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别人吐槽怎么办?(被很多人嘲讽该怎么办)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5-12 11:57:1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被别人吐槽怎么办?(被很多人嘲讽该怎么办),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507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如果收到员工向你吐槽,你会怎么办?

今天一位新入职职场的新同事向我吐槽,他说:“团队中一个同事上班只用做一件事,团队中的活也不帮忙干,很难协同,每天准点下班。我每天得加班,活干不完,我觉得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我心里不平衡。”




我安抚了这位同事受伤的心理,然后我采取问答式沟通。


我:“作为新入职场,你的工作的目标是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职场人?”


员工:“我想获得领导认可,工作上取得好成绩,能够一步一步往上走。”


我:“你的想法很好,你上学一般在班上排名怎么样?”


员工:“班上排名第一名和第二名”


我:“班上有没有成绩差的,不听话的学生,你当时有受他们影响,导致成绩不好吗?”


员工:“没有,读书是为了自己,不会受影响。”


我:“是的,读书和工作一样,都是为了自己的成长。不要过多关注他人做的不好的一面,而是要关注自身的能力提升,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来证明自己。千万不可受他人影响而在职场中摆烂,最终害了自己。同样的起跑线,如果你比其他同事做得更多,那么你会收获更多。再过几年,你可能已经成为了管理者,他可能还是一名普通的员工。你现在还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吗?”


员工:“谢谢你的开导,我明白了。但有些工作需要协同,他不配合怎么办?”


我:“针对同事工作不配合,可以跟上级进行反馈,当然这不一定很好的解决方法。建议你提升横向沟通能力,推荐一本书籍给你《横向沟通能力》,静下心来深入了解同事的需求,抓住他的痛点,梳理协同工作对他的帮助和收益来引导他一起帮你完成任务。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只抱怨,可以多思考或找职场前辈给你指点迷津。”


员工:“谢谢你。我会努力的。”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吐槽,你会怎么沟通?谢谢各位不吝赐教。


我吐槽别人的话,被泄露受到孤立,不敢随便见人聊天了,怎么办?

吃瓜群众,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吃瓜闲聊,也是一个社会大众生活的主旋律之一。要不然,那些明星八卦的所谓“新闻事件”,为啥总是被乐此不疲的传播讨论呢。


但是,大众的未必就是理性的,就是好的。如果我们在吃瓜闲聊的时候,口无遮拦,随便吐槽,可能会被传到那位正被你吐槽的朋友耳朵里。此时,你不知道自己会受到怎样的对待,自己又该作何感想呢?


案例故事:

我和好朋友们谈了很多话,包括闲聊别人。没想到会暴露在公众面前,被周围的人骂,太郁闷了。各种讽刺充斥在我身边,各种诅咒不绝于耳。都说我不好。我是个心态不好的人。我心理很不舒服,特别不舒服。我对整个这件事情感到恶心。


我一次又一次地安慰自己,我想让自己更加心胸开阔点,放下一切不要想,叫我自己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但我转过念头一想,我以后还会面对周围人的嘲笑和各种蔑视,我就不敢出门。我把自己一个人关起来,我不敢和任何人说话,害怕只要我一说,很快就又会被扩散出去。


老师,我该怎么处理这种紧张焦虑情绪呢?


舵主导航:分析及建议。

我们非常理解你的心情。特别是和朋友说了比较私密的话,大嘴议论别人的话,被传播到第三者耳朵里,个人形象声誉都受到了影响。而且有被出卖的感觉,朋友间的信任也开始动摇,觉得孤立无援。这些心理和情绪我们都能够体会。但是没关系,毕竟也仅仅是无形的名声形象的伤害而已,还可以慢慢挽回,重新建立的。


关键是要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重建声誉,以及杜绝此类事情再发生。


不知道你的年龄有多大呢?


目前事情已经出了,坦然接受结果是最好的方法。与其害怕、躲避,不如花点时间和精力去“善后”。


首先,我们看清了这位出卖你的“朋友”,其实是不适合做朋友的,能早点看清这一点,没有酿成更大的伤害,是幸运的!


