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落叶精神的名人故事简短(以落叶喻人的故事)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2-10 06:44: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有落叶精神的名人故事简短(以落叶喻人的故事),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229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风景油画大师列维坦,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画匠小王游中国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落叶精神的名人故事1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画家,绝对是宝藏级别的艺术大师,大家一定要看完,他的每一件作品都绝对是精品。

说起西方的风景油画,我们首先想到的风景油画大师可能是柯罗、毕沙罗以及莫奈等。但是说到俄罗斯的风景油画大师, 或许有人说不出来,但是能说出来的,九成以上想到的一定是同一个画家——那就是列维坦。

列维坦作品

在俄罗斯,一提到风景油画大师,我认为列维坦排第二的话,肯定没有人能排第一。因为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列维坦绝对能称得上是世界级的风景油画名家。

列维坦的作品在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装饰画市场上几乎半成以上的风景油画作品,都是临摹于他的作品,也许你见到的次数还不少,只是你可能不知道这些作品出自谁之手。

列维坦作品

话不多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列维坦,一起来认识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风景油画大师。

艺术家概况

列维坦,全名: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是19世纪俄罗斯杰出的写生画家,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列维坦1860年8月18日出生于立陶宛,1900年7月22日在莫斯科去世,年仅40岁,实在是令人惋惜。也因此,我才称他为,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

列维坦作品

艺术家的风格特色

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景画题材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所谓的“情绪风景”作品。这种风景的任务是使大自然人格化,通过自然状态表达人类的感情世界。其中,列维坦就是确立“情绪风景”画的艺术家。

列维坦的写生画独到之处或是受世人欢迎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他作画时用笔简练、综合广泛、情感充沛、描绘的大自然状态以及各种精神感受千变万化,富有沉思优异的特性。

列维坦作品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欣赏它的风景油画作品,看看你是否见过他的这些作品,见过几幅可以打在评论区。

主要作品

列维坦在短短的40年里,创作了许多世界级的名画,我们首先欣赏他的第一副作品《索科尔尼克的秋日》,这幅作品也是他的处女作。

《索科尔尼克的秋日》是列维坦唯一一副画有人物的风景画,也是他的处女作。除此之外,他的作品画面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的人物,只有树林、牧场、雾霭中的春风和俄罗斯破旧小木屋。

《索科尔尼克的秋日》

这幅作品创作于1879年的秋天,作品中描绘的是一位身穿黑色的年轻女郎,踩着一堆落叶,走在索科尔尼克的小路上的情景。作品中的人物独自一人置身于这片秋天的树林之中,整幅画面给人一种充满惆怅和沉思的感情。

《索科尔尼克的秋日》(局部)

欣赏完他的处女作,我们再来欣赏他的另一部作品《夏天的傍晚》。关于这幅作品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磨坊主的漂亮女儿与一位放马的英俊男孩真心相爱。

但是这件事被女孩的严厉父亲知道了,他的父亲不同意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生气。

《夏天的傍晚》

于是,女孩的父亲为了拆散这对鸳鸯,想办法收买了征兵局,让征兵局把这个男孩抓去当了兵,而且当时的俄国兵役制是终身制的。

这个女孩听到这个消息后,感到深深的绝望,于是,便来到野外密林中的一个深水潭,从用枯木搭建的桥上跳入了深潭之中……

1892年的一个夏天傍晚,列维坦来到了距离莫斯科不远的特维尔斯克州,借助在一所庄园里写生作画,那个时候他便听到了这个故事。因此,大家认为这幅作品中的潭水便是故事里的深潭。

《夏天的傍晚》

看完他的这副作品,大家是否感到眼熟?这幅作品应该是各大画廊中见过最多的临摹作品了。

关于列维坦,我们就重点介绍以上两幅作品,下面给大家展示他的其他作品,请欣赏:

列维坦作品

列维坦作品

列维坦作品

列维坦作品

列维坦作品

列维坦作品

列维坦作品

列维坦作品

列维坦作品

列为坦作品

列维坦作品

列维坦作品

列维坦作品

(文章配图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落叶精神的名人故事2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再别康桥》这首脍炙人口诗文,正出自嘉兴人徐志摩之手。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字槱森,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等,嘉兴海宁人,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歌的代表性人物,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现代人对徐志摩的印象,除了《再别康桥》便是他的风流韵事,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热心政治、忠心爱国的一面。历史上的徐志摩,其实有着很强的政治意识,茅盾曾评价说“他是一个诗人,但他的政治意识非常浓烈!”

