妆一个小时,戴着白色的帽子,帽子上还有两个可爱的动物耳朵,之前没什么攀登经验,这次也登顶了珠峰。他还看到一些攀登者甚至不知道如何穿冰爪(套在鞋底增加冰上摩擦力的鞋钉),一位印度的女士身材肥胖,“一看就不像登山的”。


还有两名希腊的登山爱好者,她们通过找赞助商的方式前来登珠峰,这意味着她们必须登顶成功,并按要求举着赞助商的旗子在世界之巅拍照。


来自深圳的登山者刘永忠曾登顶过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2009年便从珠峰北坡(中国西藏路线)登顶过珠峰。阔别十年,他今年准备从珠峰南坡登顶。登其他“冷门山峰”时,整座山就一支队伍,从山脚下蜿蜒而上,路线也不成熟,走着走着路绳也没了,寂寥又空旷。他有点喜欢珠峰热闹的气氛,大本营住着上千人,空气里有煨桑的味道,人们相互走动、问好,是一种“群居的孤独”。


今年,共有381人在尼泊尔注册攀登珠峰,印度人最多,中国人次之。根据“珠峰编年史记录者”Alan Arnette5月28日更新的数据,2019年春季珠峰登顶人次已经超过825人次,创历史新高。


尽管难度不高,但攀登珠峰仍是一场持续近50天的战斗。


从国内出发,到达加德满都后,转直升机到一个叫卢卡拉的地方,大部分队伍会开始一段长约一周的徒步,从海拔3000米不到,一直徒步到海拔5346米的珠峰大本营,初步适应高原反应。


到达大本营休整过后,将迎来系列的适应练习,比如大本营附近昆布冰川的通过训练,过梯子训练,氧气瓶训练等。在5月15日窗口期开放之前,登山队们会进行至少一次为期一周的“拉练”,有的从珠峰大本营出发,沿着冲顶路线,一路从海拔5980米C1营地,拉练到海拔7162米C3营地,再返回大本营;有的队伍会直接选择附近的山峰,进行登顶训练后,返回大本营。


拉练结束,所有队伍都在等待窗口期。高山天气多变,精准的峰顶天气预报只能看到一周内的天气,有时候,为了等待窗口期,登山队们需要在大本营等待超过半个月。




位于尼泊尔的珠峰南坡大本营 图/受访者提供


“群居”在珠峰大本营的登山者大多都要经历这个过程,但这种短暂的准备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技能水平。对于缺乏经验和能力的登山者,找到一个专业的夏尔巴变得尤其重要。


但在尼泊尔,挑选夏尔巴“跟逛超市一样的”,有非常好的、有一般的、有普通的、有不好的,每个探险公司都在“超市”选人。中国川藏队队长苏拉王平曾目睹过许多不专业的夏尔巴,比如,经过昆布冰川的危险路段时,随时会雪崩,有夏尔巴抛下客户快速通过,在前面安全的地方等客户。


张宇轩来自中国贵州,这是他第一次登珠峰, “为了省钱”,他报了一个名叫阿尔卑斯探险服务公司的队伍。登顶那天,夏尔巴在下撤过程中,“忽然跑了”,张宇轩过了“阳台”(海拔8410米)就没有氧气了,硬扛到4号营地,到4号营地也没有氧气。他等了三个小时,直到队友回来,队友还剩一百个大气压的氧气,他先跟吸毒品一样连吸三口,然后把氧气调到了0.5档,每隔3分钟,俩人轮换着吸。


他还设了一个每30分钟响一次的闹钟,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睡过去,和队友一起轮换着喊向导的名字,喊了两个小时,终于获救。回国快一周了,他仍感到后怕,“差一点就交代在那里了”,他指责那位带领自己的年轻夏尔巴,“不负责任,就是为了蹭爬、刷经历”。


“谁都想上”


通常,从珠峰大本营到冲顶大约需要花费5天左右,登山者要先穿越每天都有一两个小雪崩的昆布冰川,冰塔歪斜悬在头顶,随时可能掉下来,接着一路向上,依次经过4个营地休整,到达海拔8000米处等待登顶。登顶这天,一般是夜里出发,需要上升约900米海拔,往返徒步4.6公里。




经常发生雪崩的昆布冰川 图/受访者提供


一个比较理想的冲顶状态是,单日冲顶人数不超过200人。但由于尼泊尔并不限制登山人数,因此,近些年,每年到了冲顶窗口期,这4.6公里都会出现大约1个小时的“堵车”,但在往年,拥堵是可控的。


夏尔巴领队之间有一个公共频道,他们会相互沟通,尽量分散开来在窗口期冲顶,“窗口期10天,大家都好商量”。今年,由于天气原因,窗口期骤减至两三天,沟通失去效力了,“你的队我的队他的队,都知道22号23号天气好,你说22号上,我说我也只能22号上,谁都想上”。