其次,从这件事情里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人际交往需要把握好界限,将自己轻易完全暴露于人前,风险很大!


再次,这件事情让你看到了自己的习惯“心态不好”,那么接下来尽量调整心态,凡事多去找美的一面。


最后,勇敢点,站起来,走出去,该干嘛干嘛!同时,去寻找周围的资源,看看有没有可以支持你的人,去寻求他们的陪伴和帮助!


需要特别提醒一点。杜绝此类长舌饶舌是非话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不要在背后说人是非。所谓“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注意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人事物,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从好的一面去看待和评价。这样既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发掘自己的优势,又能够赢得大多数人的喜欢和尊重。毕竟,虽不喜欢被人在背后夸呢!


结论:

我是彼岸舵主。当我们在津津乐道他人的时候,不管是好坏的讨论与评价,实际上已经忘掉了我们自己,这是最大的损失。当我们关爱自己越多,注意自己越多,越能够发掘自身优势潜力。幸福美好的生活主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的,爱自己就是爱生活。


说人是非,论长道短,除了浪费自我发掘的机会之外,还会招来敌人。


所以说,“爱你的敌人吧,因为那就是爱你自己”。


夸你的朋友吧,因为那就是夸你自己。


“情绪主题”延伸学习建议:

如果想彻底成为情绪的主人,享受自在的人,建议多深入关注和学习有关“情绪的高纬度本质及自我情绪控制技术”,相关的概念、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


#关注精神健康#


朋友心理难受找你吐槽?三个步骤安慰ta


认识的朋友越来越多,能够谈心的却越来越少。


有朋友能信任你,找你吐槽和倾诉,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应好好珍惜,认真对待。


第一步,尽情表达情绪。

不要评价!


不要批评!


不要建议!


大道理谁都会讲,该怎样做会更好每个人心里都清楚。


在这一步中,不要跟朋友说,你这样不对、你太小气了之类的话;


也不要讲一些大道理,比如说忍忍就过去了,或是说应对讨厌的人,要怎样做之类的话。


问题的关键是,你的朋友遇到了挫折,心理积累了许多负面情绪,所以才来找你倾述。


你要让她感到你关心她、支持她、百分之百站在她的立场上。


如果你一上来就讲了一堆大道理,或是说你朋友的不是,她会觉得你不理解她,会有遭到朋友背叛的感觉。


所以,这一步主要是给她心理安慰,让她好受一些。


给她倒杯水,坐在她的旁边,静静地听她倾述委屈,偶尔握握她的手,或是递上一张纸巾,或是表达你对她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就足够了。



第二步,分析让原因

当朋友情绪稳定之后,作为好朋友的你,就要发挥智囊的作用了。


你要帮助朋友分析,是什么原因让她觉得心理难受。


注意不要把原因归咎于别人,而是要着重分析朋友心理需求有哪些。


比如,她觉得自己的领导不负责任,平时对工作不管不顾,一旦出现问题,就把责任全推到下属身上,把下属当做替罪羊。


如果单纯的认为是领导不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养成“受害者心理”——习惯性地将问题推到别人身上,把自己当成受害者。


你可以帮助朋友分析,她想要的是什么,也许是对工作不熟悉,希望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也许是工作压力过大,希望有人可以分担。



第三步,最后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上一步的例子中,可以建议朋友做好工作记录,将自己做了什么记录在案,可以定期向领导汇报工作,也可以经常向别人请教等等。


如果一时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找一些好的方面,让朋友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


比如,可以指出朋友工作很轻松、不用加班、离家很近等等的优点



如何面对别人的吐槽,可以看出你是聪明人,还是“傻白甜”?



