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园之园指的是哪个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园是什么)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5-12 13:10:12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万园之园指的是哪个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园是什么),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861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7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朕的圆明园:五代帝王的掌上明珠,见证清王朝兴衰史的万园之园

如果要说起中国的园林史,曾有着万园之园称号的圆明园,就是园林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清朝最负盛名的园林——圆明园的营建,集结了几代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智慧结晶,耗费倾国之力的财富,还有无数奇珍异宝为之点缀装饰,才有了万园之园的富丽堂皇和美轮美奂。


然而,由于清王朝的软弱无能,让这百年累之在一朝毁灭,后人只能看到曾经金碧辉煌的皇家御园留下的断壁残垣。


对圆明园的了解,大家要么是靠电影《火烧圆明园》的零星片段,要么就是靠对圆明园遗址走马观花的旅游,但对圆明园真正的认知,远远不及故宫、颐和园,乃至承德避暑山庄。


这座能够代表清朝兴衰史的皇家御园,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帝王的掌上明珠,其实并不为人们真正熟悉,甚至是忽略的。


圆明园是清朝皇帝非常喜爱和依赖的园林,即便是最不爱出门的雍正帝,从他做皇帝后去圆明园居住的时间,也累计47次2314天,平均每年为4次210天,每一年在圆明园的时间都超过在紫禁城的时间,只有郊祀、斋戒和视朝那样的大典时,才回到宫中。


可以说,很多改变清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大大小小的众多指令都出自圆明园,嘉庆帝和咸丰帝也是在圆明园出生,而雍正帝和道光帝则是在圆明园驾崩,五代天子有四个与圆明园有生死关联。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北京史地和清代皇家园林研究的刘阳老师的新作《朕的圆明园》一书,就结合典籍与历史图片,系统的介绍从雍正帝到咸丰帝,五位清朝皇帝和圆明园的关系,以及发生在圆明园的重大事件,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讲述清朝的兴衰。


有万园之园之称、兼容中西式皇家风格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春熙院组成的,号称圆明五园,后来熙春园和春熙院被割分出去,才定型为圆明三园。


圆明园历经五代皇帝营建,是古代经营时间最长、花费人力、物力最多的皇家御园,堪称清朝的园林之最,但他最初的规模只是皇子胤禛的私人花园。


康熙四十六年(1707)之前,康熙帝在畅春园附近分别赏赐给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一块地,让他们各自建造花园,胤祉的赐园就是后来归附圆明园的熙春园,而胤禛的赐园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圆明园。


经过胤禛的苦心营建,就在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圆明园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恭请康熙帝驾临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花园的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由康熙帝御赐的“圆明园”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


“圆明”有什么含义呢?雍正帝后来解释说:“圆明”二字取自儒家经典《中庸》之“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就是说“圆”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雍正帝的言下之意,大概就是说他爹早就属意于他,并对他寄托了明君的希望,让他以后做皇帝要明智洞察,这小作精惯会给自己脸上贴金(这点纯属个人揣测撒)。


因为圆明园的赐号,让自诩喜佛好道的雍亲王也给自己取了个“圆明居士”的道号(取号来由这点也是个人揣测),并有《圆明居士语录》。


乾隆帝第一次见祖父康熙帝,也是在圆明园牡丹台,就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二十五,康雍乾三朝天子在圆明园共赏牡丹,这事后来被乾隆帝吹了一辈子。


雍正帝继位后,因为园居理政的需求,开始扩建圆明园,他在位时期,圆明园至少已经有三十三景成型。当时还是皇子的乾隆帝,在雍正四年(1726),被赐居圆明园后湖西北方的桃花坞,他登基后改名武陵春色。


雍正七年(1729),乾隆帝又被赐居莲花馆,在那里他居住了六年,因为雍正十一年(1733)被他爹赐号长春居士,所以在他登基后,把莲花馆改名长春仙馆


乾隆帝喜好奢华,他在位的六十年里,对圆明园的增建规模是相当可观的,大概在乾隆十年(1745)前后,他又在圆明园东侧、原大学士明珠的故园怡园故址上新建长春园,并在园中诸景成型后、于乾隆十六年(1751)正式设置管园总领。


自从乾隆十六年初次南巡后,见识了江南园林的乾隆帝,开始在圆明园和长春园改建、增建、仿建江南的名园名景,还在长春园北界修建欧式园林建筑群。


因为儿时随祖父去承德避暑山庄,被赐居在静佳室(即万壑松风的鉴始斋)的缘故,乾隆帝就在乾隆三十年(1765),把万壑松风题名为“纪恩堂”。又在次年(1766)将他第一次见到爷爷时的地点,圆明园镂月开云的牡丹台,也改名为纪恩堂,并撰写纪恩堂记,以纪念康熙帝对他的眷顾养育之恩,从这两件小事上,可见乾隆帝对其祖父有多么的崇拜和热爱。


乾隆三十二年(1767),成亲王胤祉削爵后、被没收的园林熙春园(就是和圆明园同年建造的花园)也正式归入御园。


先是怡亲王允祥赐园的交辉园,后来改赐给大学士傅恒的春和园,也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正式归入圆明园,被赐名绮春园,他就在圆明园和长春园之南,三园平面呈倒“品”字形。


而早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就已经存在的淑春园,不确定什么时候成为圆明园的附属御园,但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才设置八品苑副一人,并于四十七年(1782)改赐名春熙院。至此,鼎盛时期的圆明五园就此定型。


