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州 北京(北京为什么被称为幽州)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5-13 21:43: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幽州 北京(北京为什么被称为幽州),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331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59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大河之北——冀州.并州.幽州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3节]



编辑:尘埃 / 主播:安妮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文末和菜单栏可查阅目录。下载地缘图集在对话框回复:地图


大河之北——冀州.并州.幽州


“冀”这个汉字,在中国几乎就是用来专指河北的,这里所说的河指的是“黄河”。 在东汉以前,“河”这个字原本专属于黄河。黄土高原在华夏文明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由此也导致了黄土高原的过度开发。






这种过度性在地理层面最直接的反映,就是黄河之水开始变得浑浊,以至于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黄河”之说。“河”这个字则转而成为了一个统称。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江”这个字原本是用来专指长江。在江、河二字扩展成为河流的通用名之前,河流的统称一般为“川”,并在名称后面加上“水”为后缀(比如:渭水、汉水等)。


虽然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黄河”的说法,但三国人物口中的中“河北”、“河南”,地理上仍然是以黄河为界。其核心区应为黄河以北的这部分华北平原,这部分可单独称之为“河北平原”。然而在禹贡的设计中,冀州的设计实际还要大上许多。地理上不仅涵盖“河北平原”,还包含山西省所在的黄土高原东部(这部分可单独称之为“山西高原”)。






纵横于第二阶梯之上的黄河,在这片高地上几经转折,呈现为一个“几”字形结构。 “几”字形结构的东北角,是上游与中下游的分割点。向东流淌的黄河在此遇到“山西高原”的阻隔后,转而南流至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处,直至受阻于东西向的“秦岭”,再向东奔流注入华北平原。


这段充当了山西、陕西两省天然分割线的南北向黄河,在先秦及秦汉时期又被单独称之为“西河”。与之相对应的,在华北平原流淌的黄河下游,在当时则被称之为“东河”。


九州概念的最初设计者,试图将西河以东、东河以北的区域都归入“冀州”这个概念。这样做相当于将高原属性的山西,与平原属性的河北归入了一个行政区。分割两个地理单元的太行山,则成为了“冀州”板块的中轴线。这一构思的现实地缘政治背景,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发端于山西高原的晋国,在春秋时期向东在华北平原扩张了大片土地,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横跨太行山春秋霸主。


晋国的扩张(春秋)







曾经地域辽阔的晋国,在春秋末年被分裂为了:赵、魏、晋三个诸侯国。“三家分晋”事件亦成为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分水岭。其中分得河北平原部分的主要是赵国。值得玩味的是,三个系出晋国的战国诸侯,虽然都起家于山西高原,但后来又都不约而同的将都城迁往了华北平原。


赵都邯郸、魏都大梁(今开封)、韩都新郑,都身处黄河下游地区。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地形平整的华北平原,拥有更多的人口潜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山东半岛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然纳入中央之国范畴的情况下,“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概念开始形成。


战国时期河北平原地缘结构图







然而在纷杂的割据局面结束之后,试图将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整合在一起的努力,却遇到了现实的困难。原因在于山西高原在地理、地缘上太过独立。作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太行山脉与吕梁山脉,是它的东西地理屏障。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两大山脉之间,分布着一系列“高平原”属性的低地,由北向南包括: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以及运城盆地。以现在的数据来说,受益于这些“高平原”的存在,山西承载了相当于河北一半的人口(3700多万)。






将两片地理属性完全不同的单元归入一个行政区,并非没有可操作性。今天的河北省,也有将近一半面积的山地。只是要想保持结构稳定,身为核心区的一方在经济、人口等方面,必须具备绝对的优势。相对边缘一方的地理结构越封闭,核心区所需具备的优势也就要越大。如果山西高原是一片人口承载力很低的高地,那么它的确是可以接受成为“冀州”边缘区的定位。现在这种情况,将二者归并于一起着实是有些勉强的。


最初将“九州”设想落实在地缘政治层面的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在“十三刺史部”的设计中,山西高原部分被单独建制为了“并州”。


东汉十三州部







公元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那年,曾经顺势做过一次行政区划上的调整,以为后来代汉之举热身。在那次调整中,并州一度按照“禹贡九州”的设计蓝图,被归并入了冀州。不过当7年后曹丕称帝之时,还是尊重了两大板块的独立性,并州又重新出现在了魏国的版图上。


去除掉地理上明显具备独立性的山西高原后,河北平原成为了冀州的唯一主体。结合“天然边界”原则,其地理范围应该为燕山山脉分水岭以南、太行两大山脉分水岭以东,及黄河下游以北的地区。然而将这样一块南北纵横千里的大平原整合在一起,同样存在难度。造成难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太行山脉本质是中央之国内部的一条轴线,而燕山山脉则直接为中原政权承受“北方压力”。