徐志摩的中学时代,中华民族正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政府无能、民不聊生,无数仁人义士起义救亡。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深深地为国家、民族感到担忧,在日记中写道“今阅报事,悉革命军已败,不禁为我义气之同胞哭,为全国同胞悲,痛羽翼之已成,而中道摧阻,是天不使吾汉族伸气也。人何言,吾惟愿有血性、有义气之同胞,奋其神武,灭彼胡儿,则中国其庶几有称雄于世界之一日矣。同胞同胞,曷闻吾言而兴起乎!”

在外留学的几年,徐志摩也一直抱有强国济世的满腔热忱。1919年,他赴美途中,写下了《启行赴美文》,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在美期间,他学习法科和政治学,想从所学知识中,探求救亡图存的真谛,并加入爱国学生陆军训练团接受军事训练,参加哈佛大学中国学生组织的国防会纵论国际局势。在英国游学期间,他也曾对英国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希望中国的老百姓也应该像英国人一样意识到政治和自身的关系,关心政治、参与政治。

回国后,徐志摩一直也有没忘却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剖析,写下了《落叶》《秋》等作品。1926年3月18日,李大钊等共产党人领导的抗议运动被北洋政府残酷镇压,他在《自剖》中写道“杀死的不仅是青年们的生命,我自己的思想也仿佛遭着了致命的打击,好比是国务院前的断头残肢,再也不能回复生动与连贯”,对反动派的暴行进行鞭笞。

徐志摩曾营救青年革命作家胡也频,也帮助过革命作家丁玲逃出险境,可以说,徐志摩的爱国救亡不仅停留在笔头上,也直接、间接参与到了其中。

91年前的今天,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去世。可能是因为他的逝世太具有故事性,后世的人们将他的故事一再加工,他纨绔子弟的刻板印象便印在了后世人的脑中。此时,客观地再去回望徐志摩,他爱国者的这一形象,也应当被我们铭记。

►►►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徐志摩传奇》 浙江人民出版社 顾永棣

2.《风华绝代嘉兴人》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有落叶精神的名人故事3

无论生命多么卑微,我都要骄傲地活着!

清朝大才子袁枚曾经写过一首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好诗如好茶,入口醇香,细品则回味无穷。

品味这首字面意思简单的五言绝句,只需要抓住两个副词就够了。

第一个:恰。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藓终日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照到阳光,可是,难道因为没有阳光就要自暴自弃吗?

不!就算没有阳光也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绿色!

那么,这充满青春朝气的绿色从何而来?

从不寻找,从不依靠,恰恰就是自己!

这是发自内心的自信。

第二个:也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花如此渺小,它的心中却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它也要像牡丹那样开花!

为什么是牡丹?为什么不是散发清幽香气的兰花,或者傲立寒冬的蜡梅?

因为,牡丹是花中之王。

所以,小小的一个“也”字,表面怯怯,实则表现了大大的野心。

即使阳光永远照不到我,即使我在世人眼中卑微得不值一提,可是我依然要凭着自己的力量,活出一株牡丹的尊贵,活出生命的骄傲!

这首小诗,可以说是袁枚人生的写照。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二(1716年3月24日),在美丽的天堂——浙江杭州,小袁枚出生了。

然而,天堂也不都是锦衣玉食。袁枚家境贫困,小时候经常挨饿,挨饿的时候,他就会想:人为什么要活着?

他从小的愿望就是做官。一来光宗耀祖,二来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

想要做官就要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但袁枚面临着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书籍。

因为家贫,经常要借书来读,所以他看遍了世间的冷眼,饱尝了借书的艰辛。

借来书之后,为了要如期归还,他一定会熟读、摘抄、背诵,甚至他比书的主人更熟悉这本书,所以他后来才会在《黄生借书说》一文中感慨道:“书非借不能读也。”

第二座大山:八股文

袁枚天资聪颖,十二岁的时候就和老师同时考中秀才,先生转眼变成了同窗,不久,袁枚的才气名满天下。

不过,袁枚非常讨厌内容空泛、形式呆板的八股文,因此十年时间过去了,他也没有考中举人。

为了做官的梦想,他咬咬牙,开始学习八股文。

他安慰自己,大不了就当交了一个俗不可耐的朋友,“于无情处求情,于无味处索味”吧!