如果说圆明园是雍正帝营建的,长春园是乾隆帝营建的,那么绮春园就是嘉庆帝主要营建的,他在嘉庆四年(1799)和十六年(1813)在绮春园西边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即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与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嘉庆帝还效法皇父把圆明园归纳为四十景一样,把绮春园归纳为三十景。


但是,也是从嘉庆帝手中,让圆明五园变成圆明四园的,嘉庆七年(1802),嘉庆帝把春熙院赐给第四女庄敬固伦公主(后避讳慈安徽号改为庄静),让春熙院成为圆明五园中存在寿命最短的御园。


道光帝继位后,对绮春园、长春园以及圆明园都有过改造,并把嘉庆时期皇帝游憩的寝宫绮春园敷春堂一带,转变为太后和后宫女眷的寝宫。


道光二年(1822),道光帝又将熙春园分成两块,东半部即原中、东二所,赏赐给三皇弟惇亲王绵恺,园名依旧,后被咸丰帝改赐名为清华园;西半部则赏赐给四皇弟瑞亲王绵忻,取名近春园。


至此,曾盛极一时的圆明五园(四园)最终定型为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的三园格局。


到了咸丰帝继位后,即便国事糜烂,大臣们也拦不住咸丰帝常驻圆明园的心,在江南烽烟四起、内忧外患之时,咸丰帝还在圆明园和四春娘娘嬉戏,直到咸丰十年(1860)八月,在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的前夜,这个软弱的天子逃离北京,也把曾经眷恋不舍的圆明园抛弃在身后。


从雍正帝到咸丰帝的五代帝王,经常带着宫眷驻圆明园,皇帝所在即是朝廷,在圆明园自然也发生不少重大事件。


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四次会见葡萄牙使臣麦德乐,就有三次安排在圆明园。雍正八年(1730),雍正帝下令在圆明园栽种红薯作为皇室御用品。也是在该年十一月,他开始在圆明园秀清村生火炼丹,直到十三年(1735)八月,59个月中,共传用炼丹所需物品157次。


乾隆十八年(1753),葡萄牙第三次派使臣来大清,乾隆帝也是在圆明园、两次接见使臣巴哲格,并请他观赏端午龙舟。四十五年(1780)七月,接受邀请的六世班禅来到承德朝见乾隆帝,并于九月初一进驻北京西黄寺,在六皇子永瑢和章嘉国师的陪同下,在圆明园游玩了三天。


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初三,乾隆帝在圆明园勤政殿宣布册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并为其改名为顒琰,命其即日移居大内毓庆宫。嘉庆二十一年(1816)七月初七,英国使臣阿美士德来到圆明园,因为行礼事件,故而没有入园觐见。


圆明园对这五代皇帝来说,比紫禁城更像家,嘉庆帝就生于圆明园天地一家春;而咸丰帝则生于圆明园九州清晏的澄静斋。雍正帝和他宠爱的年贵妃、以及不受宠但后福无穷的崇庆太后都死在圆明园;乾隆帝前期宠爱的高贵妃和后期有宠的容妃也都在圆明园离世;如果不是碰巧是年关必须得回宫,恐怕老乾隆也要死在他最钟爱的圆明园里。


这样美轮美奂的清帝夏宫,却在咸丰十年(1860)10月18日遭遇劫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火连烧三天,由五代皇帝耗费巨大财力营建、增建、修缮、翻新、规模盛大而又富丽堂皇的万园之园就此毁于一旦


圆明园作为清朝五代皇帝驻跸的行宫,自然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康雍乾时代皇室收藏的书画藏品,很大一部分曾经收藏在圆明园内。


特别是长春园含经堂后面的淳化轩,是书画藏品最为丰富的一处,但不幸的是,淳化轩大多数藏品,都在咸丰十年(1860)的劫难中遗失。


根据乾隆帝旨意,在乾隆九年(1744)前后,由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经实地描绘而后、工笔精制而成、每一幅都分别附有工部尚书庄有敦所书的乾隆帝《四十景对题诗》、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和淳化轩的藏品一样,在咸丰十年罹难,被法国人杜潘上校掠走。


杜潘回到法国后于1862年3月1日公开拍卖,后来以4000法郎的价格被卖给巴黎书商,又被帝国图书馆(今法国国家图书馆)以4200法郎的价格购进,成为该馆藏品。


20世纪20年代后期,安徽人程演先生漫游欧洲时,偶然看到这套《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经过多方协调,才获得馆方许可,用摄影术全部传实而归,后由中华书局用玻璃印刷成《圆明园四十叶》于1928年公开向全国发行。


中国人修建的圆明园被歪果仁烧了,致使后人无缘看到他的美丽,即便是想一睹他的盛况,却需要借助这套被歪果仁抢走的图册,来认识这座皇家御园,想想也是蛮可悲的事。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清朝兴衰史的见证者,圆明园经历了清朝的鼎盛,又目睹了他的衰落,甚至成了他的陪葬者,毁灭在人心的贪欲之下,也是莫大的悲哀,那么美丽的园子,那些人怎么下得去手哟!