中国地缘结构图







“北方压力”一直是华夏农耕民族及中原王朝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便一个北方民族能够有幸入主中原,最终也还是要面对这一压力。总的来说,中原王朝所承受的北方压力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东北森林地带的“森林渔猎民族”。其代表有女真、高句丽等;一类是来自蒙古高原的“草原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蒙古等在中国历史中曾强势出镜的民族,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南接燕山山脉、北接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则是两大地理单元的分割线。


华北平原的地理位置,使得它的北方地区必须同时承受这两股北方压力。北承东北平原、南连太行山脉、西接蒙古高原、东抵渤海湾的燕山山脉,是华北平原在北方的地理门户。从蒙古高原的游牧者的角度来说,除了直接找寻道路跨越燕山山脉以外,最受青睐的入侵线路是燕山山脉与太行山脉之间的连接部。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和居庸关长城,便修建在这个连接部。






早在周王朝取殷商成为天下之主时,来自黄土高原的周人就已经意识到燕山南麓的重要性,并在燕山南麓的平原地带建制了姬姓的“燕国”。考虑到周王朝的最后一任天子,在公元前256年就已身死国灭,而燕国则延续到公元前222年,才遭遇了同样的命运。这个偏居一隅的战国诸侯,可以说是见证了整个周王朝的的兴衰史。


能够坚持到最后才淡出地缘政治舞台,与其地缘位置息息相关。一方面,燕国的位置远离各方博弈的中心地带;另一方面,与边缘地区相接的位置固然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空间。


公元前300年,燕国跨越燕山山脉击败“东胡”等马上民族,将属于东北版块的“下辽河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及辽东半岛纳为燕国的领土。为护卫北疆而修建的“燕长城”,甚至还延伸入朝鲜半岛北部。需要说明的是,依据地形所做的“下辽河平原”及“辽东半岛”的分类,只是一个地理上的分类。历史上,参与这一地区博弈的各方力量,更多是以辽河下游为界,将之分割为 “辽西”、“辽东”两部分加以识别。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划分,我们都可以将之合称为“两辽地区”。


燕.三都五郡(战国) 横屏观看







燕国的这段存续史,不仅让河北地区有了“燕赵之地”这样的别称,更从地缘政治层面验证了华北平原北部的独立性。汉王朝在践行“天下九州”的设计理念时,亦没有将“燕地”归入冀州,而是单独建制了以燕国之地为基础的“幽州”。


及至今日,大河以北的行政区划格局,依然与当年一脉相承。北京、天津这两个直辖市,取代了当年的燕国和幽州,与代表冀州的河北省共存于河北平原之上。只不过这种嵌入式的结构在设计上不甚合理,使得今天的河北平原在结构上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合力。






“燕赵之地”当下的尴尬性,与北京的特殊身份有关。这座燕国原来的建都之地,历史上在成为整个中央之国的政治中心之后,就不能再直接承担抵御外部压力的职责了。有鉴于此,整个河北地区被定性成了护卫帝国中央的“直隶”区,而不是平级的行政区存在。


当威胁北京的压力不再只来自北方,还来自于海洋之后。天津这个原本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幽州”临海之地,也历史性的获得一个一级行政区的地位,从而使得河北地区的地缘结构进一步破碎化。






在东汉及三国时代,幽州之地远没有后来的地位那么重要。帝国中央的选择,还是在长安和洛阳这两个更接近中央之国中轴线的位置摇摆。这意味着,幽州在设计上不会有今天的烦恼。不过这并不代表,幽州的设计完全与地理结构相契合。燕人在燕北地区的拓荒,以及汉帝国后来沿着相同路径的扩张,使得幽州的范围得以扩张到了两辽地区,乃至以大同江平原为核心的朝鲜半岛北部(也就是著名的“汉四郡”)。


两辽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所拥有的冲积平原,及其所具备的农业基础,是中原政权能够在此扩张并立足的基础。黄仁宇先生曾经提出“15英寸等量雨线”理论,来确定中央之国核心农业区的北方界限。


15英寸等量雨线







15英寸相当于380毫米,年降雨量低于这个数字的话,农作物将难以生长。将这条等量雨线叠加到中国地图上,会发现它与长城的位置惊人的吻合。然而“15英寸等量雨线”理论却无法解释,东北地区长期不能被纳入中央之国的问题。


土壤、水、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三个最重要因素。同处季风区的东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并不比华北平原更低。对于东北地区来说,进行农业开发的最大障碍是温度。绝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才能够活跃生长。


为此,农业专家们通常会把一年当中,日平均气温≥10℃的时段统计出来,再将这一时段日平均气温累加出一个总和,用以反映各气候带的热状况,这样累加出来的温度总和被称之为“活动积温”。据此为依据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三个温度带,包括:寒带、温带,以及热带。以中国所处的北半球来说,越靠近北方气候越寒冷,反之则越温暖。