川藏队队长苏拉王平预料到了今年的“堵车”会超乎往年,他决定准备避开大部队,抢冲5月16日的小窗口。这是“冰川医生”修路到峰顶的窗口期,抢占这个窗口期存在一个风险,就是“路还没修好”。


这支队伍自己带着路绳、岩钉、雪锥,他们的计划是,如果“冰川医生”还没有修完路,“大不了自己修一段”。幸运的是,当他们接近顶峰时,修路队已经返回,川藏队的向导在前面踩出脚印,队员在后面跟着走,因为不用担心“堵车”,他们行进得很慢很稳,成了2019年第一支登顶珠峰的队伍。


来自深圳的如丹所在的队伍出发的较早,他们决定5月22日凌晨冲顶。5月21日夜晚七点半,她从第4号营地出发,5月22日凌晨4点40冲顶,下撤时便遇到了堵车。她本来想在峰顶多拍几张照片,结果手机拍几张就冻关机了,备用机又在衣服里兜,她怕冻伤,不敢取下手套掏手机,看到远处攀登者们的头灯连成一条银线,越来越近,越来越密,匆匆下撤了。


如丹“堵车”了一个多小时,那一个多小时特别漫长,风打在氧气面罩上发出“轰轰”声,她很冷,夏尔巴站在她身后,一会看一下她的氧气瓶,一会儿看一下她的氧气瓶,然后拍拍她的背,比一个OK的手势,让她放心。


但大部分队伍没有那么幸运。注册的381人,每人配备一个以上的向导,总共登顶的人数接近一千人。“堵车”终于失去了控制——5月22日、23日那两天,每天都有超过300人登顶,来回拥堵时间超过4小时。


5月23日,一位名叫Nirmal Purja的登山者在Twitter上分享了一张登山照——天很蓝,大风吹开沉雾,连绵的雪山冷峻庄严,在海拔8000米往上的珠峰山脊上,出现了一根彩色“拉链”,几百名身着红色、橙色、蓝色登山服的攀登者们沿着路绳镶嵌在一起,一个紧挨一个,堵在通往珠峰山顶的路上。




Nirmal Purja在Twitter上分享的登山图


山风凛冽,风声盖过了喘息声。通向世界最高峰峰顶的路只有两只脚并在一起那么宽,一侧是冰雪,一侧是悬崖,如果要“超车”,需要解开自己扣在路绳上的安全扣,绕过前面的人,再重新扣上。鲜少有登山者愿意冒这个风险,他们更愿意老老实实向着冰块那一侧趴着,“顶着风,慢慢跟着向上挪”。有登山者形容这座世界最高峰,“就像个动物园。”


事实远比照片更惊险。


拍摄拥堵照的Nirmal Purja说:“我以前在山上遇到过拥堵,但没有这么多人,也不是在那么高的海拔,如果天气变化,这可能会是一场真正的灾难。”


中国登山者汝志刚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讲述了自己遭遇的“堵车”,所有人半蹲在一片冰壁上,一个斜坡让人直不起身。他亲眼目睹了一名女登山者在8700米处出现状况,嘴里说着胡话,“像一块黑色大石头一样向我滚来。”汝志刚和那名女性登山者在一根绳子上,他被绊倒,羽绒服被冰爪扎了几个洞。后来,这名滑坠的登山者已被证实遇难,她来自印度。


攀登者们正排队经过最危险的路段之一——昆布冰川。 图 / MARK FISHER/FISHER CREATIVE


另一位中国登山者范波被堵了近5 个小时,其中冲顶上行时堵了两个多小时,登顶后下撤时又被堵了两个多小时。


在上行过程中,范波的夏尔巴曾遇到了带队员下撤的熟人,为了给其让出道路,他们不得不爬到右侧的雪坡上,等他们过去后才下来。有人让路,也有人插队,在范波让路不久,另一队印度登山者在夏尔巴陪伴下,横冲直撞挤了过去,“虽然我很讨厌他们这种行为,但想想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范波自己也曾借机“超车”了几个行动缓慢的登山者,在被超越的人中,有一位看起来年龄不小、穿着蓝色连体羽绒服的外国人,他的眼神显得十分坚毅,范波注视了他一眼,印象很深。顺利回到大本营后,范波才知道,那位外国人来自美国犹他州,名叫Donald Cash,今年55岁,成功登顶珠峰后,他完成了登顶七大洲最高峰的目标。但在下撤的路上,不幸产生高原反应,在拥挤的路绳上悬挂了两个多小时后,被向导拖拽到海拔约8790米处,再没醒过来。


“关键是要活着回来”


拥堵、缺氧、生病、滑坠,由于各种原因,今年的珠峰南线已有11位登山者殒命珠峰,数量快赶上去年的2倍。


这11人中,印度人占比最多。这个国家有着浓厚的登山文化,渴望攀登世界各大高峰的申请者可以申请基金会补助。在珠峰,许多印度人选择半自助登山,60个人只请15-20个向导,多名登山者指出,自己队伍中的印度队员体能偏差,总是最晚到达营地。


