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沟是由什么引起的(代沟是怎么产生的)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5-12 12:17:09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代沟是由什么引起的(代沟是怎么产生的),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3203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代沟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和父母的代沟是怎么形成的?很多朋友可能会说就是废话,跨越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代沟自然就形成了呗。你真的这样认为的吗?那你发现没有?那些混世界的混混他和我们代沟就不是很深,对吧。代沟的形成准确的说:“是责任、是担当、是付出、是爱”


在我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开始铸就时代的壕沟了,当父母为了爱组成家庭,为了我们的出生以及日后的成长,能有个良好的环境做而拼搏着,他们开始拼命的工作赚钱,放下了所有的兴趣和爱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欲望,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在这个家,牺牲自己远离包括学习和爱好上,他们知道再喜欢也必须放下,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只顾自己,他们更清楚如果放弃就要被社会所淘汰,即使这样也再所不辞,随着我们的成长,他们逐渐跟不上形式了,再没有能力和时间去接触新的事物,很多新生事物成为奢望,然而我们却在知识的海洋里傲游着,学到的更多先进的知识直到走向社会,可是我们的父他们老了更别说网络甚至有的连电脑、智能手机都不会用,


这就是为爱所奉献留下的残疾,这是父母的伟大,是世上任何人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不仅仅要理解他们,我们还要有责任有义务来缩短这种代沟,帮他们补课,让他们也来享受时代进步带来的益处和乐趣,让我们共同进步与时俱进,和自己的父母成为忘年交吧!


代沟大概是这样产生的

街上,偶然遇到一位老人手拿收音机,里面传出单田芳沙哑的嗓音。眼见如此场景,不知过路行人心头会流转何种想法,是重温旧事的温馨,还是对老黄历的不屑?又或者,当下年轻人早已辨别不出这曾家喻户晓的声音,只是好奇收音机这种老物件为何出现在当代街头。细想一下,不同群年龄体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知,都可以笼统归为代沟,那么代沟又从何而来呢?


一、不同时代的熏陶

每个时代都有鲜明的特征,上至风云际会的国际大事,下到柴米油盐的居家生活,都会在处于成长期的一代人身上留下深刻印记,并塑造出某种群体性格观念。而性格观念在相对定格之后,很难再有较大变动。随着时代快速发展,林林总总的事物加速更新迭代, 不同世代之间的认知差异更为凸显。比如,互联网曾是个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勇于尝新的青少年们最先发现其中乐趣,但又因缺乏自制力沉溺其中。对互联网认知相对落后的家长们,通过眼前状况倒推出“网瘾”毒害青少年思想的结论。一时间,“网瘾”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更成为家庭里引爆亲子关系的不定时炸弹。


彼时,无数家长将“网瘾”视同洪水猛兽,认为青少年一旦沾染便会玩物丧志、自甘堕落,成为社会评价中的问题少年。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互联网地深入普及,新生代们大都自记事起就接触网络,家长限制上网的动机也从对“网瘾”的严防死守转变为视力保护。甚至过去谈网色变的家长们,也早已全方位接入网络,成为“网瘾”中老年。可见,代沟产生冲突的背后,大都是认知差异造成的误解。不少时候,年长者们眼里玩世不恭的青少年们,其实才是接受新事物的先驱者。如今,“网瘾”虽已翻篇,但由代沟诱发的冲突仍在继续上演。


二、人生阅历的不同厚度

且不说长辈们有时不能理解年轻人的言行举止,甚至人们在追忆青春时都会惊讶发现,年少轻狂的青春竟是一段不忍回首的人生经历。懵懂年纪的爱情观可能是一切皆可抛,友情观可能是义字当头不问对错,事业观可能是天高任鸟飞。人生阅历越是有限,看待事物的角度就越是单一,看待问题越是局部化,而局者迷的问题就越为严重却不自知。当人的认知随着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增加,在不同的年纪看待同一事物,自是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类似于“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亲身经历的缺乏,导致人们对很多事情的认知只能流于表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多时候,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导,只能沦落为流于形式的无用功,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产生的原因