今天,中国的大部分领土都处在温带范畴。根据“活动积温”的不同,由北至南还可以分割: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三个次一级的温度带来。粗略划分的话,秦岭-淮河以南,也就是气象意义上的中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秦岭-淮河至长城一线的华北地区,则为暖温带覆盖;大部分东北地区则归于中温带。之所以说“大部分”,是由于“两辽地区”,因其相对较低的纬度及直面海洋的位置,能够跻身于暖温带范畴。


中国温度带与地缘关系图







以汉代北方地区所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粟(脱壳之后就是小米)、冬小麦、大豆来说,本质都是暖温带作物。这意味着即使有良好的土壤和降水条件,在东北的中温带地区大规模推广暖温带作物,也是十分困难的。不过随着抗寒品种的选育及新作物的引入,东北地区的这块短板早已被补上。


东北建三江垦区







比如曾经只能在热带、亚热带生长的水稻,现在已经能够在黑龙江流域大规模种植。只是在包括汉代在内的大部分历史时期,中央之国在北方的扩张,还是会受限于这条中温带与暖温带的分割线。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在地图上定位这条温度线,那就是燕山北麓画出“北纬42度线”这条纬度线。这条从“两辽地区”及朝鲜半岛北部穿越的直线,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两个地区在历史上能够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并因此与中原政权关系紧密。当然,在漫长的历史中,地球表面的温度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会周期性的进入温暖期和寒冷期。


从燕国在两辽地区扩张开始,一直到东汉后期,东亚大陆的温暖都处在上升阶段,整个时段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出1度左右;进入东汉末年则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寒冷周期,这使得三国时代最寒冷的年份,气温要比现在低上1.5度左右。


中国历史温度变迁<横屏>







温暖气候成为了燕国和后来的汉王朝,开拓燕山以北地区的催化剂。由此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来就具备地理独立性的燕北地区,在经济上也有了脱离华北平原控制的基础。在王朝稳固时期,将燕山南北划入一个行政区,有助于共同应对来自边缘民族的压力。然而在各自为政的大分裂期,具备地理、经济独立性的两辽地区,将很容易脱离幽州本部的控制,或自行割据,或为边缘民族建立政权提供农业基础。


以三国时代的情况而言,在燕山南北建立割据政权的,是两个有着相同姓氏的诸侯,分别为控制幽州本部的公孙瓒,以及苦心经营辽东的公孙度。至于辽西地区,则为内迁的游牧部族“乌桓”所控。


关于他们的故事,相信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有印象。尤其是身为赵云旧主的公孙瓒,出镜率颇高。顺便说一下,公孙瓒和公孙度虽然同姓,但并没有证据表明两人间有亲属关系。两人分据幽州两端,只能说是一种巧合吧。


这些英雄人物之间的纠葛,在正式进入历史线后将逐一展开。当下的任务,还是先把各行政区的宏观地理关系理顺。这片“大河之北”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下一节,我们将揭晓幽燕二州的地理分割线在哪里。最有读者缘的赵云,他的故乡在地缘位置上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 END -


蓟、范阳、京师、南京,老北京的那些别称是怎么来的

北京3000多年的历史中,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呼。




▲北京天坛(明朝建)




1、最早的北京用植物命名(周朝:蓟)



北京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名称叫做蓟。


蓟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和菊花同属菊科,长得高高瘦瘦,花瓣是紫色的,卖相很好,入药还可以止血。




▲蓟




蓟这种植物,在北京等北方地区分布很广,所以当时的北京就用植物来命名了。今天离北京不远的天津还有地名叫蓟县,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将蓟作为封地分封给了尧帝的后人,这也是北京建城史的开端。




▲周朝疆域图




2、荆轲的老家给北京改了名(春秋战国:燕都)



周朝分为两个时期: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叫燕国,鼎鼎大名的刺客荆轲就是来自燕国。


燕国觉得蓟这个地方很是不错,就顺手吞并了蓟,还把首都建在了这里。所以北京多了一个名字:燕都。主要是在今天的北京广安门一带。




▲荆轲老家燕国




3、豪横的秦始皇,进行郡县制整编(秦汉:蓟县)



秦王扫六合,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功绩。


始皇帝深知集权的重要,分封是不靠谱的,便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实行郡县制。当时的北京叫做蓟县,作为广阳郡的首府。




▲秦长城遗址




到了汉朝,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随着疆域越来越大,以及郡县的调整,郡的数量猛增,给管理带来极大不便。


于是,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将全国100多个郡,合并成十几个州。如果当时有快递,北京的快递地址应该是汉朝幽州广阳郡蓟县。




▲幽云十六州




4、乱世名字也乱(魏晋南北朝:燕、蓟、幽)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验证了《三国演义》中“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整个中原地区打成一锅粥。