《朕的圆明园》一书就详细的讲述了圆明园的故事,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绝伦的藏品图片,让人不禁感叹,果然是举国之力供一人享乐,做皇帝真是太享受了,在美丽的御园里扯什么为君难,怎么看都觉得矫情。



其一,在149页,乾隆“降旨亲自定大行皇后谥号为‘孝贤纯’”。这错犯的跟“我孝庄”一样,孝贤是富察氏的谥号,“纯”则是乾隆帝的谥号,要到乾隆帝死后被儿子追上之后,孝贤皇后才能袝谥称为“孝贤纯皇后”,但在乾隆活着时,她只能是“孝贤皇后”。


其二,在177页,乾隆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叫永琏,第二个叫永琮,“永琮福分也不够,立了两年就得病夭亡。”众所周知,乾隆一生只立过永琏和顒琰两个太子,永琮一个小奶娃只不过是个皇子,从来就没有被立为太子过。


其三,在179页,顒琰童年像下面的备注推测:和小顒琰同在画中的女子多半是陆庆妃,推测的理由是顒琰生母“魏佳氏很早便离开了人世”。而事实上,陆佳氏比魏佳氏还早死半年,陆佳氏死在乾隆三十九年七月,魏佳氏死在四十年正月。


虽然这么精美的《朕的圆明园》却犯了一点史实性小错误,看上去有点不走心,但并没影响本书的整体性,《朕的圆明园》还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图文合辑,如果你对圆明园的故事感兴趣,那这本入门的基础小书就不能错过。@清华大学出版社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有喜欢辽夏金元以及宗庙迁祧、后宫八卦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

假如圆明园不曾被烧毁,“万园之园”有多华丽?

它,被称作“万园之园”


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见过它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162年前它却被西方侵略者付之一炬


留给我们叹息不完的遗憾、无法磨灭的伤痛


今天是圆明园罹难162周年纪念日


历史不应被遗忘


你无法想象


在一把火之后


我们失去了怎样的圆明园


(圆明园遗址,摄影师@李琼)



它拥有350公顷的面积


相当于


5个故宫


3个英国皇家植物园


3.5个法国凡尔赛花园


(请横屏观看,圆明园布局示意图,其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制图@杨宁&松楠/星球研究所)



作为“万园之园


即便今天星球研究所的设计师


用近50天绘制的超长制图


呈现的景点也未到它的


十分之一


(请横屏观看,圆明园部分景点示意,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在它的背后


则是一个占据当时全球


近1/3的人口


近1/3粮食产量


近1/3制造业产值的


中华帝国


(1820年清朝基本国力及疆域范围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但是


如此壮丽的园林


又岂是仅凭人口和财富


便可以做到的


那是无数匠人、无数心血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园林智慧的结晶


是在丈量大地的极致理性


尽揽江湖沧海、仙界人间的


极致浪漫


01


缘起


山川四时


明月清风


崇尚自然的中国人


自古便追求天人合一


即便贵为帝王


即便拥有恢弘的紫禁城


也不甘心被宫廷高墙禁锢


渴望着园居生活


(紫禁城,摄影师@古物照相师)



京城西北郊


一处绝佳的造园区域


吸引了帝王的注意


从高空俯瞰


太行山自南而来


在城西一路蔓延,与平原相接


人称“神京右臂


(“神京右臂”地形示意图,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云蒸霞蔚


山峦起伏


(请横屏观看,西郊玉泉山,图片



山间发育的泉水


塑造众多湖沼


(请滑动观看,昆明湖望西山、玉泉山玉峰塔、万寿山佛香阁、玉泉山静明园,摄影师@张妙茵&李源&霍健)



自康熙起


清代帝王便开始在此营建皇家园林


而始建于雍正即位前(1709年)的


圆明园


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并非常规的园林


而是要容纳


全世界


(西郊皇家园林分布,圆明二字取自《中庸》:“圆而入神""明而普照”,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在中国古人心中


何为世界?


早在战国时期


阴阳学家邹衍提出


世界由被大海包围的九个大州组成


每个大州内部又分为九个小州


中国是其中的赤县神州


(邹衍大九州说示意图,赤县神州为“南方的国土,神奇的陆地”之意,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圆明园便以此为蓝本


开凿湖泊代表大海


四周布置九个岛屿


代表九个大州


九岛围湖环列


如同将天下缩于怀中


是全园的核心所在


(请横屏观看,圆明园九州景区,图片



同时


古人认为


天下山脉均发昆仑


河流均汇聚于大海


圆明园顺应自身西高东低的地势


参照中国山水的布局


于西北堆砌假山象征昆仑


于东部开凿湖泊象征东海


水系则顺势贯穿全园


并向东继续流入长春园、绮春园


使圆明园三园河道相通


(圆明园水流方向示意,此处圆明园为狭义,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还在更大的范围内


与整个西郊园林水系相连


(西郊水系示意图,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于是


园内河、湖、溪、涧、泉、沼俱备


一如


“水光潋滟晴方好”


(请横屏观看,晴日圆明园福海,上文引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图片



又似


“江雾霏霏作雪天”


(请横屏观看,冬日圆明园福海,上文引自苏辙《劝赠李朝散》,图片



既可“犯溪烟深入”


(雪妆圆明园,上文引自刘一止《念奴娇》,摄影师@刘黎滨)



又可“误入藕花深处”


(夕阳下的圆明园荷塘,上文引自李清照《如梦令》,图片



水系萦回之中


殿堂、朱楼


水榭、廊桥


千变万化的建筑


与千变万化的水系


共同组成了


一个极致浪漫的世界


(圆明园部分建筑造型示意,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02


极致浪漫


秦皇汉武苦苦寻觅的东海仙境


化为福海中的三座小岛


小巧精致的殿阁点缀其间


是为蓬岛瑶台


(圆明园四十景之蓬岛瑶台,水中三岛代表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此造园手法称为“一池三山”,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于山间溪水环曲之地


借水流传杯送盏、以文会友


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圆明园内


便让溪流穿亭而过


是为坐石临流


(圆明园四十景之坐石临流,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陶渊明著述《桃花源记》


圆明园内便有一条桃林夹岸的桃花溪


溪上叠石为山、开辟桃花洞


是为武陵春色


杜牧笔下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化为圆明园内的


杏花春馆


(圆明园内的溪流,摄影师@视觉中国)