“代沟”一词在我国很流行,意指年轻的子女与父母辈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中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的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长大的现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的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念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  


(2)进入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女孩子,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心理上产生闭锁性,既渴望友谊,又拒绝对父母说心里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发生“早恋”,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究一下。


  (3)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会变得更突出,如任性、自我中心等。本来就是在长辈的呵护中长大,不愿受约束。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长,甚至连父母的正确批评都听不进去,代沟就产生了。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又可以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


代沟是怎样产生的?代沟深深深几许

#头条创作挑战赛#洞悉孩子内心世界,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就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与孩子愉快交流,让孩子在您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原以为可以轻松下来的父母,发现孩子的长大,并没有让自己轻松,反而是增加了更多的焦虑和烦恼。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难以理解,越来越不听话,长大了反而越来越不懂事了。明明是为他好,却不能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他们不是对这里不满意,就是对那里看不顺眼,不是嫌你唠叨,就是对你一句话也没有。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横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代沟问题。所谓“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或者说是代际之间的一条鸿沟。即两代人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上的一些不同看法造成的心理距离,它已成为当前影响两代人之间正常感情沟通的障碍。


比如孩子们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父辈都喜欢忆苦?为什么父辈们的回忆都是悲惨的?为什么父辈们不愿好好享受?为什么父辈就是看不惯年轻人?为什么父辈一开口就是“想当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怎么怎么样?”……


父辈们也深深地困惑:一条好好的裤子为什么非要剜上几个洞?为什么好好的头发要染得五颜六色?为什么耳朵、鼻子、嘴唇甚至肚脐都要戴上铜环?……


《尚书·无逸》中说:“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大意是说:“请看一般小民,做父母的辛苦耕稼,年轻一代不知生活艰难,只知享受放荡。再不就是张口顶撞父母说:"你们这些落伍的人,根本什么也不懂!”活生生勾画出两代人对峙的代沟心理。


“代沟”一词自20 世纪 40年代一出现,便开始风靡于世。以前常说的是“理解万岁”,现在一说却是摇头做无奈状曰:“都是代沟惹的祸。”


甚至有人戏谑“周杰伦与李双江 PK,谁会赢呢?”


“代沟”几乎每个时代、每个家庭都在上演,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沟”两旁的人都在疑惑,到底是谁错了?


希望我的分享能为你们架起一座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成为你们的助手。


梁晓声:论代沟

梁晓声 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家 梁晓声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我认为代沟仅仅是不同代之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最近我才渐悟——不同看法,那固然也是“代沟”现象的一个方面,却并非主要的方面,更非本质的方面;而本质的方面是——对同一事物,上一代人不管多么强调关注它的必须性,下一代人竟根本连眼角的余光都不瞥过去一下。按鲁迅先生的话讲,此最大之轻蔑也。




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两代人或隔代人之间还发生争论,实在是上一代人上上一代人的欣慰。这一点起码证明,那事物以及对那事物的看法,下一代人或下下一代人仍有点儿在乎着。




为什么我要指出是上一代人或上上一代人的欣慰,而不说是双方的欣慰呢?原因归根结底,下一代人的“在乎着”是暂时的,表面的,注定了要朝根本不再“在乎”转化过去的。细分析之,此时两代人之间的争论,即使显得似乎白热化,其实证明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就某事物的看法毕竟还是客观发挥着一些影响力。争论表明下一代人对此种“代”作用于“代”的影响力还多少有几分“在乎着”。同时,未尝不包含着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情绪的照顾。那是代与代之间的感情的最后一点儿的效应。




真相往往是这样的——当下一代人对社会对时代的认识还处在较初级的阶段,亦即对自己的适应能力尚无把握、缺乏信心的阶段时,“代”与“代”之间的偶尔争论是以上一代人的优势为特点的。简直又可以说,往往是上一代人首先发起的。