前段时间金星吐槽网红女主播学历太低,也许是无意中提起,也许是故意调侃主播行业鱼龙混杂。但是被当事人听到了,随后立即强势回应说自己曾经是大学老师,“我的学历比某些不进取,只会耍嘴皮子的人高得多!”到这里,大家都知道另一位女主角是谁了,对,就是冯提莫。她或许在气头上口不择言,说出了这一句,没有做过调查,仔细看一下金星的简介,放眼娱乐圈,甚至全国都很少能达到她的成就。




1992年,赴比利时受聘于比利时皇家舞蹈学院教授994年金星回到了中国。同年受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举办全国舞蹈编导基训班、全国现代舞演员训练班。2006年,被授予英国普利茅斯大学达廷敦艺术学院荣誉艺术博士称号。这些只是她成就的一点点,虽然作为“毒舌”的金星不应该那样说,但是强势回应的冯提莫,失去了可以转化为自己朋友的一个机会。如果冯提莫换一种方式,也许就可以化解这次吐槽事件,使得金星感觉自己说的不恰当,虽然不会明确表明,但可能会成为一个朋友。毕竟在娱乐圈金星的能力要比冯提莫强大的多。




与冯提莫相比王岳伦的做法堪称教科书式典范,王岳伦参加最新一期《吐槽大会》的花絮在网上曝光,其间各路嘉宾对于“王岳伦吃软饭”这样的梗,更是不遗余力的调侃。建国更是直言“第一次见到王导,自己来上节目,之前都是带着太太或者女儿的”,言下之意不明而喻。李诞却直言这是胡说,“王岳伦父亲是知名画家,所以王岳伦人家是啃老”。面对如此吐槽,王岳伦直言“上一期节目组就想邀请我吐槽刘嘉玲,我也想来啊,但是李湘不同意,因为那天她要工作,我必须在家带孩子,男人嘛,要以老婆的事业为重”。颇具自我调侃意味的话语中,也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




其实通过被吐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一, 像冯提莫这样遇到问题先是强势回应,不去做做功课或者为了嘴上过瘾。只会让人们觉得太年轻而不是沉稳的性格。


二, 像王岳伦遇到吐槽,没有正面强势回应,只是通过自黑来让自己巧妙的回避和回答了这些槽点,所以让人感觉这是成熟稳定的类型,没有过多地意气用事,去分析问题进而幽默地化解。


所以根据面对问题,如何做,怎么去化解就可以看出你属于那种类型,做一个努力提高自己能力和知识的人吧!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和小编一起讨论!



听完好友诉苦,我抑郁了:懂得体恤他人,为什么也会让自己难过?

读者提问


大叔,我最好的朋友最近过得很不顺:先是被领导穿小鞋,盗取了自己好不容易想出来的创意;接着是和男友大吵一架,本来都准备订婚了,如今闹到几乎要分手。




每次心情不好,她都会来找我倒苦水,一倒就是好几个小时。




我很心疼她,一直很耐心地安慰她,也会适当地给她一些建议。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听多了她的故事后,我自己也开始变得郁闷和心累,甚至到了看到她的微信消息,就头疼,不想打开。




我很愧疚,甚至有点看不起自己。




一直以来,我们都会在对方难过的时候提供支持,但现在,我竟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大叔,是我太自私了吗?




大叔回答


首先,大叔想告诉你:你不需要感到愧疚,因为闺蜜不断的诉苦而感到郁闷心累,这很正常。




你的朋友愿意向你诉苦,说明你人很nice,平时能够很好地共情(empathy)他人。




简单来说,共情是指我们容易察觉出他人的情绪,并可以感同身受,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这也是我们建立长期友情时,很重要的一个前提。




但是,一个人的共情力和体力一样,本身就是有限的。一旦过度使用,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就像你所感受到的郁闷和抗拒。




所以,你要明确一点:你并不是自私,只是陷入了 “过度共情”(compassion fatigue)。




今天的文章,大叔就来分享一下 “如何恰到好处地与他人共情”,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NO.1

过度共情,很可能会导致对方 “全面放弃”




一般情况下,朋友向我们 “卖惨”或是表达脆弱,是因为 ta 们已经难以承受内心的痛苦,希望我们可以帮助 ta 调节情绪。[1]




例如,你闺蜜工作受了委屈,没得到及时的安抚,也没办法合理宣泄,只能将负面情绪压抑下去。那么下班后,她就会选择向你倾诉委屈,来调整情绪。




研究发现,共情朋友的脆弱,会让 ta 们感觉自己被接纳、被看见,从而能更快地改善负面情绪。[2][3]