园内还设置众多田圃


供帝王观察作物长势、雨水气候


以便及时了解农业生产情况


是为澹泊宁静


(圆明园四十景之澹泊宁静,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又汇集了众多神祇


佛祖观音、龙王河神、风云雷雨诸神


济济一园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


慈云普护


(圆明园四十景之慈云普护,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此外


有如同仙境的高阁


层台累榭伸向水面


是为方壶胜境


(圆明园四十景之方壶胜境,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也有严整庄重的殿宇


供奉着皇室先祖


是为鸿慈永祜


(圆明园四十景之鸿慈永祜,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这些风格各异、寓意不同的景观


统统汇聚圆明园


或严整、或妙趣


或飘渺、或洒脱


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千变万化的


浪漫世界


(圆明园部分景点分布,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信步园中


视线不断流转变幻


移步换景


(圆明园春天晴雪,图片



而凭栏远眺


山川风月居然信手一借


宛若图画


(圆明园内接秀山房眺望百望山,摄影师@范峻川)



星罗棋布的美景之外


作为帝王长居的园囿


圆明园还拥有大量的政治活动空间


宫门区分布着


六部等各类办公机构


严整对称的朝房、层层嵌套的院落


烘托出主殿的气势


成为园内最重要仪典的空间


是为正大光明


(圆明园四十景之正大光明,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依地势南北延展的殿阁前


远山近水一片开阔


不仅可以骑马射箭


还可举办游牧风格的宴会


是为山高水长


(圆明园四十景之山高水长,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帝王频繁使用的办公区域


则更重视实用性


院落规整、且与宫门距离极近


方便官员进宫参与御前会议


是为勤政亲贤


(圆明园四十景之勤政亲贤,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这些政治活动空间


让圆明园在千花万木、美景迭出之中


成为事实上比紫禁城还重要的


帝国统治中心


(清代帝王平均每年驻跸圆明园时日,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而这背后


这些美景、这些浪漫


这些亭台、这些殿堂


也绝非随意为之


而是出自一种深思熟虑的


极致理性


03


极致理性


放眼整个西郊


园林虽形态不一、分布密集


但其规模恰好都有着


同一个尺度


800清步


(约为今天1280m)


这是一个可被感知的距离


圆明园的整体规模


也同样以福海蓬岛瑶台为圆心


基本保持在800清步为半径的范围内


(800清步在西郊园林的运用示意图,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然而


在圆明园建设时


玉泉山、万寿山的最佳观景位置


已被附近园林占据


因此


圆明园便以西山作为背景


使园内的一众景区


可以看到小西山最高峰


海拔797m的克勒峪


(圆明园借景西山示意图,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这才有了


“西山爽气,在我襟袖”


(请横屏观看,圆明园眺望西山,图片



步入园中


也一样有着理性的尺度控制


400清步


是园内最大水面福海的范围


200清步


是园内主要景点的范围


(圆明园内部分景点与水体的尺度,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这样的尺度控制


使园内空间变幻有致


可以


观浮光跃金


(日落下的福海,图片



游林泉寂寥


(雪中圆明园,图片



乐此不疲


(请滑动观看,圆明园水景,摄影师@范峻川&李源&zhshr1000)



在景点内


看似毫无规矩的筑


也恰好规矩地落于数个


10丈方格内


(10丈方格在圆明园的运用示意,边长为10丈的方格常用于中国建筑组群规划,根据考证圆明园的设计方格为10丈×10.4丈,相当于今天32米×33.3米,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以九洲清晏为例


中路宫殿区院落宽约2格


西路、东路寝宫区院落宽约1.5格


附属用房宽约0.5格


共同组合出了


占地21600平方米的大型院落


(圆明园部分建筑用地网格示意,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在10丈方格的控制下


不同大小、不同形态的建筑组群


结合着不同的山水形态


时而聚集


(请滑动观看,圆明园四十景之汇芳书院、坦坦荡荡,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时而分散


(请滑动观看,圆明园四十景之万方安和、接秀山房,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单个景点内的


单体建筑也各具巧思


在清音阁戏楼


三层戏台不光能同时演出


天井、地井辅以升降装置


使演员可以在各层来去自如


在各类机关运作下


还能实现腾云驾雾等舞台效果


(清音阁戏台表演空间示意,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这些复杂的建筑


往往由建筑师通过烫样模型


反复推敲方案,考量如何施工


(样式雷家族所做圆明园万方安和殿烫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摄影师@动脉影,制图@龙雁翎/星球研究所)