此时下一代人从各方面来讲都处于劣势。无论他们仅仅是上一代人的儿女,或学生,或属下,或关系松散的社会群体。从性质上说,占尽优势的上一代人,在争论中往往表现出压迫的意味儿。谆谆教导,诲人不倦,三令五申,反对禁止,总之是居高临下好为人师的一套罢了。哪怕此时上一代人的看法是对的,是绝对的对的,动机是好的,是绝对的好的,见解堪称经验,是百分之百宝贵的经验,都不能改变争论的性质。




争论是什么?口舌之战而已。占尽优势的一方,就算刻意作宽宏大量之状、之秀,心理上也必是强硬的。明白胜券总归操在自己手中。而下一代,此时只有虚晃一枪,随之偃旗息鼓。那是他们的权宜之计。明智从来是人们处于劣势时的上策。




当下一代人对社会对时代的认识上升到了中级阶段,亦即对自己的适应能力有了些信心的阶段时,“代”与“代”之间的争论就从家庭到单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开始频繁发生。这时候,几乎只有这时候,上一代人才恍然意识到,所谓代沟,在自己和下一代人之间已经形成。




人类的社会,可以凭了良好的愿望和被它所促使的能动性,防止许多结果,消除许多结果的因素于端倪——但人类永远无法避免“代沟”,更不可能靠任何方法预先消除它的成因。它如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自然和必然的规律。




在上一代人那儿,这时候代沟仿佛刚刚形成,是自己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而在下一代那儿,他们显然已觉忍受得太久了。他们有点儿急不可待地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了,要宣布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了。总而言之,下一代要发言了。




他们的这一种欲望此时特别强烈。他们的看法、意见和主张、理念和价值观,相对于上一代人所苦心构筑的社会和时代的稳定性以及伦理性秩序,往往意味着是叛逆、是挑战、是破坏、是颠覆,他们不打算更不甘于一味妥协了。




于是“代”与“代”之间的冲突再难掩盖,社会和时代的气氛,因此而令两代人甚至三代人都倍感浮躁。隔代人无论是老的一代还是小的一代,处于关系紧张的两代人之间往往不知所措,怎么样都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




争论通常是没有结果的。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对错实难分清。所谓结果,往往已不由对错来决定,而由从家庭到单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谁更强硬一些来决定。




在家庭中,下一代人反而更强硬一些了。在家庭中,上一代人也开始学着明智了,开始研究妥协的艺术了,开始咀嚼不得已的退让是什么滋味了。尽管上一代人每每会装出不是退让而是迁就的“高姿态”。但双方都明白,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长期影响,从此式微了。




在单位,上一代人表面还占尽着优势,依然呈现左右冲突的结局。但那已不是靠着从前的影响力和魅力在左右,而往往更是靠着身份、地位和权力了。倘不借助甚或完全不依仗那些,上一代人对于下一代人的“冒犯”,便几乎束手无策了。或换一种说法,在下一代人心目中,上一代人的主导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削弱了。




通常,下一代人并非总有意识地非要“冒犯”上一代人,而确实是由于两代人之间的种种分歧日愈加剧,下一代人跃跃欲试,渴望上升为主导的一代,以自己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如此而已。仅此而已。




“代”与“代”之间的冲突、摩擦、争论,于是处于“活动期”的状态。如同疾病在人的身体中处于“活动期”。这只是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代沟现象,无论对于社会、时代和两代人而言,如前所述,当然都并不是什么疾病,也都不是什么问题。




在代沟的“活动期”,各种社会和时代测试的指标表明,两代人共同关注的事物是多的,而不是少的。冲突、摩擦、争论,皆因“共同关注”。这是“代”与“代”之间,最后的紧密又紧张的关系。或曰“藕断丝连”的一种关系。