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期望通过宣泄负能量来解决问题,进而放弃了解决问题的责任。[4]




可见,如果朋友持续向你“卖惨”却没有任何改变,那么,一味的共情不仅不能帮助 ta,还可能害了 ta。




因此,如果你的闺蜜在表达完工作的委屈后,会自己做出调整,或听取了你的建议,那共情的确帮她宣泄了情绪,并给予了力量。




可如果闺蜜诉苦完,却没做出任何改变,相反,之后的吐槽变得越来越频繁,那我们的共情很可能让她觉得 “我可以不对工作、情绪负责,反正有人理解我”。




所以,面对“朋友经常表达脆弱却从不改变”的情况,我们不仅要共情,还要告诉 ta :“我很心疼你,但如果可以的话,你哭完后,该试着为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负责了”。






NO.2

你不需要帮助对方解决所有问题




那如果朋友并非推卸责任,而是真的需要我们帮助,我们是不是就要完全理解 ta 的痛苦,并为其解决问题呢?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也不想听,可是没有我帮她,她怎么办呢?”




给朋友安慰时,我们好像不自觉地就会把“解决对方的痛苦”当作自己的责任。




这时就要警惕了,你很可能已经陷入了“过度共情”的误区。




1. 过度共情,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过度共情”是一个临床上的概念,心理学家查尔斯·菲格利(Charles Figley)曾经这么解释它:因为长期暴露在共情压力下,在身体和情感上感到疲惫和功能障碍,导致同情他人的能力下降。




可见,一方面,过度共情会让我们感到压力与负担,造成能量消耗。[5]




心理治疗师 Eisner 就认为,共情容易使我们背负不必要的责任。




例如,当闺蜜失恋了,我们会担心她,甚至想帮她走出失恋。如果结果并不如我们所料,就容易产生压力。






但其实,闺蜜能否走出失恋,是由她自己决定的,我们能做的真的很有限。




另一方面,经常共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美国生物学家 Brothers 研究发现,共情会激活杏仁核 (大脑情绪反应中心)。[6]




此时大脑的前额叶皮层,需要用理智抑制共情导致的杏仁核活动。




而长期共情,会激活杏仁核的抽动和习惯性抑制,损害免疫系统,降低我们对慢性病的抵抗力。[5]




2. 没有我们的帮助,对方就真的不行么?




“过度共情”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为“感同身受” 设置了超出自己能力的目标。




当朋友来找我们诉苦时,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帮助 ta 们解决问题,甚至产生 “没有我 ta 怎么办” 的不合理信念




TED 演讲 《明确界限可以改变一个人》 的主讲人,是一家无家可归青少年组织的创始人。[7]




组织创建几年后,她由于个人原因想离开这家组织,但同时却很犹豫:她觉得组织离开她就无法正常运转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像她一样,觉得某事、某人离开自己就不行了。




可当她和组织董事协商后,才发现原来有人可以接替她的职务。事实上,在她离开后多年,组织依然健康地运行着。






她在演讲中说:有些责任不一定非要自己承担,事情才能变好。




面对表达脆弱的朋友也一样,没有我们的共情和帮助,他们也可能会变好,别低估了他们本身的资源和能力。




支持她度过脆弱期的人不止有我们,还有她的亲人和同事等等;此外,我们也要相信, 她本身也在成长,也具备了面对挫折、处理痛苦的能力。




这不是为 “不帮助她” 脱责,我只是希望你知道:




无需将照顾朋友的情绪,当成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






NO.3

什么才是 “恰到好处” 的共情?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很好地帮到对方,同时,自己又不会很痛苦呢?