理性的尽头


是极致的浪漫


而浪漫的背后,也正是极致的理性


这才有了无与伦比的圆明园


(汇芳书院,图片



(接秀山房,图片



(海岳开襟,图片



(方壶胜境,图片



但是


“这个神奇的世界现在已经不见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


“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


(佛国舍卫城,上文引自维克多·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图片



(西洋楼谐奇趣,图片



(英法联军烧掠后的圆明园,图片



大厦将倾


残存的圆明园遗址


又被大肆拆卖砖瓦木料


大片的水系被填平成了农田


曾荣耀辉煌的正大光明殿


也已沦为垃圾总站


(圆明园水系退化示意,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那些设计者、建造者曾经


丈量天地、布局咫尺


寓九州于同域,藏四季于朝暮


衔山川为丹青,执椽梁为诗赋


然而这座万园之园


已经被摧毁了,已经被抛弃了


它所凝聚的创造与想象


又怎能继续被遗忘


为此


一代代中国学者向着过去的时间


开始了另一种远征


04


不灭的理性与浪漫


1930年代


以中国营造学社为核心


学者们开始对圆明园遗物和档案进行整理


并在卷帙浩繁的清代档案中


披沙拣金


大量的史料文物


样式雷


一个八代担纲皇家建筑师的家族视角


揭示了圆明园


成为一代传奇背后的故事


(建筑世家样式雷,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他们曾一步步探勘山川


探寻如何因地制宜


绘制一套套图纸


制作一个个烫样


推敲方案


而样式雷家族所作的


河道、建筑、装修等诸多设计


不过是圆明园诸多工种中的一部分


远无法涵盖石作、瓦作、画作、漆作等


数十类工种


而仅存的2000件多件图档及烫样


不过是圆明园添建、改建时所做的一部分


远无法涵盖它的全部景点


(圆明园清夏堂烫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摄影@柳叶氘,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自1980年开始


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名学者


联名发起了整修、保护圆明园遗址的倡议


成立中国圆明园学会


对圆明园进行保护


恢复了圆明园部分山形水系


(水系恢复后的冬日圆明园,摄影师@赵贵春)



1988年


圆明园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在2000年后


作为遗址公园进行保护


迁出园内居民、单位、工厂等


(成为鸟类栖息地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摄影师@赵贵春)



在进行了考古发掘后


还修复了有较多建筑遗留的区域


恢复了约10%的古建筑


(原址上重新修复的鉴碧亭立于春雪后,图片



自2009年开始


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与团队


经过无数次翻阅、无数次梳理、无数次推敲


以数字化复原的方式


将圆明园重新引入公众视野


(数字化复原后的蓬岛瑶台,图片



以上这些


还不是终结


也不会终结


圆明园


这份不灭的理性与浪漫


经无数人创造


又经无数人寻觅


也将经无数人继续延续下去


穿透时间的长河


闪烁永恒的光芒


(视线穿越200千米后,诞生仙山传说的渤海与北京北海、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福海三个想象中的“海景”同框,摄影师@陈肖)



【参考文献】


[1]郭黛姮. 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2]郭黛姮,贺艳. 深藏记忆遗产中的圆明园样式房图档研究1~4[M].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6.


[3]贾珺. 圆明园造园艺术探微[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4]张杰. 中国古代空间文化溯源[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5]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6]中国圆明园学会.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7]王其亨.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中的平格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的经典范例[J]. 建筑遗产, 2016(1):10.


[8]张杰, 熊玮. 清代皇家园林规划设计控制的量化研究——以圆明三园,清漪园为例[J]. 世界建筑, 2004(11):6.


[9]王其亨. 华夏意匠的世界记忆:样式雷设计理念和方法评介——纪念样式雷建筑图档入藏国家图书馆90周年[J]. 建筑学报, 2020(8):8.


[10]杨来运. 圆明园宗教建筑简说[C]. 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八辑(上). 2012.


[11]蒋哲, 刘畅. 故宫博物院藏九洲清晏殿烫样解读[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9(9):17.


[12]张凤梧. 样式雷圆明园档综合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13]Re-relic编委会. 数字化视野下的圆明园:研究与保护国际论坛论文集:selecte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M]. 中西书局, 2010.


[14]高建文. 邹衍"大九州"神话宇宙观生成考[J]. 民俗研究, 2016(6):9.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


圆明园为何被称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46年),占地350公顷,相当于5个故宫的占地面积。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扩建于雍正,鼎盛于乾隆,最终随着清王朝的衰败而如一颗明星般坠落。它的美丽让人叹为观止,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由此可见其魅力。



圆明园内湖景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园子,这时的圆明园只是畅春园一处园林,“圆明园”这个名字是康熙起的,“圆明”二字指“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圆明园平面图


雍正登基后,在圆明园南部增加了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储值房。其后在赐园的东、西、北三个方向扩展,建筑水榭楼台、曲水回廊等景观。扩建后的圆明园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既有宏伟庄严的宫殿,也有灵动精致的亭台流水点缀其中,圆明园的格局在这时基本完成。



鉴碧亭


乾隆时期的圆明园达到了鼎盛时期,除了扩建和调整圆明园景观外,还扩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并称为圆明三园,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圆明园。说到乾隆,我们不得不感叹一句,投胎确实是个技术活。即便都是投生帝王家,也不是每一个都能有乾隆这种好运气,皇爷爷和皇阿玛给了他一个太平富足的国家,让他可以西巡五岳,东巡岱岳,甚至数次下江南。


所以乾隆时期的圆明园建筑群是兼容并济的,既有北方建筑的厚重,也有南方建筑的精致。同时乾隆还在长春园北侧引进了一片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不过这片建筑群虽然以西洋的方式呈现,但仔细看不难发现很多中国的传统手法,这也是一种中西结合的体现。



不得不说,乾隆是一位非常热爱艺术的皇帝,而艺术其实是没有界限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圆明园在他手中,才能集天下园林之大成,无限隽美,成为万园之园。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



海晏堂


如今的巴特农神庙只剩下几根柱子,而圆明园也只剩一片遗迹。这是历史的一声哀叹,也是时间留下的疤。


*da本文照片由




留法北漂“小海龟”,爱旅行但路痴,爱美食但怕胖。


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人,暂时停下来,讲讲我的见闻,听听你的故事。


清代著名皇家园林,有“万园之园”之称,建造史上不复存在的奇迹

在中国,提起圆明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惨遭摧残,精美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是,围绕在它身上的传奇却一直未曾消失。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与著名的颐和园毗邻。始建于1709年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了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据统计,圆明园中一共有150余景,是当之无愧的“万园之园”。