到了代沟的下一阶段,情形反过来了。共同关注的事物越来越少了,各自关注的事物越来越多了。




此时的社会和时代,其实也已悄悄地完成了通常为社会学家们所忽略的,可以称之为第三种势力的再分配。亦即除了政治和大经济(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之外,传统社会学词典中叫作意识形态的那一种势力的再分配。上一代人说它是意识形态,是世界观,人生说;下一代人并不那么看。




在下一代人那儿,它只不过是与不同的人们的不同活法有关的一些自由选择而已。是的,下一代人正是首先在这一层面上,渐渐地,悄悄地,也是成功地突破了上一代人的种种束缚和限制的。




于是上一代人猛然地发觉,在不经意间,下一代人早已疏远了自己,并且在对社会和时代的适应能力、自主性两方面,令他们惊讶地成长壮大了。从前上一代人每想,下一代人离开了自己可怎么办呢?故有时他们也是完全出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一厢情愿地掌控着下一代人的活法。而此时,实际上被“抛弃”的,似乎更是上一代人。于是上一代人别提有多么失落。他们连想和下一代人争论,不,不,哪怕仅仅是讨论的机会也几乎没有了。




下一代人早已不愿再和上一代人讨论什么,更不屑于争论什么了。他们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如鱼得水,自得其乐,充分享受由自己的成长壮大而占领了的“根据地”。他们的人生状态看上去也许远不如某些上一代人那么风光,那么意得志满。但他们确乎地比上一代人活得率性,活得自我。而那往往是下一代人热爱生活的第一种理由。这一点,在上一代人那儿,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因了他们对人的活法的理解已与上一代人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于是社会和时代中,产生出了新的种种可用五花八门来形容的消费观、社交观、情爱观、婚姻观、择业观、审美观、娱乐观、伦理观等,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社会的许多方面都随之而改,而变。




代沟在这一个阶段,“成熟”了。像一季果子成熟了。它定形了。我们都知道的,成熟的果子不会再长大,却也不会再变小。而“成熟”了的代沟,不再冲突,也不再摩擦。因为,上一代人关注的,以为重要的事物,在下一代人那儿仿佛并不存在;而下一代人关注的,以为重要的事,上一代人已知之不多。那都是些新的事物呀!




这时,几乎只有这时,代沟现象出现了反过来的情况——上一代人变得虚心了,不耻下问了。有时,进而会变得以媚取悦了。上一代人的头脑之中于是发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迷惘与困惑,已搞不大清楚与下一代人之间的隔阂,是否便意味着是自己不可救药的落伍。他们开始放弃种种原本一向坚持的上一代人的原则,开始以讨好的低姿态向下一代人靠拢,不被怎么友善地待见也不在乎了。




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几乎只剩下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钱。即使对于钱,分歧也多多。在家庭里,在单位里,在社会的各方各面,“代”与“代”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已无“沟”,因为“井水河水互不干犯”,就水平一片了。也可以说那“沟”已深得不能再深,连玩笑都被看不见的“沟”隔开着了,仿佛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此时隔代冲突、摩擦、争论的现象已是鲜见之事。成心挑起也很难了。因为关系直接的两代人之间都不复那样了,隔代人还冲突个什么劲儿呢?




在“代沟”的“成熟”阶段,隔代人往往亲密有加起来。




我们回顾历史便会发现所谓代沟的另一条规律,或曰另一种真相——原来不管下一代人在上一代人心目中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和时代的天平,最终总是要倾向下一代一边的。因为下一代,毕竟是一天比一天成长壮大着的一代。而他们给社会和时代注入的新内容、新活力,肯定比上一代多。




代沟是人类社会一门永远的课程。在这一门课程中没有过一位先生,全人类一代一代皆是它的学生。谁想逃学想旷课都办不到。也没有过任何标准答案,因为人类的社会和时代沧海桑田,今昔更替,是非对错永远被不断地反思和再认识、再检验。