1. 错误做法:卷入他人痛苦




心理学家 Danbatson 做了一个研究,向参与的大学生展示一组轻度电击参与者的视频,观看视频的时候大学生需要报告自己的痛苦程度 (替代另一个人的感受,比如感知对方的痛苦) 和关怀程度 (对别人的感觉,比如触动、同情)。[8]




接着,让参与的学生选择是否救助被电击的参与者。




结果,关怀电击者的学生比感受到痛苦的学生,更多选择帮助。




Danbatson 解释,感知别人的痛苦,会让我们试图避免痛苦、逃离对方,而关怀很少感知到痛苦,更容易帮助别人。




例如,闺蜜对你说 “男朋友出差,没时间陪自己”时,感受闺蜜的孤独可能会让她烦躁,而关注对闺蜜的感受 (比如,理解、同情),就容易继续倾听。




2. 正确做法:建立个人边界,允许自己 “后退一步”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拒绝别人的痛苦,是因为没有明确自己的共情极限。




而没有感知到边界的朋友,也会不自觉地持续向你倾倒苦水。




因此,正确共情的第一步,是为自己建立一个共情的边界。




你可以在生活中记录下自己的 “共情界限表” ,明确那些开始让你感受到不舒服的界限,当界限被打破时,“直接告诉对方” 和 “远离对方” 都是很有用的手段。






但如果,你面对的是最好的朋友,远离对方不可取的情况下,大叔也给你一个小 tips:你或许可以尝试一下 “糊弄式共情”。




“嗯嗯嗯,是是是,你说得有道理,这也太那个了吧......”




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很难立刻解决,大部分情况下,朋友的倾诉仅仅只是为了说出来,而不是真的需要你去帮 ta 解决问题。




通过这些语句,不仅可以表达你对 ta 的肯定和支持,也可以避免自己陷入共情疲劳。






NO.4

写在最后




从小到大,我们好像一直被教育,“善解人意” 是一种珍贵的优秀品质。




因此,在很多关系里,我们都习惯于把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哪怕自己已经筋疲力尽,都无法停止共情他人,甚至会为此产生负罪感,觉得自己太过自私。




希望看完今天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意识到:那些你以为的 “自私”,其实只是一种过度共情带来的倦怠感。




它就像你的 “情绪闹钟”,在提醒你:你的共情额度已经用完了。




这时候,停止共情,让注意力回归自己,不代表自私,而是为你健康着想的最好选择。




也请相信一个成年人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可以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




你不必时刻都善解人意。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大叔的参考资料:


[1]Bernard, L. C. , Hutchison, S. , Lavin, A. , & Pennington, P. . (1996). Ego-strength, hardiness,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optimism, and maladjustment: health-related personality constructs and the "big five" mode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3(2), 115-131.[2]Seppala, E. (2014). Why being vulnerable is the key to intimacy. Fulfillment Daily


[3]Kircanski, K., Lieberman, M. D., & Craske, M. G. (2012). Feelings into words: contributions of language to exposure thera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086-1091.


[4]vulnerability-in-relationships.


[5]Stebnicki, M. A. (2007). Empathy fatigue: Healing the mind, body, and spirit of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10(4), 317-338.


[6]None. (1989). A b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empath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6(1), 10-9.


[7]TED 演讲:《明确界限可以改变一个人》


[8]How to Avoid Empathy Burnout.


读者提问


大叔,我最好的朋友最近过得很不顺:先是被领导穿小鞋,盗取了自己好不容易想出来的创意;接着是和男友大吵一架,本来都准备订婚了,如今闹到几乎要分手。




每次心情不好,她都会来找我倒苦水,一倒就是好几个小时。




我很心疼她,一直很耐心地安慰她,也会适当地给她一些建议。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听多了她的故事后,我自己也开始变得郁闷和心累,甚至到了看到她的微信消息,就头疼,不想打开。




我很愧疚,甚至有点看不起自己。




一直以来,我们都会在对方难过的时候提供支持,但现在,我竟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大叔,是我太自私了吗?