{!-- PGC_COLUMN --}



北京的名字也是从燕、蓟、幽几个字里来回跳转,管事儿的更是数度易手。


这里先埋一个伏笔:古代的阴阳可以指南北,阴属南,阳指北。当时有一条河叫范水,范水北面的地儿,秦设立了范阳郡(在今天的河北定兴县)。但经历过这么大一个乱世,范阳县的名字还在,辖区却一直在变。




▲三国地图




5、燕京的名字是史思明起的(唐朝:范阳、燕京)



终于,隋唐结束了乱世。


他们把范阳的位置敲定了一下,将北京改称为范阳郡,并在这里设置了节度使。


原来的幽州节度使改称为范阳节度使。然后范阳节度使出了一位名人:安禄山。




▲安禄山剧照




当时的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打破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甜蜜的小日子。


后来的史思明在范阳称帝,定国号为大燕,因为“京”有天子居住之城的意思。所以他将都城的名字定为燕京。


尽管安禄山和史思明没有干掉大唐,却为未来的大唐灭亡埋下了伏笔。




▲杨贵妃剧照




6、你灭我,我灭你(辽:南京 / 北宋:燕山府 / 金:燕京、中都)



到了北宋时期,赵匡胤并没有统一全国。当时的北宋与辽、西夏、大理等国并立。


北京属于辽国的地盘,隶属于幽州。辽国一直想往南方发展,便升幽州为陪都。因为幽州地处辽国首都的南面,所以称为南京。


但是,强大的辽国没想到,自己居然反被北宋和金国联军灭了。北京又回到了北宋的怀抱,因为北京地处燕山脚下,所以北宋在这里设立了燕山府。




▲燕山山脉




但是更没想到的是,金国灭完辽国没刹住,顺手把北宋猛削成偏安一隅的南宋。北京又归金国所有。


金国把首都迁到了这里,改燕山府为燕京。后来为了凸显北京全国中心的地位,在名字上,进一步扶正了名分,称为中都。




▲金中都城平面图




7、熟悉的元明清民(元:大都、汗八里 / 明:北平、北京、京师 / 清:北京、京师 / 民国:北平特别市)



很快,更猛的蒙古人骑着马来了,一口气灭了各种中原的势力。


在刘秉忠和郭守敬两位大牛的规划下,元朝以积水潭为中心,在北京重建都城,称为元大都,蒙古人朝它叫汗八里。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拿下元大都后,将汗八里改为北平,寓意为北方平定。




▲刚建好的紫禁城复原图




但历史又开玩笑了。朱棣从北平起兵,把朱元璋的孙子从皇位上踢下来,然后又把都城从南京迁回北平,并将北平升格为北京,也叫京师。


而这一称呼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




▲南京绿化




民国时,北京当过一段时间的北平特别市。后来民国结束才改为北京。


当然,今天的人们对北京的称呼也有一抹可爱,朝上海叫魔都,朝广州叫妖都,朝北京叫帝都。


印象中国,北京的历史文化

北京(北京市),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省级行政区、中国4个直辖市之一。北京是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截至目前为止,北京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北京市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大兴区、昌平区、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延庆区。


北京位于中国北部、华北平原北端,东南与北方经济中心天津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北京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北京被世界权威机构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联合国报告指出北京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城市第二位。


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境内流经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等,多由西北部山地发源,穿过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蜒流经平原地区,最后分别汇入渤海。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春、秋短促。


北京,人类发祥地之一,距今约50万年前“北京人”的出现标志着北京历史的开始。为生存而聚居的北京原始人类创造了聚落组织和文化,在拓展生存空间的同时,与各种文明发生着交流与碰撞。


夏商周时期的中华大地,呈现出文化融合交汇并逐渐走向统一的态势。中原王朝或与当地邦、族结盟,或直接派重臣守护,表现出对其北面门户——北京地区的重视。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灭商后,即分封了燕、蓟两个诸侯国。从此,北京的历史迈上了“方国都邑”的新台阶。战国时期,燕国成为“七雄”之一,燕都蓟城一跃成为“富冠海内”的名城。


燕候按周朝的等级结构方式进行统治,并沿用当地古称,在此立国,号“燕”。周文化与燕地的其他文化产生碰撞,形成了燕国多部族、多地域的文化基础。


春秋时期,燕都蓟城处于与戎狄杂居的地区,山戎势力的发展对燕国是很大的威胁。同时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也相互影响,推进着民族融合的步伐。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燕国统辖疆域达到极盛,商贸经济遍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蓟城是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中国的名都。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励精图治,燕国殷富。燕国为了南防齐赵,北防戎狄,修筑了南北两条长城,还在燕国内修筑了大量城堡。


战国时期,燕国社会经济日益繁荣,据《战国策》记载,“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票支十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专制集权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今北京地区分属于上谷、渔阳、右北平、广阳四郡。至此,北京进入中国北方重镇的新阶段。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逐渐恢复,铁农具被广泛应用,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了提高。农业、手工业和便利的交通带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蓟城成为北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