对于代沟这一张考卷,只有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不同之解答方式的区别。对前者,较好的解答方式其实只不过是顺其自然,以平常心接受并尊重它的真相。同时并不“媚下”。“媚下”也不配有上一代的自尊。




从哲学的角度讲,“同一事物”原本是不存在的。上一代人必须明白的起码一点是——自己比下一代更应该做代沟这一门课程的好学生,而非下一代的先生……




注:以上内容节选自《梦与醉》,梁晓声 著,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梁晓声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理想主义者,其写作精神同样表现在他的散文中。




本书15万字,为梁晓声散文自选集。所选作品,既有其犀利的理想主义者的一面,在强烈的家国情怀之外,亦有梁晓声感人至深的私人化书写,温情、感性、坦荡。他以质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写母亲的逝、兄长的病、父亲的老,写润砾成珠的爱情、友情、亲情,在原先既有的悲壮色彩中加入了柔情。写作视角上,既有社会公共视角,同时兼具对普通民众的个体生命的视角,全面展现了一位作家的精神与情怀。






责编 | 熊丰 责校 | 张丽


审核 | 方劲锐 排版 | 陈萱庆


梁晓声 河南文艺出版社




▲作家 梁晓声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我认为代沟仅仅是不同代之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最近我才渐悟——不同看法,那固然也是“代沟”现象的一个方面,却并非主要的方面,更非本质的方面;而本质的方面是——对同一事物,上一代人不管多么强调关注它的必须性,下一代人竟根本连眼角的余光都不瞥过去一下。按鲁迅先生的话讲,此最大之轻蔑也。




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两代人或隔代人之间还发生争论,实在是上一代人上上一代人的欣慰。这一点起码证明,那事物以及对那事物的看法,下一代人或下下一代人仍有点儿在乎着。




为什么我要指出是上一代人或上上一代人的欣慰,而不说是双方的欣慰呢?原因归根结底,下一代人的“在乎着”是暂时的,表面的,注定了要朝根本不再“在乎”转化过去的。细分析之,此时两代人之间的争论,即使显得似乎白热化,其实证明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就某事物的看法毕竟还是客观发挥着一些影响力。争论表明下一代人对此种“代”作用于“代”的影响力还多少有几分“在乎着”。同时,未尝不包含着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情绪的照顾。那是代与代之间的感情的最后一点儿的效应。




真相往往是这样的——当下一代人对社会对时代的认识还处在较初级的阶段,亦即对自己的适应能力尚无把握、缺乏信心的阶段时,“代”与“代”之间的偶尔争论是以上一代人的优势为特点的。简直又可以说,往往是上一代人首先发起的。




此时下一代人从各方面来讲都处于劣势。无论他们仅仅是上一代人的儿女,或学生,或属下,或关系松散的社会群体。从性质上说,占尽优势的上一代人,在争论中往往表现出压迫的意味儿。谆谆教导,诲人不倦,三令五申,反对禁止,总之是居高临下好为人师的一套罢了。哪怕此时上一代人的看法是对的,是绝对的对的,动机是好的,是绝对的好的,见解堪称经验,是百分之百宝贵的经验,都不能改变争论的性质。




争论是什么?口舌之战而已。占尽优势的一方,就算刻意作宽宏大量之状、之秀,心理上也必是强硬的。明白胜券总归操在自己手中。而下一代,此时只有虚晃一枪,随之偃旗息鼓。那是他们的权宜之计。明智从来是人们处于劣势时的上策。




当下一代人对社会对时代的认识上升到了中级阶段,亦即对自己的适应能力有了些信心的阶段时,“代”与“代”之间的争论就从家庭到单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开始频繁发生。这时候,几乎只有这时候,上一代人才恍然意识到,所谓代沟,在自己和下一代人之间已经形成。