当年的圆明园可谓是金碧辉煌,是中国式建筑的顶峰。气势恢宏的庞大建筑;匠心独运的雕梁画栋;丰富的文物收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等,每一样都能代表中国。






宛如工艺品的圆明园,一不小心成了中国屈辱史的牺牲品。1860年侵略中国的英法联军将园中宝物一扫而空,大火更是连烧三天三夜,整个中华大地都在痛苦中哭泣。






1900年的“八国联军”又再次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并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破坏。清政府收集了150年的宝物全都离开了圆明园,许多无价之宝更是直接被毁坏,这座世界名园也不复存在。






如今,许多游客来到圆明园遗址所在地,都禁不住地发出感慨。现在的圆明园只剩下一处处残垣断壁,它们还在讲述着百年前的屈辱,警示着每一个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






站在圆明园的遗址前,看着雕刻精美的石块,依稀还能看到它当年的建筑风格。杂草从石缝中硬生生地挤出来,使圆明园的凄凉程度更上升了一个层次。






如今的圆明园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精妙建筑,但是依然保留着它恢宏的建筑格局。经过绿化之后,整个遗址充满了盎然生机。圆明园的毁灭,使建造史上的奇迹不复存在,实在是令人惋惜。


圆明园首次公布365张珍贵照片,还原你不知道的万园之园

正觉寺文殊菩萨全身像首次亮相,十二兽首中的龙首现出真容,在乾隆地盘图中只是个圈的“顺木天”清晰可见……圆明园管理处最近首次公布了365张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珍贵老照片,涵盖了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的相关建筑、文物,大多数照片为首次向公众展示。通过这些影像记录,人们得以窥见被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部分建筑未被彻底摧毁前的样子,一睹这座皇家园林曾有的辉煌气派。这些老照片由谁拍摄?圆明园又是如何获得的?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向记者讲述了这些老照片的“来龙去脉”。


“最老”照片拍摄于1873年


1860年,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毁。在圆明园罹难后的100多年间,不少摄影师带着当时最为先进的照相设备对遗址进行拍摄,这些早期影像成为圆明园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但大量照片资料都不在国内,相对集中在外国的大学、博物馆、研究机构、摄影师后人手中,或散落民间。


今年40岁的刘阳是研究圆明园的专家,他研究圆明园老照片和流散文物已逾20年。截至目前,刘阳收藏的圆明园老照片共有400多张,拍摄年份从1873年到1940年,拍摄者中既有中国香港摄影师,也有德国摄影师以及法国人、瑞典人等。



其中圆明园的木构建筑照片有100余张,西洋楼建筑群照片有300余张,呈现的影像涵盖圆明园顺木天、北远山村、鱼跃鸢飞、舍卫城,长春园宫门、海岳开襟、法慧寺多宝琉璃塔等建筑群。其中还包括拍摄于1920年的正觉寺文殊亭内的文殊菩萨全身像照片,1882年前后拍摄的圆明园木构建筑未被彻底摧毁前的照片。


这些老照片对圆明园的历史、建筑、园林的研究、维修与恢复,以及寻找和确定流散文物的线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世界各地“磨”来老照片


2012年,一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学者偶然在学校里拍到一张老照片,托朋友发给了刘阳。刘阳一眼就看出这是廓然大公规月桥。这么珍贵的老照片对研究圆明园有重大意义,刘阳坐不住了,他想办法联系上这所大学,发去邮件,寻求老照片的电子版。3天后学校就回信了。“他们需要确认我的身份,确认照片不会用于商业用途等。”半个月时间,沟通了近十个来回,刘阳终于获得了这张老照片的电子版。



不少照片都是这么“磨”来的。刘阳有时会直接去国外登门拜访大学、博物馆或研究机构,犹如大海捞针一般一点点搜集。有一年,刘阳专门去了收藏中国文物的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和洛克菲勒中心。“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有圆明园的老照片,我直接登门拜访,当面问人家有没有关于北京的老照片,对方拿出相册来让我挑,挑好再谈价钱。”


在刘阳收藏的老照片当中,有一组1920年到1940年体现西洋楼变迁的照片。在这组照片中,1922年摄影师喜仁龙拍摄海晏堂东部蓄水楼时,蓄水楼及南面的西洋线法墙还很完整。但是1940年摄影师莫里逊拍摄的海晏堂蓄水楼已经与现在的模样差不多了,西洋线法墙已经被拆成一条壕沟。“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圆明园几乎没有现存档案,但这些老照片就如同’活档案’,这几十年的时间里,蓄水楼二楼没了、楼梯没了,走廊没了……全都一目了然地将历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次偶遇找回大水法“石鱼”


刘阳做圆明园研究纯属偶然。12岁那年,刘阳搭错车误打误撞到了圆明园,“原本想去颐和园,结果到了圆明园。”当时,圆明园里恰好有一个历史展,他一下子就迷上了圆明园。可惜,这座昔日皇家园林早已改变面容,书上提及的一些文物流散在各处。大学毕业后,刘阳一直在寻访流散在国内外的圆明园文物,同时开始收集圆明园老照片。


2003年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走街串巷,经过西单横二条的一处四合院门口时,无意瞥见了一对大石鱼。“那是个私人住宅,平时都关着门,我正好一扭头,跟门内的一对汉白玉石鱼打了个照面。”当时,刘阳只觉得这可能是个老物件儿,还没将石鱼与圆明园文物挂上钩。