幽州蓟城在曹魏政权时期,不仅是中原地区的北方屏障,也是经营辽东地区的军事基地。西晋时期北方地区基本比较稳定。此后北方诸侯纷争,幽州地区少数民族政权更迭。直到北魏初期,社会稳定,生产逐渐恢复。


隋实行政治改革,改州(郡)县两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对东北的军事扩张,涿都蓟城成为集结军队、物资的军事要地。


唐代北京地区为幽州,城中设子城,有坊和市。针对契丹、奚等北方民族势力的发展,唐王朝设置节度使。唐代幽州城形成比较发达的封建城市经济,手工业行业更加丰富,江南的物资源源不断的向幽州聚集,贸易范围伸展到西域、漠北及东亚沿海。


唐代幽州城人口密集,幽州与周围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也很发达,民族融合出现新的高潮。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十三世纪中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至元八年(1271),正式建国号为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从此,大都城就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而闻名于世。


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无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大都皆可自由活动,并广建寺观、教堂,促进了宗教文化的繁荣。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户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如今的北京也从此得名。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


清定都北京之后,先后进行了灭南明、平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格尔及回疆势力等统一战争,奠定了中国近代的疆域,成为当时亚洲东部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康乾盛世是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


康雍乾三帝统治时期,实现了稳定的国家大一统局面,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人口达到了历史上的峰值;国力雄厚,在经济、文化上均取得重大成就,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盛世。


康雍乾时期的北京,盛世的辉煌在此得到了集中而典型的反映。


鸦片战争之后,北京由封建城市经济逐步的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近代工业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渗透,缓慢的发展起来。洋务运动兴起,官办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也开始产生。铁路交通枢纽的初步形成,邮政事业的创始,自来水、电灯等设施的筹办,1900年前后,外资银行和国人银行也陆续出现。


北京近代学校萌发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开端于京师大学堂。1901年以后清政府推行新政,为近代学堂的兴起创造了机会,科举取士的废止,新式学堂的涌现,使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教育中心。


当时,京城士大夫提出向西方学习的要求。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的推动下,北京文化出现了蓬勃生机。报刊的迅速发行,经世致用著作的产生,改变了过去脱离现实的空疏学风。


道咸以降,随着西方近代科技文化的传播,洋货也大量从天津涌入京师,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和触动。人们的社会生活逐渐发生变化。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1912年3月北京成为民国首都。1912-1928年北京经济稳步发展,高等学校广泛设立。新文化运动兴起,北京成为中国进步思想的主要策源地。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1928年6月进驻北京,北京改名“北平”,建立北平特别市政府,后改为中央直辖市。1933年,日本进犯华北,北平成为抵抗日本侵略的前线。1935年北平发生了抗日救国的一二·九运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城西南的卢沟桥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华北敌后抗日战场。


抗战胜利后,国共举行和平谈判,由于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反共,不久内战爆发。学生爱国民主运动高涨,国统区通货膨胀,经济崩溃,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2月3日举行了人民解放军入城式,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召开,华北解放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迁驻北平。9月21日中国人民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定都北平,改称“北京”。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典礼。


一、宗教:


北京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万,约占北京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对北京的历史、文化、艺术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北京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二、传统建筑: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


1、皇家建筑


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2、四合院和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


3、庙宇


北京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道教的白云观等。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


4、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元、明、清时的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千米。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永定门、中华门、地安门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毁,后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


5、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


三、饮食文化:


北京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居内地之首。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


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儿、豆面酥糖、酸梅汤、茶汤、小窝头、茯苓夹饼、果脯蜜饯、冰糖葫芦、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灌肠、爆肚、炒肝等。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音乐:


智化寺京音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门头沟京西幡乐、通州运河船工号子、顺义曾庄大鼓。


②舞蹈:


门头沟京西太平鼓、延庆旱船、昌平后牛坊村花钹大鼓、密云蝴蝶会、米粮屯高跷会、海淀扑蝴蝶、白纸坊太狮老会、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沙峪村竹马、汤河川大班小班米粮屯高跷、蝴蝶舞、童子大鼓老会、花钹大鼓、蝴蝶会。


③戏剧:


昆曲、京剧、河北梆子、大兴诗赋闲、柏峪燕歌戏。


④曲艺:


相声、岔曲、单弦、京韵大鼓、密云蔡家洼村五音大鼓、平谷调、京西太平鼓、和韶乐、曾庄大鼓、京西幡乐沙峪竹马、柏峪秧歌戏、赋弦。


⑤杂技与竞技:


天桥中幡、抖空竹、帽山满族二魁摔跤、围棋、中国象棋。


⑥美术:


北京牙雕工艺、曹氏风筝工艺、北京玉器工艺。


⑦手工技艺:


景泰蓝制作技艺、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北京雕漆工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北京便宜坊焖炉烤鸭技艺、宝刀衡制作工艺、绒布唐工艺、曹氏风筝工艺。