人类的社会,可以凭了良好的愿望和被它所促使的能动性,防止许多结果,消除许多结果的因素于端倪——但人类永远无法避免“代沟”,更不可能靠任何方法预先消除它的成因。它如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自然和必然的规律。




在上一代人那儿,这时候代沟仿佛刚刚形成,是自己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而在下一代那儿,他们显然已觉忍受得太久了。他们有点儿急不可待地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了,要宣布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了。总而言之,下一代要发言了。




他们的这一种欲望此时特别强烈。他们的看法、意见和主张、理念和价值观,相对于上一代人所苦心构筑的社会和时代的稳定性以及伦理性秩序,往往意味着是叛逆、是挑战、是破坏、是颠覆,他们不打算更不甘于一味妥协了。




于是“代”与“代”之间的冲突再难掩盖,社会和时代的气氛,因此而令两代人甚至三代人都倍感浮躁。隔代人无论是老的一代还是小的一代,处于关系紧张的两代人之间往往不知所措,怎么样都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




争论通常是没有结果的。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对错实难分清。所谓结果,往往已不由对错来决定,而由从家庭到单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谁更强硬一些来决定。




在家庭中,下一代人反而更强硬一些了。在家庭中,上一代人也开始学着明智了,开始研究妥协的艺术了,开始咀嚼不得已的退让是什么滋味了。尽管上一代人每每会装出不是退让而是迁就的“高姿态”。但双方都明白,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长期影响,从此式微了。




在单位,上一代人表面还占尽着优势,依然呈现左右冲突的结局。但那已不是靠着从前的影响力和魅力在左右,而往往更是靠着身份、地位和权力了。倘不借助甚或完全不依仗那些,上一代人对于下一代人的“冒犯”,便几乎束手无策了。或换一种说法,在下一代人心目中,上一代人的主导能力,已经变得越来越削弱了。




通常,下一代人并非总有意识地非要“冒犯”上一代人,而确实是由于两代人之间的种种分歧日愈加剧,下一代人跃跃欲试,渴望上升为主导的一代,以自己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如此而已。仅此而已。




“代”与“代”之间的冲突、摩擦、争论,于是处于“活动期”的状态。如同疾病在人的身体中处于“活动期”。这只是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代沟现象,无论对于社会、时代和两代人而言,如前所述,当然都并不是什么疾病,也都不是什么问题。




在代沟的“活动期”,各种社会和时代测试的指标表明,两代人共同关注的事物是多的,而不是少的。冲突、摩擦、争论,皆因“共同关注”。这是“代”与“代”之间,最后的紧密又紧张的关系。或曰“藕断丝连”的一种关系。




到了代沟的下一阶段,情形反过来了。共同关注的事物越来越少了,各自关注的事物越来越多了。




此时的社会和时代,其实也已悄悄地完成了通常为社会学家们所忽略的,可以称之为第三种势力的再分配。亦即除了政治和大经济(关乎国计民生的经济)之外,传统社会学词典中叫作意识形态的那一种势力的再分配。上一代人说它是意识形态,是世界观,人生说;下一代人并不那么看。




在下一代人那儿,它只不过是与不同的人们的不同活法有关的一些自由选择而已。是的,下一代人正是首先在这一层面上,渐渐地,悄悄地,也是成功地突破了上一代人的种种束缚和限制的。




于是上一代人猛然地发觉,在不经意间,下一代人早已疏远了自己,并且在对社会和时代的适应能力、自主性两方面,令他们惊讶地成长壮大了。从前上一代人每想,下一代人离开了自己可怎么办呢?故有时他们也是完全出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一厢情愿地掌控着下一代人的活法。而此时,实际上被“抛弃”的,似乎更是上一代人。于是上一代人别提有多么失落。他们连想和下一代人争论,不,不,哪怕仅仅是讨论的机会也几乎没有了。