大叔回答


首先,大叔想告诉你:你不需要感到愧疚,因为闺蜜不断的诉苦而感到郁闷心累,这很正常。




你的朋友愿意向你诉苦,说明你人很nice,平时能够很好地共情(empathy)他人。




简单来说,共情是指我们容易察觉出他人的情绪,并可以感同身受,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这也是我们建立长期友情时,很重要的一个前提。




但是,一个人的共情力和体力一样,本身就是有限的。一旦过度使用,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就像你所感受到的郁闷和抗拒。




所以,你要明确一点:你并不是自私,只是陷入了 “过度共情”(compassion fatigue)。




今天的文章,大叔就来分享一下 “如何恰到好处地与他人共情”, 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






NO.1

过度共情,很可能会导致对方 “全面放弃”




一般情况下,朋友向我们 “卖惨”或是表达脆弱,是因为 ta 们已经难以承受内心的痛苦,希望我们可以帮助 ta 调节情绪。[1]




例如,你闺蜜工作受了委屈,没得到及时的安抚,也没办法合理宣泄,只能将负面情绪压抑下去。那么下班后,她就会选择向你倾诉委屈,来调整情绪。




研究发现,共情朋友的脆弱,会让 ta 们感觉自己被接纳、被看见,从而能更快地改善负面情绪。[2][3]






但同时,也有很多人期望通过宣泄负能量来解决问题,进而放弃了解决问题的责任。[4]




可见,如果朋友持续向你“卖惨”却没有任何改变,那么,一味的共情不仅不能帮助 ta,还可能害了 ta。




因此,如果你的闺蜜在表达完工作的委屈后,会自己做出调整,或听取了你的建议,那共情的确帮她宣泄了情绪,并给予了力量。




可如果闺蜜诉苦完,却没做出任何改变,相反,之后的吐槽变得越来越频繁,那我们的共情很可能让她觉得 “我可以不对工作、情绪负责,反正有人理解我”。




所以,面对“朋友经常表达脆弱却从不改变”的情况,我们不仅要共情,还要告诉 ta :“我很心疼你,但如果可以的话,你哭完后,该试着为自己的情绪和生活负责了”。






NO.2

你不需要帮助对方解决所有问题




那如果朋友并非推卸责任,而是真的需要我们帮助,我们是不是就要完全理解 ta 的痛苦,并为其解决问题呢?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也不想听,可是没有我帮她,她怎么办呢?”




给朋友安慰时,我们好像不自觉地就会把“解决对方的痛苦”当作自己的责任。




这时就要警惕了,你很可能已经陷入了“过度共情”的误区。




1. 过度共情,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过度共情”是一个临床上的概念,心理学家查尔斯·菲格利(Charles Figley)曾经这么解释它:因为长期暴露在共情压力下,在身体和情感上感到疲惫和功能障碍,导致同情他人的能力下降。




可见,一方面,过度共情会让我们感到压力与负担,造成能量消耗。[5]




心理治疗师 Eisner 就认为,共情容易使我们背负不必要的责任。




例如,当闺蜜失恋了,我们会担心她,甚至想帮她走出失恋。如果结果并不如我们所料,就容易产生压力。






但其实,闺蜜能否走出失恋,是由她自己决定的,我们能做的真的很有限。




另一方面,经常共情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美国生物学家 Brothers 研究发现,共情会激活杏仁核 (大脑情绪反应中心)。[6]




此时大脑的前额叶皮层,需要用理智抑制共情导致的杏仁核活动。




而长期共情,会激活杏仁核的抽动和习惯性抑制,损害免疫系统,降低我们对慢性病的抵抗力。[5]




2. 没有我们的帮助,对方就真的不行么?




“过度共情”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为“感同身受” 设置了超出自己能力的目标。




当朋友来找我们诉苦时,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帮助 ta 们解决问题,甚至产生 “没有我 ta 怎么办” 的不合理信念




TED 演讲 《明确界限可以改变一个人》 的主讲人,是一家无家可归青少年组织的创始人。[7]




组织创建几年后,她由于个人原因想离开这家组织,但同时却很犹豫:她觉得组织离开她就无法正常运转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像她一样,觉得某事、某人离开自己就不行了。




可当她和组织董事协商后,才发现原来有人可以接替她的职务。事实上,在她离开后多年,组织依然健康地运行着。






她在演讲中说:有些责任不一定非要自己承担,事情才能变好。




面对表达脆弱的朋友也一样,没有我们的共情和帮助,他们也可能会变好,别低估了他们本身的资源和能力。




支持她度过脆弱期的人不止有我们,还有她的亲人和同事等等;此外,我们也要相信, 她本身也在成长,也具备了面对挫折、处理痛苦的能力。




这不是为 “不帮助她” 脱责,我只是希望你知道:




无需将照顾朋友的情绪,当成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






NO.3

什么才是 “恰到好处” 的共情?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很好地帮到对方,同时,自己又不会很痛苦呢?