⑧传统医药: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⑨民俗:


北京春节厂甸庙会、门头沟妙峰山庙会、东岳庙行业祖师信仰习俗、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石景山古城村秉心圣会、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龙灯会、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老会、张庄龙灯会、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全聚德烤鸭。


五、老字号:


①饭庄:


全聚德,便宜坊,东来顺,仿膳饭庄,稻香村,沙锅居,白魁老号,烤肉季,六必居,都一处烧麦馆,鸿宾楼,烤肉宛,王致和,正明斋,信远斋,泰丰楼,正阳楼,全素斋,东兴楼,一条龙,曲园酒楼,鸿兴楼,爆肚冯,燕雅轩,丰泽园,仿膳饭庄,东兴楼,西来顺,又一顺,恩元居。


②绸缎行:


瑞蚨祥,内联升,元隆顾绣,步瀛斋,谦祥益,丽丰祥,盛锡福,马聚源,天成斋,黑猴儿、同升和。


③药店:


同仁堂,南庆仁堂,长春堂,永仁堂,千芝堂,万全堂,鹤年堂。


④茶庄:


吴裕泰,元长厚,张一元,庆林春,永安茶庄,森泰茶庄,吴肇祥。


⑤文墨办公:


一得阁,文盛斋,戴月轩,荣宝斋,成文厚,萃文阁,清秘阁,文房四宝堂。


⑥小吃:


年糕杨,小肠陈,都一处,褡裢火烧,老磁器口豆汁店,华天小吃,爆肚冯,天兴居,庆丰包子,锦芳小吃、青云阁、天福号,坐地户,羊头马,豆腐脑白,年糕钱,老舍茶馆,姚记炒肝店,锦馨豆汁店,隆福寺小吃店,馄饨侯,东兴顺爆肚张,李记白水羊头,老磁器口豆汁店。


⑦其他:


普兰德,张顺兴,龙顺成,天蕙斋,大明眼镜,亨得利,亿兆百货,中国照相馆。


罗哲文编著的《北京历史文化》着重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的一本书很有意义,推荐大家值得一看,更深层次的去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


北京,这座充满神奇的城市,作为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将会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将是全世界最璀璨的明珠!


辽宁地理百科



辽宁省,名称


辽宁省地貌主要由平原、丘陵和山地组成,地势大致由北向南,由东西向中间倾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水分热量充足,冬季寒冷干燥。




矿产资源丰富。菱镁矿占世界总量的25%,硼矿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此外铁矿石和金刚石产量居全国首位,滑石和玉石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石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诞生了上千个全国全国第一,被喻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诞生了国产第一辆自主汽车,中国第一条高速,新中国第一块磁铁,新中国第一块钢化玻璃,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新中国第一枚国徽,新中国第一架喷气飞机,新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货轮……


辽宁省旅游资源以山水自然景观和清代历史古迹为主,5A级景区有:沈阳市植物园、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大连金石滩景区、盘锦红海滩风景廊道景区、本溪水洞景区、鞍山千山景区。


辽宁菜是东北菜的分支,主要菜品有: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锅包肉等。




辽宁省下辖2个副省级市和12个地级市。


沈阳市(辽A):古称盛京、奉天,省会,副省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朝龙兴之地。清代的奉天府规格可与北京顺天府比肩。


大连市(辽B):别称滨城,原名旅大,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1994年成立世界最早的成编制的女子骑警队;圣亚海洋世界是亚洲最长的海底通道。


鞍山市(辽C):别称钢都,曾经是中央直辖市,东北地区最大钢铁城市;盛产岫玉,有“中国玉都”之称。


抚顺市(辽D):别名煤都,煤炭、油页岩、铜锌矿等矿产资源丰富。新宾满族自治县是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


本溪市(辽E):原名本溪湖,是以钢铁、化工为主导的工业城市,中国药都,中国枫叶之都。


丹东市(辽F):别称东北苏杭,我国海岸线北部起点,对朝鲜贸易最大口岸,中国硼都。


锦州市(辽G):锦绣之州,辽西地区物资集散中心,拥有世界最大海上园林博览会—锦州世博园。


营口市(辽H):别名关外上海,古称牛庄,中国最早的邮票—大龙邮票在此诞生和首次发行,中国红十字发源地。


阜新市(辽J):被称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张三丰故里,藏传佛教传播中心。


辽阳市(辽K):古称襄平、辽东城,历史悠久,古代曾是都城、省府、州治、府治等所在地。


盘锦市(辽L):别名鹤乡、油城、湿地之都,缘油而建、因油而兴。


铁岭市(辽M):别称辽北,小品之乡,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


朝阳市(辽N):古称龙城、柳城、兴中,曾经是十六国时期的都城,战略要地。


葫芦岛市(辽P):原名筝岛、锦西,东北地区入关门户。


感谢大家的阅读和观看!欢迎点赞、转发、评论。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环球地理百科”。