下一代人早已不愿再和上一代人讨论什么,更不屑于争论什么了。他们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如鱼得水,自得其乐,充分享受由自己的成长壮大而占领了的“根据地”。他们的人生状态看上去也许远不如某些上一代人那么风光,那么意得志满。但他们确乎地比上一代人活得率性,活得自我。而那往往是下一代人热爱生活的第一种理由。这一点,在上一代人那儿,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因了他们对人的活法的理解已与上一代人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于是社会和时代中,产生出了新的种种可用五花八门来形容的消费观、社交观、情爱观、婚姻观、择业观、审美观、娱乐观、伦理观等,不一而足。一言以蔽之,社会的许多方面都随之而改,而变。




代沟在这一个阶段,“成熟”了。像一季果子成熟了。它定形了。我们都知道的,成熟的果子不会再长大,却也不会再变小。而“成熟”了的代沟,不再冲突,也不再摩擦。因为,上一代人关注的,以为重要的事物,在下一代人那儿仿佛并不存在;而下一代人关注的,以为重要的事,上一代人已知之不多。那都是些新的事物呀!




这时,几乎只有这时,代沟现象出现了反过来的情况——上一代人变得虚心了,不耻下问了。有时,进而会变得以媚取悦了。上一代人的头脑之中于是发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迷惘与困惑,已搞不大清楚与下一代人之间的隔阂,是否便意味着是自己不可救药的落伍。他们开始放弃种种原本一向坚持的上一代人的原则,开始以讨好的低姿态向下一代人靠拢,不被怎么友善地待见也不在乎了。




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几乎只剩下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钱。即使对于钱,分歧也多多。在家庭里,在单位里,在社会的各方各面,“代”与“代”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已无“沟”,因为“井水河水互不干犯”,就水平一片了。也可以说那“沟”已深得不能再深,连玩笑都被看不见的“沟”隔开着了,仿佛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此时隔代冲突、摩擦、争论的现象已是鲜见之事。成心挑起也很难了。因为关系直接的两代人之间都不复那样了,隔代人还冲突个什么劲儿呢?




在“代沟”的“成熟”阶段,隔代人往往亲密有加起来。




我们回顾历史便会发现所谓代沟的另一条规律,或曰另一种真相——原来不管下一代人在上一代人心目中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和时代的天平,最终总是要倾向下一代一边的。因为下一代,毕竟是一天比一天成长壮大着的一代。而他们给社会和时代注入的新内容、新活力,肯定比上一代多。




代沟是人类社会一门永远的课程。在这一门课程中没有过一位先生,全人类一代一代皆是它的学生。谁想逃学想旷课都办不到。也没有过任何标准答案,因为人类的社会和时代沧海桑田,今昔更替,是非对错永远被不断地反思和再认识、再检验。




对于代沟这一张考卷,只有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不同之解答方式的区别。对前者,较好的解答方式其实只不过是顺其自然,以平常心接受并尊重它的真相。同时并不“媚下”。“媚下”也不配有上一代的自尊。




从哲学的角度讲,“同一事物”原本是不存在的。上一代人必须明白的起码一点是——自己比下一代更应该做代沟这一门课程的好学生,而非下一代的先生……




注:以上内容节选自《梦与醉》,梁晓声 著,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梁晓声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理想主义者,其写作精神同样表现在他的散文中。




本书15万字,为梁晓声散文自选集。所选作品,既有其犀利的理想主义者的一面,在强烈的家国情怀之外,亦有梁晓声感人至深的私人化书写,温情、感性、坦荡。他以质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写母亲的逝、兄长的病、父亲的老,写润砾成珠的爱情、友情、亲情,在原先既有的悲壮色彩中加入了柔情。写作视角上,既有社会公共视角,同时兼具对普通民众的个体生命的视角,全面展现了一位作家的精神与情怀。






责编 | 熊丰 责校 | 张丽


审核 | 方劲锐 排版 | 陈萱庆


:
【本文标题和链接】代沟是由什么引起的(代沟是怎么产生的) http://www.hzhe123.cn//n/156642.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