终于,二十三岁这一年,即乾隆三年(1738),他考中举人。第二年,他又考中进士,正式入选翰林院。

满以为从此可以青云直上,可是他忘了,这是清朝,他还要学习一门“外语”呢!这次拦住他去路的是——

第三座大山:满文

于是,袁枚在满纸“蝌蚪文”中煎熬了三年。二十七岁时,他光荣地——没考上。

大才子最终败在了“外语”上,他被发往外地任职。

从二十七岁到三十三岁这七年间,他分别在溧水(今江苏南京溧水区)、江浦(今南京江浦区)、沭阳(今江苏宿迁市沭阳县)、江宁(今江苏南京江宁区)做知县。

因为他断案敏捷公正,为人善良厚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大大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面貌,所以他离开的时候,老百姓都哭着挽留,为他披上绣有全城百姓名字的“万民衣”。

他在沭阳亲手栽下的一株紫藤树,老百姓一直细心照料着,直到三百年后的今天,这株紫藤树还在。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袁枚依靠自己的努力,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忽然提出了辞职。

官苦犹得受戒僧,袁枚早就厌倦了清规戒律多如牛毛,整日战战兢兢的日子。

下级参见上级,要弯着腰,赶紧跑步上前,作小跪姿势,还不能发出声响。参见的名帖上署名职衔的字要小,否则会被视为不敬。

袁枚做这些事情,比受戒的和尚还要痛苦,并且他总是出错:“书衔笔惯字难小,学跪膝忙时有声。”(《随园诗话》)

除了看人脸色,还要学官场溜须拍马那一套,这种日子“一日复一日,一朝复一朝”,难道要卑躬屈膝过一辈子吗?

去你的吧,老子不干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从此,袁枚要像花中之王牡丹那样,活出尊严!

有官不仕偏寻乐,辞官之后的袁枚,给自己定了一个人生新目标:实现时间自由、思想自由和财务自由。

一个人的时间和思想越是自由,就越有可能拥有财富。

现在好了,拥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那就解放思想,恣意挥洒才情吧!

他在江宁任上的时候,买过一处园子,位于金陵城西北的小仓山北麓。那里曾经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的宅院,《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前身就在这里。

因为园子败落了,他捡了个便宜,只花了三百两银子。

原本准备像王维那样,建一个“辋川别墅”,把这里变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心从天外来千里,人在诗中过一生”,现在好了,他还要靠这个园子来养活一大家子人呢!

他给这个园子命名为“随园”,改造时在“随”字上下足了工夫——

随其高,置亭台楼阁;随其下,置小桥流水。没有围墙,可随意游览;处处有书,可随手翻阅。

真可谓随情,随性,随心所欲!

一时之间,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都前来参观游玩。来了就不想走,就想在这里消费。他们心甘情愿花钱的原因有三。

一、菜好吃

主人是个非常讲究的吃货,他经常说一句话:

凡事不可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他对饮食有多讲究呢?随便翻一页他编辑的《随园食单》看看吧:

善烹调者,酱用伏酱,先尝甘否;油用香油,须审生熟;酒用酒酿,应去糟粕;醋用米醋,须求清洌。且酱有清浓之分,油有荤素之别,酒有酸甜之异,醋有陈新之殊,不可丝毫错误。

在这里,不仅随时可以吃到“随园牌”天然有机绿色食物,还可以享受江南名厨王小余的手艺。

烹天下美食,是主人袁枚和厨师的共同追求;品人间至味,是主人袁枚和客人的共同追求。

哈哈!

二、有趣味

这里的主人可是袁枚呀,江南大才子!他随口吟出一首诗来,那都可以拿回去炫耀的。看看这首: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瞧瞧这小牧童,正唱着歌呢,因为想要捕蝉,忽然闭口不唱了,这画面感太强了!

除了这些,还有更好玩儿的。

你拿起筷子,主人说——

咏箸

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

一世酸辣中,能知味也否?

你推开窗户,主人说——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推窗》)

你说,这随园真好呀!主人说——

乌啼月落知多少?只记花开不记年。

(《随园杂诗》)

你吃饱了想去走走,主人说——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袁枚集唐代杜荀鹤《题衡阳隐士山居》句)

你欣赏青苔上的落叶,主人说——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苔》)

你问能不能去湖边钓钓鱼,主人说——

眼前有路名山去,愿向卢敖借钓竿。

(《偶成》)

你觉得这里的生活似神仙,主人说——

天上若无难走路,世间哪个不成仙?

(《随园诗话·补遗》)

如此有情趣的主人,先来一打!

哈哈,哈哈!

三、买买买

吃好了,玩嗨了,走的时候还可以买买买!

买什么呢?书呀!

《随园食单》是一定要买的,拿回去送人,多有面子!

《随园诗话》是一定要买的,这么一部论诗的权威著作,当前最红畅销书,还有作者亲笔签名,宁可剁手也要买!

《子不语》是一定要买的,里面这么多怪力乱神的故事,比读经书有趣多了!

哈哈,哈哈,哈哈!

客人哈哈笑着,满意地离开了,袁枚也哈哈笑着,打起了算盘:除去开饭店、卖书之外,随园承包出来的土地收的租金,给人写墓志铭、挽联、传记,还有办补课班、收弟子的收入,这一年下来好几千两银子,比当官强多了!

人生三大自由,袁枚轻松实现!