商朝玄鸟的真面目:不是神秘的凤凰,如今还大规模存在

关于商人起源,《诗经·商颂·玄鸟》中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至于玄鸟如何生商的过程,《史记》等记载过一个神话传说,即帝喾次妃简狄沐浴时,见到玄鸟堕其卵,简狄取而吞之,然后孕而生契(商契)。


从文献记载来看,商人崇尚玄鸟,认为自身是玄鸟的后代,犹如后人崇尚龙一般。那么,作为商代的国鸟,玄鸟到底是什么鸟呢?其实,玄鸟不是神秘的凤凰,原本非常普通,只是被人弄得玄之又玄,以至于搞不清真相了。


关于玄鸟,传世的先秦文献记载得非常清楚,不是什么神秘的凤凰。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我高祖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祀于鸟,以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所谓高祖挚,其实就是少昊,他的部落崇尚凤鸟,大概率出自东夷,与发源地河北的殷商不是同源。更重要的是,《左传》中将凤鸟与玄鸟并列,毫无疑问地说明两者不是同一种鸟!


其中,“玄鸟氏,司分者也”表明玄鸟是候鸟,春分来秋分去,于是当时古人认为玄鸟“管理”着春分秋分。


流传至今的二十四节气中,白露节气时“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得是鸿雁和玄鸟等候鸟南飞避寒大概时间,其中玄鸟归去时间与燕子基本一致。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玄鸟解见春分(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从玄鸟春分来秋分去,以及二候玄鸟归的特征来说,玄鸟应该就是燕子,而这个结论从先秦文献上也可以得到证实。


《吕氏春秋·季夏纪》记载:“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有娀(sōng)是古代一个诸侯国,简狄就是有娀氏之女。《吕氏春秋》中的这一段记载,《竹书纪年·殷商成汤》中也有类似记载,只是其中的燕子变成了玄鸟。


《竹书纪年·殷商成汤》:“初,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于玄丘之上。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之以二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商。”


对比两篇文章的记载,不难看到玄鸟就是燕子!


其实,考古发现的商朝起源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证了商朝崇尚燕子。


首先,在石家庄一带,考古发现平山西门外遗址、鹿泉北胡庄先商遗址,大约距今4000余年。而且,在石家庄与河南濮阳之间,还发现了“漳河型先商文化”,其代表是位于邯郸市的北羊井遗址,曾出土过明显具有商文化特征的组合绳纹陶鬲。在濮阳到郑州之间,又发现了“辉卫型文化”先商遗址等。换言之,就目前考古发现来说,商人起源于石家庄。


其次,史书记载“商太宰(春秋宋国太宰)见孔子”,先秦“商”与“宋”互通,原因在于“宋”字下部之“木”,古有“桑”音。而甲骨文中有不少“宋地”记载,尤其是武丁封亲子于宋地,卜辞记载封“子宋于宋”。考古发现,在如今石家庄赵县的宋城村与宋村之间,考古发现“宋子城遗址”,学者考证认为这就是商代宋国。换言之,武丁封亲子于宋,其实可以说是封于商,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商人祖地是在河北。


第三,北京地区古称“幽州”,而“幽”字是由“山”与两“幺”组成,其中甲骨文中“幺”与“玄”几乎一样,一般认为“幺”是“玄鸟”之子。更为巧合的是,幽州地区的群山被称之为“燕山”,当地也可被称之为“燕地”,该地区周代诸侯国叫燕国(起初叫匽国,后改为燕国,甲骨文中已有燕字)。


由此可见,大约是商人起源于幽州地区,崇尚燕子,故而当地被称之为“幽州”或“燕地”;后来,商人逐渐南下,途径石家庄、邯郸、濮阳等地,最终入主中原,但祖地的地名却遗留了下来。


综合已有资料来看,玄鸟就是燕子,如今还大规模存在、且没能上国家保护动物名册的普通鸟类。不过,玄鸟可能不是普通的燕子,而是一种叫“雨燕”的无脚燕子。


雨燕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每年都会去非洲大陆过冬,往返距离大约3.8万公里,能在空中连飞10个月,吃饭、睡觉、交配等都在空中进行,由于长期飞行,脚已经退化,所以被称之为“无脚鸟”,如今北京雨燕比较有名。更为重要的是,北京雨燕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颜色比较“玄”——赤黑色。


甲骨文中的玄字,是一束丝的8字形,本义大概被编织的细丝或弓弦所用的皮条之类,它们被编织时会凝成8字形。由于赤黑色颜色较为模糊,由此引申出深奥,玄妙等意思。或者,玄为弓弦,固定悬挂在弓上,于是又引申出天空,幽远等意思。从玄字的意思来看,北京雨燕更符合玄鸟的特征。