一位来自中国登山者讲述,自己在C2营地附近救了一位掉进冰裂缝的印度人,“卡了37分钟,被救上来抱着我大哭”。


只是,在雪山上,这样的出手相救并不普遍。


几乎每一个登山者都在珠峰上见到了遗体,他们管这些叫做“路标”,在海拔8000米往上的死亡地带,有超过200具登山者尸体,用登山者Ed Viesturs的话来说,“那就像……一个突然的警钟”。如丹遇到路标时,一开始都没注意到,队长说了一声,“丹丹你看,那是一个路标”,她走近了才看得清晰,倒在雪地上的人,个子还蛮高的,就躺在那儿,衣服还在,里面已经明显干枯了,也不知道在这里躺了多久。


她别过眼,继续爬山,看到了,过了就过了。没人有时间沉浸在悲伤中,大家更愿意忙着手头的事情,这是山上的默契。


已经成为“路标”的珠峰登山者。 图/网络


经验丰富的黎巴嫩登山运动员法蒂玛·德尔雅(Fatima Deryan)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也描述了自己目睹的“堵车”事故,有经验欠缺的登山者在她面前倒下,当时气温零下30摄氏度,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增加氧气消耗,大家别过眼去,“没人会管那些倒下的人,如果你帮别人,你就会丧命。”


遇难的人中还有尼泊尔本地的夏尔巴。


差点被夏尔巴“坑死”的张宇轩就亲眼目睹了一场死亡。在从4号营地下车到2号营地的途中,他遇到一位自己熟悉的夏尔巴,还能说话,一直说自己,“没事,没事”,他想,人还在说话,也不可能死。


因为3号营地附近的洛子壁是亮冰、蓝冰,上面没有雪,坡度特别大,这位生病的夏尔巴踩不住,他的3个朋友用绳子将他捆着,“就像拖尸体一样往下拖”。到达2号营地附近,直升机来了,垂下一个铁钩,大家将铁钩钩在这位夏尔巴安全带上,飞机上升,这位夏尔巴就这么悬在直升机下方5米处,掠过雪山和峡谷,向山下飞去。


直到在场的3名夏尔巴抱着哭了起来,张宇轩才猛地反应过来,这个人应该是没了。


一位来自山东的登山者也经历了生死时刻。他在海拔8700米处身体失温,整个人身体失控了,大脑意识模糊,产生幻觉,总感觉到有人在身后跟他说话,陪他一起下撤,由于过度寒冷,他的身体反而产生了温暖的感觉,更糟糕的是,他的冰爪掉了一个,下降器也掉了。最后,登山队从C4营地派了8个夏尔巴,带了6瓶备用氧气,用拖拽的方式,将他救回了C4营地。


但没有中国的登山者在这次的“堵车”中遇难。


一位名叫寒啸的商业向导说,“除了2015年雪崩遇难的,中国人基本上没有在珠峰南坡遇难的。”因为,“中国人本身性格比较内敛,做事也比较严谨认真,再加上中国人舍得投入,舍得做好各种装备,身体啊,队伍啊,都舍得花钱。”


慷慨也令中国人成了尼泊尔珠峰大本营中、很受夏尔巴欢迎的顾客。许多欧美顾客成功登顶后,只按照合同支付夏尔巴1500美金小费,中国人有时候登顶了高兴了,一下子就给5000美金。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讲人情味。看到夏尔巴穿得不好,袜子破了,给拿一双新的,头灯没了,也给拿一个。


5月过去,珠峰开始回归平静。备受指责的尼泊尔政府并没有就大规模伤亡事件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据搜狐报道,他们仍旧拒绝限制登山者数量,“如果真要限制登山者数量的话,那么我们谁都不要再上圣山好了。”尼泊尔旅游局局长Danduraj Ghimire说。


不过,珠穆朗玛峰旅行中转区的一位管理人员说,“在下一季,我们将努力在山顶下方的地区使用双绳,以便更好地管理登山者的流量。”


很难被改变的混乱管理、舆论场中诸多类似于“花钱找死”的言论……对于真正的登山者,这似乎都不是问题——“以后还会去登珠峰吗?还会登山吗?”所有受访者的回答长短不一,但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会的,当然。”但他们也都表达了同一个共识:登顶并不是最终目标,平安回家才是。


世界上最优秀的高山向导之一、新西兰登山家罗布·霍尔也有过类似的表达——他曾在1996年登顶珠峰,但在下撤途中遭遇暴风雪,包括他在内的15名登山者全部遇难,霍尔留给所有的登山者那句话是:“只要有决心,傻子都能登上珠峰,关键是要活着回来。”






探险队沿着路线,走过被称为“阳台”的路段,向珠峰进发。 图/MARK FISHER/FISHER CREATIVE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想看更多,请移步每日人物公号(ID:meirirenwu)


:
【本文标题和链接】为什么从尼泊尔登珠峰的人多(登珠峰为什么从尼泊尔进入) http://www.hzhe123.cn//n/149452.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