后来,刘阳偶然翻到了一本名为《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所作圆明园工程考》的书。书中记载:在20世纪20年代,莫里斯·亚当拍摄了大量西洋楼残迹照片,记录了大水法景点有石鱼的存在,这也是当时唯一掌握的关于石鱼的资料照片。


“当时看完这张照片,我就觉得眼熟。”后来,刘阳又去了趟有石鱼的宅院。沟通后,他给石鱼拍了照片,拿回来跟莫里斯·亚当的照片一对,一模一样,这正是圆明园流散在外的石鱼。这对汉白玉吐水石鱼遗失在外已约80年。2007年,石鱼终于回归了圆明园,这让刘阳感受到了老照片的力量,也坚定了他继续寻找圆明园老照片的决心。


为了“追踪”老照片每晚“大海捞针”


每天晚上10点多,刘阳只做一件事,刷二手买卖网络交易平台,一旦发现有跟圆明园老照片相关的信息,他就会马上锁定……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20余年。


“我经常去的是国外的二手交易网站,外国人一般早上九十点钟上新,基本上就是咱们的晚上十点以后了。”刘阳说,外国人如果在二手交易网站上拍卖老照片,他们会先在网上放出消息,再约定拍卖的时间,全球的竞拍者会在这个时间一起出价竞拍,价高者得。



一旦有人放出老照片,并约定了拍卖时间,刘阳熬夜也会严盯死守,“每一张圆明园的老照片都有可能成为还原这座万园之园的’拼图’之一,虽然我也是个工薪阶层,但是只要在我能力范围内,一定力争拿下。”


【老照片里都能看到啥】


兽首


在1882年前后,摄影师谢满禄买到了十二兽首中的鼠、牛、虎、兔、龙、马、猪七个,但在运输回国过程中猪首、兔首、鼠首被窃遗失,只有牛首、虎首、马首及龙首被带回法国。谢满禄给它们分别拍摄了照片,刘阳收藏的照片中就有龙首形象,这批照片对研究圆明园兽首当年的流散过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首于去年12月1日回归圆明园。此前,圆明园马首最早的资料可以追溯到1985年。而刘阳收藏的关于马首的照片拍摄于1884年,对比照片显示,马首在流失后保存基本完好。


顺木天



在老一辈研究圆明园的专家中,对顺木天这个建筑是否真实存在有着巨大争议。此前能找到的乾隆地盘图中,对于顺木天的记录就是一个圈,但这个圈究竟长什么样子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有专家认为它就是一个平台称不上亭子。刘阳收藏的老照片让人们对顺木天的外观一目了然,照片中清晰可见乾隆御笔“顺木天”三个字。


外国人野餐



清朝末年,每到周末或假日,西洋楼总会吸引一些西方人从城里到此野游,刘阳收藏的其中一张照片就反映了当时一群西洋人在海晏堂北面聚餐的景象。照片中除了西洋人,还有穿着中国服饰、梳着辫子的中国随从。


当时,洋人一般是提前从城里的中国馆子请好厨子和佣人,这些厨子和佣人会提前准备好食物,然后背到西洋楼伺候洋人用餐。


琉璃塔



1901年,圆明园琉璃塔被毁,但刘阳收藏到了1900年12月26日拍摄的一张老照片。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后一张琉璃塔照片,“以前很多史料都记载塔是1900年被破坏的,但这张照片说明至少在1900年年底塔还在,所以它对塔的变迁和破坏过程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文/叶晓彦



编辑/贺梦禹


正觉寺文殊菩萨全身像首次亮相,十二兽首中的龙首现出真容,在乾隆地盘图中只是个圈的“顺木天”清晰可见……圆明园管理处最近首次公布了365张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珍贵老照片,涵盖了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的相关建筑、文物,大多数照片为首次向公众展示。通过这些影像记录,人们得以窥见被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部分建筑未被彻底摧毁前的样子,一睹这座皇家园林曾有的辉煌气派。这些老照片由谁拍摄?圆明园又是如何获得的?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阳向记者讲述了这些老照片的“来龙去脉”。


“最老”照片拍摄于1873年


1860年,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焚毁。在圆明园罹难后的100多年间,不少摄影师带着当时最为先进的照相设备对遗址进行拍摄,这些早期影像成为圆明园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但大量照片资料都不在国内,相对集中在外国的大学、博物馆、研究机构、摄影师后人手中,或散落民间。


今年40岁的刘阳是研究圆明园的专家,他研究圆明园老照片和流散文物已逾20年。截至目前,刘阳收藏的圆明园老照片共有400多张,拍摄年份从1873年到1940年,拍摄者中既有中国香港摄影师,也有德国摄影师以及法国人、瑞典人等。



其中圆明园的木构建筑照片有100余张,西洋楼建筑群照片有300余张,呈现的影像涵盖圆明园顺木天、北远山村、鱼跃鸢飞、舍卫城,长春园宫门、海岳开襟、法慧寺多宝琉璃塔等建筑群。其中还包括拍摄于1920年的正觉寺文殊亭内的文殊菩萨全身像照片,1882年前后拍摄的圆明园木构建筑未被彻底摧毁前的照片。


这些老照片对圆明园的历史、建筑、园林的研究、维修与恢复,以及寻找和确定流散文物的线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世界各地“磨”来老照片


2012年,一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学者偶然在学校里拍到一张老照片,托朋友发给了刘阳。刘阳一眼就看出这是廓然大公规月桥。这么珍贵的老照片对研究圆明园有重大意义,刘阳坐不住了,他想办法联系上这所大学,发去邮件,寻求老照片的电子版。3天后学校就回信了。“他们需要确认我的身份,确认照片不会用于商业用途等。”半个月时间,沟通了近十个来回,刘阳终于获得了这张老照片的电子版。