因此,商代崇尚的玄鸟是燕子,但具体可能是雨燕。


关于商人起源,《诗经·商颂·玄鸟》中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至于玄鸟如何生商的过程,《史记》等记载过一个神话传说,即帝喾次妃简狄沐浴时,见到玄鸟堕其卵,简狄取而吞之,然后孕而生契(商契)。


从文献记载来看,商人崇尚玄鸟,认为自身是玄鸟的后代,犹如后人崇尚龙一般。那么,作为商代的国鸟,玄鸟到底是什么鸟呢?其实,玄鸟不是神秘的凤凰,原本非常普通,只是被人弄得玄之又玄,以至于搞不清真相了。


关于玄鸟,传世的先秦文献记载得非常清楚,不是什么神秘的凤凰。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我高祖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祀于鸟,以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所谓高祖挚,其实就是少昊,他的部落崇尚凤鸟,大概率出自东夷,与发源地河北的殷商不是同源。更重要的是,《左传》中将凤鸟与玄鸟并列,毫无疑问地说明两者不是同一种鸟!


其中,“玄鸟氏,司分者也”表明玄鸟是候鸟,春分来秋分去,于是当时古人认为玄鸟“管理”着春分秋分。


流传至今的二十四节气中,白露节气时“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得是鸿雁和玄鸟等候鸟南飞避寒大概时间,其中玄鸟归去时间与燕子基本一致。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玄鸟解见春分(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从玄鸟春分来秋分去,以及二候玄鸟归的特征来说,玄鸟应该就是燕子,而这个结论从先秦文献上也可以得到证实。


《吕氏春秋·季夏纪》记载:“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有娀(sōng)是古代一个诸侯国,简狄就是有娀氏之女。《吕氏春秋》中的这一段记载,《竹书纪年·殷商成汤》中也有类似记载,只是其中的燕子变成了玄鸟。


《竹书纪年·殷商成汤》:“初,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于玄丘之上。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之以二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商。”


对比两篇文章的记载,不难看到玄鸟就是燕子!


其实,考古发现的商朝起源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佐证了商朝崇尚燕子。


首先,在石家庄一带,考古发现平山西门外遗址、鹿泉北胡庄先商遗址,大约距今4000余年。而且,在石家庄与河南濮阳之间,还发现了“漳河型先商文化”,其代表是位于邯郸市的北羊井遗址,曾出土过明显具有商文化特征的组合绳纹陶鬲。在濮阳到郑州之间,又发现了“辉卫型文化”先商遗址等。换言之,就目前考古发现来说,商人起源于石家庄。


其次,史书记载“商太宰(春秋宋国太宰)见孔子”,先秦“商”与“宋”互通,原因在于“宋”字下部之“木”,古有“桑”音。而甲骨文中有不少“宋地”记载,尤其是武丁封亲子于宋地,卜辞记载封“子宋于宋”。考古发现,在如今石家庄赵县的宋城村与宋村之间,考古发现“宋子城遗址”,学者考证认为这就是商代宋国。换言之,武丁封亲子于宋,其实可以说是封于商,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商人祖地是在河北。


第三,北京地区古称“幽州”,而“幽”字是由“山”与两“幺”组成,其中甲骨文中“幺”与“玄”几乎一样,一般认为“幺”是“玄鸟”之子。更为巧合的是,幽州地区的群山被称之为“燕山”,当地也可被称之为“燕地”,该地区周代诸侯国叫燕国(起初叫匽国,后改为燕国,甲骨文中已有燕字)。


由此可见,大约是商人起源于幽州地区,崇尚燕子,故而当地被称之为“幽州”或“燕地”;后来,商人逐渐南下,途径石家庄、邯郸、濮阳等地,最终入主中原,但祖地的地名却遗留了下来。


综合已有资料来看,玄鸟就是燕子,如今还大规模存在、且没能上国家保护动物名册的普通鸟类。不过,玄鸟可能不是普通的燕子,而是一种叫“雨燕”的无脚燕子。


雨燕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每年都会去非洲大陆过冬,往返距离大约3.8万公里,能在空中连飞10个月,吃饭、睡觉、交配等都在空中进行,由于长期飞行,脚已经退化,所以被称之为“无脚鸟”,如今北京雨燕比较有名。更为重要的是,北京雨燕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颜色比较“玄”——赤黑色。


甲骨文中的玄字,是一束丝的8字形,本义大概被编织的细丝或弓弦所用的皮条之类,它们被编织时会凝成8字形。由于赤黑色颜色较为模糊,由此引申出深奥,玄妙等意思。或者,玄为弓弦,固定悬挂在弓上,于是又引申出天空,幽远等意思。从玄字的意思来看,北京雨燕更符合玄鸟的特征。


因此,商代崇尚的玄鸟是燕子,但具体可能是雨燕。


:
【本文标题和链接】幽州 北京(北京为什么被称为幽州) http://www.hzhe123.cn//n/150149.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