1. 错误做法:卷入他人痛苦




心理学家 Danbatson 做了一个研究,向参与的大学生展示一组轻度电击参与者的视频,观看视频的时候大学生需要报告自己的痛苦程度 (替代另一个人的感受,比如感知对方的痛苦) 和关怀程度 (对别人的感觉,比如触动、同情)。[8]




接着,让参与的学生选择是否救助被电击的参与者。




结果,关怀电击者的学生比感受到痛苦的学生,更多选择帮助。




Danbatson 解释,感知别人的痛苦,会让我们试图避免痛苦、逃离对方,而关怀很少感知到痛苦,更容易帮助别人。




例如,闺蜜对你说 “男朋友出差,没时间陪自己”时,感受闺蜜的孤独可能会让她烦躁,而关注对闺蜜的感受 (比如,理解、同情),就容易继续倾听。




2. 正确做法:建立个人边界,允许自己 “后退一步”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拒绝别人的痛苦,是因为没有明确自己的共情极限。




而没有感知到边界的朋友,也会不自觉地持续向你倾倒苦水。




因此,正确共情的第一步,是为自己建立一个共情的边界。




你可以在生活中记录下自己的 “共情界限表” ,明确那些开始让你感受到不舒服的界限,当界限被打破时,“直接告诉对方” 和 “远离对方” 都是很有用的手段。






但如果,你面对的是最好的朋友,远离对方不可取的情况下,大叔也给你一个小 tips:你或许可以尝试一下 “糊弄式共情”。




“嗯嗯嗯,是是是,你说得有道理,这也太那个了吧......”




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很难立刻解决,大部分情况下,朋友的倾诉仅仅只是为了说出来,而不是真的需要你去帮 ta 解决问题。




通过这些语句,不仅可以表达你对 ta 的肯定和支持,也可以避免自己陷入共情疲劳。






NO.4

写在最后




从小到大,我们好像一直被教育,“善解人意” 是一种珍贵的优秀品质。




因此,在很多关系里,我们都习惯于把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哪怕自己已经筋疲力尽,都无法停止共情他人,甚至会为此产生负罪感,觉得自己太过自私。




希望看完今天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意识到:那些你以为的 “自私”,其实只是一种过度共情带来的倦怠感。




它就像你的 “情绪闹钟”,在提醒你:你的共情额度已经用完了。




这时候,停止共情,让注意力回归自己,不代表自私,而是为你健康着想的最好选择。




也请相信一个成年人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可以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




你不必时刻都善解人意。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大叔的参考资料:


[1]Bernard, L. C. , Hutchison, S. , Lavin, A. , & Pennington, P. . (1996). Ego-strength, hardiness,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optimism, and maladjustment: health-related personality constructs and the "big five" mode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3(2), 115-131.[2]Seppala, E. (2014). Why being vulnerable is the key to intimacy. Fulfillment Daily


[3]Kircanski, K., Lieberman, M. D., & Craske, M. G. (2012). Feelings into words: contributions of language to exposure thera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086-1091.


[4]vulnerability-in-relationships.


[5]Stebnicki, M. A. (2007). Empathy fatigue: Healing the mind, body, and spirit of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10(4), 317-338.


[6]None. (1989). A b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empath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6(1), 10-9.


[7]TED 演讲:《明确界限可以改变一个人》


[8]How to Avoid Empathy Burnout.


:
【本文标题和链接】被别人吐槽怎么办?(被很多人嘲讽该怎么办) http://www.hzhe123.cn//n/155333.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