不少照片都是这么“磨”来的。刘阳有时会直接去国外登门拜访大学、博物馆或研究机构,犹如大海捞针一般一点点搜集。有一年,刘阳专门去了收藏中国文物的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和洛克菲勒中心。“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有圆明园的老照片,我直接登门拜访,当面问人家有没有关于北京的老照片,对方拿出相册来让我挑,挑好再谈价钱。”


在刘阳收藏的老照片当中,有一组1920年到1940年体现西洋楼变迁的照片。在这组照片中,1922年摄影师喜仁龙拍摄海晏堂东部蓄水楼时,蓄水楼及南面的西洋线法墙还很完整。但是1940年摄影师莫里逊拍摄的海晏堂蓄水楼已经与现在的模样差不多了,西洋线法墙已经被拆成一条壕沟。“在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圆明园几乎没有现存档案,但这些老照片就如同’活档案’,这几十年的时间里,蓄水楼二楼没了、楼梯没了,走廊没了……全都一目了然地将历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次偶遇找回大水法“石鱼”


刘阳做圆明园研究纯属偶然。12岁那年,刘阳搭错车误打误撞到了圆明园,“原本想去颐和园,结果到了圆明园。”当时,圆明园里恰好有一个历史展,他一下子就迷上了圆明园。可惜,这座昔日皇家园林早已改变面容,书上提及的一些文物流散在各处。大学毕业后,刘阳一直在寻访流散在国内外的圆明园文物,同时开始收集圆明园老照片。


2003年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走街串巷,经过西单横二条的一处四合院门口时,无意瞥见了一对大石鱼。“那是个私人住宅,平时都关着门,我正好一扭头,跟门内的一对汉白玉石鱼打了个照面。”当时,刘阳只觉得这可能是个老物件儿,还没将石鱼与圆明园文物挂上钩。


后来,刘阳偶然翻到了一本名为《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所作圆明园工程考》的书。书中记载:在20世纪20年代,莫里斯·亚当拍摄了大量西洋楼残迹照片,记录了大水法景点有石鱼的存在,这也是当时唯一掌握的关于石鱼的资料照片。


“当时看完这张照片,我就觉得眼熟。”后来,刘阳又去了趟有石鱼的宅院。沟通后,他给石鱼拍了照片,拿回来跟莫里斯·亚当的照片一对,一模一样,这正是圆明园流散在外的石鱼。这对汉白玉吐水石鱼遗失在外已约80年。2007年,石鱼终于回归了圆明园,这让刘阳感受到了老照片的力量,也坚定了他继续寻找圆明园老照片的决心。


为了“追踪”老照片每晚“大海捞针”


每天晚上10点多,刘阳只做一件事,刷二手买卖网络交易平台,一旦发现有跟圆明园老照片相关的信息,他就会马上锁定……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20余年。


“我经常去的是国外的二手交易网站,外国人一般早上九十点钟上新,基本上就是咱们的晚上十点以后了。”刘阳说,外国人如果在二手交易网站上拍卖老照片,他们会先在网上放出消息,再约定拍卖的时间,全球的竞拍者会在这个时间一起出价竞拍,价高者得。



一旦有人放出老照片,并约定了拍卖时间,刘阳熬夜也会严盯死守,“每一张圆明园的老照片都有可能成为还原这座万园之园的’拼图’之一,虽然我也是个工薪阶层,但是只要在我能力范围内,一定力争拿下。”


【老照片里都能看到啥】


兽首


在1882年前后,摄影师谢满禄买到了十二兽首中的鼠、牛、虎、兔、龙、马、猪七个,但在运输回国过程中猪首、兔首、鼠首被窃遗失,只有牛首、虎首、马首及龙首被带回法国。谢满禄给它们分别拍摄了照片,刘阳收藏的照片中就有龙首形象,这批照片对研究圆明园兽首当年的流散过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首于去年12月1日回归圆明园。此前,圆明园马首最早的资料可以追溯到1985年。而刘阳收藏的关于马首的照片拍摄于1884年,对比照片显示,马首在流失后保存基本完好。


顺木天



在老一辈研究圆明园的专家中,对顺木天这个建筑是否真实存在有着巨大争议。此前能找到的乾隆地盘图中,对于顺木天的记录就是一个圈,但这个圈究竟长什么样子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有专家认为它就是一个平台称不上亭子。刘阳收藏的老照片让人们对顺木天的外观一目了然,照片中清晰可见乾隆御笔“顺木天”三个字。


外国人野餐



清朝末年,每到周末或假日,西洋楼总会吸引一些西方人从城里到此野游,刘阳收藏的其中一张照片就反映了当时一群西洋人在海晏堂北面聚餐的景象。照片中除了西洋人,还有穿着中国服饰、梳着辫子的中国随从。


当时,洋人一般是提前从城里的中国馆子请好厨子和佣人,这些厨子和佣人会提前准备好食物,然后背到西洋楼伺候洋人用餐。


琉璃塔



1901年,圆明园琉璃塔被毁,但刘阳收藏到了1900年12月26日拍摄的一张老照片。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后一张琉璃塔照片,“以前很多史料都记载塔是1900年被破坏的,但这张照片说明至少在1900年年底塔还在,所以它对塔的变迁和破坏过程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文/叶晓彦



编辑/贺梦禹


:
【本文标题和链接】万园之园指的是哪个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园是什么) http://www.hzhe123.cn//n/159999.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