哈哈……

你如果认为袁枚的人生目标仅仅是做一个太平世界的富贵闲人,就大错特错了。

袁枚最爱的是文学,是诗歌。

他七岁的时候,偶然得到一套《古诗选》,里面的经典古诗为他打开了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影响人生。

袁枚的梦想就是做文学界的“王者之花”,当他如痴如醉地吟诵着陶渊明和屈原的诗时,就希望自己也做像他们一样的“大咖”。

针对限制人性的八股文,他提出了“性灵说”这一诗歌主张,强调作诗要讲究真性情。

他提倡:“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纵观他写的诗文,无不充满了真性情。

春天,他笔下的云,令人的心都要暖化了:

山上春云知我懒,日高犹宿翠微颠。

(《春日杂诗》)

夏天,他光着膀子的样子令人忍俊不禁:

不着衣冠近半年,水云深处抱花眠。

(《消夏诗》)

秋天,他的字里行间会透出丝丝凉意: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冬天,雪夜照亮的不仅是作诗人,更有三百年来无数的读诗人: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他爱读书,爱到站在雪地里沉醉而不自知:

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随园诗话》)

他又强调不要死读书:

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

(《随园诗话·补遗》)

他藏书多达四十万卷,然而,晚年的时候,他把书捐走了十分之六七,因为他知道:

书非借不能读也。(《黄生借书说》)

对待写诗,他一丝不苟: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遣兴》)

对待作文,他乐意分享自己的心得:

文似看山不喜平。

(《随园诗话》)

对待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情,他总能提出不同意见: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他对亲情的眷恋,从他给妹妹写的祭文中可窥之一二: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祭妹文》)

他对朋友有着一腔赤诚:

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

(《随园诗话》)

他对美女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喜爱: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随园诗话》)

说起美女,袁枚好色,让他最为受人诟病。

他不但有十几个妻妾,他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青楼歌肆,他收的弟子里有不少女弟子,这在当时是惹人非议的。

面对非议,袁枚大大方方承认:

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所好轩记》)

这就让大家对他的评价走了两个极端。一种骂他,说他是“通天老狐,醉则露尾”,另一种说他是“真性情人也”。

袁枚才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他每日里照旧吃美食,抱美人,读书,写诗,会友,一样也不耽误。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

(《独秀峰》)

在文学上,他果然做到了“花王牡丹”的高度,和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和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和赵翼、蒋世铨并称“乾嘉三大家”。

他晚年自号为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可是大家更喜欢称呼他为“山中宰相”。

“随园弟子半天下,提笔人人讲性情。”(《随园诗话·补遗》)

袁枚这下该满足了吧?

不,就在他六十五岁的时候,他又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袁枚决定去游山玩水,看世界。

从前“父母在,不远游”,现在老母亲去世三年,守孝期已过,他要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于是,他的足迹遍布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地,他爬过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并且品了各地的名茶毛尖、龙井、君山、梅片、武夷茶等。他不但一一品尝,并且录入《随园食单》之中。

大家劝他,年龄大了要注意身体。他大笑着说:

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摇鞭有到时。

袁枚一生不服输,一生都在向自己不断地挑战。

他为了改变家庭的处境,俯下身子去学八股文、满文。

他为了做好官,不得不向官场低头七年。

辞官之后,他苦心经营随园,原本可以安享生活之乐,他却提出他的文学主张并为之倾尽毕生精力。

当成为文学界泰斗时,他却迈开脚步,走向大自然。

袁枚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读那首小诗,也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找到答案并不难,只须抓住两个副词就够了。

第一个:恰

从不寻找,从不依靠,恰恰就是自己。

袁枚这一生,无论起点有多么低,无论人生路上的选择是对是错,他都只依靠自己。

第二个:也

苔花如此渺小,它的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梦想:它也要像牡丹那样开花!

因为,牡丹是花中之王。

并且,小小的“苔”超越了牡丹花王。

你考虑过吗?牡丹尚需人照料,而“苔”一直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力量。

所以,袁枚在这首诗中向所有人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论多么卑微的生命,活,就要活出生命的骄傲!

这就是他所参悟的“活着”的意义。

袁枚躺在床上,微笑地看着前来探望他的亲友,他知道,他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往事一幕幕从眼前滑过:妹妹在草地上笑着扑蝴蝶,母亲去当铺里当首饰,父亲风尘仆仆地回到了家,他挨家挨户去讨米,他坐在船上投奔叔父,青山一排排地向后倒、向后倒……

他的耳边有一个苍老的声音一直在吟诗:葛岭花开二月天,有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不羡神仙羡少年……羡少年……年……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二岁。

弥留之际,他留下这样一句“绝命词”:

双脚踏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落叶精神的名人故事简短(以落叶喻人的故事) http://www.hzhe123.cn//n/73711.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