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山里的巷子有故事吗(大山里的巷子有故事)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2-11 05:25: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大山里的巷子有故事吗(大山里的巷子有故事),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8394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4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百姓故事:大山里的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昔男说故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大山里的巷子有故事1

昔男说故事带你街谈巷议、说长道短,今天跟友友分享一则百姓身边趣事-大山里的根。

讲闲话、杂话、老百姓的心里话

百姓故事:大山里的根

我家乔迁新居,亲朋好友喜气洋洋来帮忙搬家。我叫大家帮忙把新买的家具一一摆好,便和一帮姐妹钻进卧室里唱歌了。唱着,唱着,客厅里忽然闹了起来。

我跑出去一看,火冒八丈高:家里的一个破箱子,搬家前我扔给了外面的修车铺,不知啥时丈夫又把它搬了进来。猩红的地毯上放着这么一只老掉牙的箱子,真是大煞风景。几个亲戚要搬走,丈夫不让搬。我不想在乔迁之日节外生枝,就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把这事平息了。

老掉牙的箱子

第二天,丈夫加班去了,我正闲在家里,忽听外面有收破烂的吆喝声,我心头一喜,便急急忙忙把那只箱子搬下楼去。

收破烂的是个老汉,他见了那箱子,细细地打量了好久,问:“闺女,多少Q?”

“给20块吧。”我胡乱叫了个价,心想,你就是不给Q,我也送给你算了,省得搁在家里我心烦。不料老汉满口答应下来,他付了Q,临走时一遍又一遍地回头看着我,那眼神,让我有些不安,可转念一想,“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理亏干啥?

下午,丈夫回来了,他知道箱子被卖后大发雷霆,骂我是冷血动物,铁石心肠,然后便发疯似地冲下楼,向大街上跑去。一时间,我伤心得要死,一只破箱子有什么了不起,什么年代了,还要搞忆苦思甜!我不理解丈夫为啥对这只箱子如此钟爱,便自顾自地忙别的事了。

乔迁的新房子

天黑了,仍不见丈夫回来,打电话问亲朋好友,也没见影,这时我才慌了手脚,满街找起来。后来,在街中间的花坛边,我终于找到了丈夫,他在默默抽烟,丈夫是从来不抽烟的,可现在扔了一地的烟头,我知道伤了他的心。Zui后,丈夫低沉地说:“傻老婆,你卖掉了我生命的根,不可能找回来了。”说完,他撇下了我,独自摸黑回家。

这几天里,我一直不敢问丈夫是怎么回事。以前只知道那箱子是他上大学时别人送的,却没想到他看得比命还宝贵。

我有预感:这箱子的背后肯定隐藏着某种秘密,说不定还是哪个“神秘人物”送的特殊纪念品呢。我暗自拿定主意:非让丈夫招供不可!

礼拜天,吃过晚饭,我关上房门,在梳妆台前偷偷化妆。粉饼、唇膏这类东西,以前我是从不沾手的,现在拿着,禁不住手都在颤抖。化完妆后,我又挑Zui时髦的衣服穿上,对着镜子照,呀,好靓哪,连我都不认识自己啦!

丈夫正在客厅看电视,听见我走出房间,回头一看,顿时大吃一惊,他一定在奇怪:一向不注意穿着打扮的老婆,今天怎么变成这个模样了?他见我要出门,结巴着问:“你……干啥去?”“约会呀!”

丈夫脸色一变,连声音都发抖了:“和……和谁约会?”

我神秘兮兮地说:“这是本夫人的个人秘密,无可奉告。“夫妻之间难道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吗?”

我得意地一笑:“哎哟,这话好像该我先来问你!”

丈夫是聪明人,一下明白了我今晚导演这幕“喜剧”的用意,他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说:“你这个傻老婆呀…… ”

于是,丈夫终于吐露了那只木箱的秘密。

原来,丈夫是他们大山里D一个考上大学的,那时,他家里很穷,村里人也都不富裕,但山里娃考取大学的喜讯,却让整个刘家洼的人都乐疯了。

家里老屋

村里专门请了电影队,演了两场电影,德高望重的老村长独自悄悄地上了自家开的山坡,砍下了一棵大楸树。楸木是当地Zui结实耐用的树木,而这棵树,又是村长老伴临终时嘱托他为女儿打嫁妆的,但老村长还是手没有软,眉没,有皱,毫不迟疑地砍下了这棵树。

下山路上,老村长一不小心跌倒了,又被滚动的树杆砸伤了腿,至今他走路还不太方便。可当时,老村长硬是带伤为我丈夫做了这只木箱,还在箱盖上刻了“为百姓服务”五个字。丈夫临走那一天,村里人都来送行,乡亲们吃得用的,和拿鸡蛋换来的一元、二元的零散钞票,都锁在那只木箱中,而就是丈夫Zui奢侈的行李了。临上车前,老村长的眼里,他只说了一句:“娃呀,别忘了回山里的路……”

听到这里,我才明白:怪不得丈夫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都市的机会,己申请回到了家乡江西;我也真切地感到伤了丈夫的心,伤了老村长的心……

放假了,丈夫带我踏上了回大山的路,他要向老村长忏悔,祈求老村长的谅解,要不,丈夫的心一辈子都会很沉重的。

走完山路,到了村里,推开一间小屋的门,当我面对老村长时,却惊奇得说不出话来:老村长竟是那个收破烂的老头!但老村长却若无其事地说:“回来就好,我听说你们搬家了,早想到你们的新房子看看……”丈夫一时间无话可答,羞愧万分。

这时,我带着一种沉重的负罪感,低低地说:“老村长,我要买你一样东西,我知道它千金难买,可我的心是真诚的。”

老村长默默无言地搬出了我卖掉的那只木箱,只是已经上了一遍土漆,那漆,殷红殷红的……

离开小屋时,老村长的眼眶潮ShiLe,他只说了一句话:“别忘了回山里的路……”

从那以后,我把那只楸木箱子视如珍宝,放在十分醒目的地方,每一个朋友上我家,我都要讲这个动人的故事。

#秋日生活打卡季#

大山里的巷子有故事2

一则讯息引发的震惊!

驴友登山!

去年春节临近时,我在网上查购火车票,偶尔发现了一则网文,令我十分震惊!

“近日,一伙驴友在山东淄博和莱芜交界处的裂劈山探险时,发现了一处岩洞,洞内惊现许多人类骸骨!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案件正在进一步展开。”文字不多,信息量却是不小,内容相当震撼!

我为何觉得内容震撼呢?因为事发地点正是我的老家所在地,并且,那座山,我曾无数次地攀登过,对于那里的一草一木差不多都已经熟悉了。

提起这座裂劈山,我们当地人对它都是敬畏有加,原因很复杂,有些传说甚至于很恐怖,以至于人们轻易不敢靠近它。(不光是孩子,大人们平常也轻易不敢单独进入裂劈山的密林中,更不敢靠近裂劈崖!)

幽深的裂缝!

那些离奇、恐怖的传闻!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那些自古以来关于裂劈山的离奇传闻。

第一个传闻,我们当地的孩子小时候几乎都听家里的大人讲过。也正是因为这个传闻,让裂劈山成为了我们小时候噩梦一般的存在!

还记得那一年临近年关,气温骤降,凛冽的西伯利亚寒流带来了一场数十年未遇的大雪。目光所及的地方,远近的山川河流、村庄,甚至是整个天地都被笼罩在一大团铅黑色的乌云中。四周都充满了一种沉闷的压抑。

大雪纷纷!

夜色渐浓的时候,西北风终于刮起来了,呜呜咽咽的,就像是一群野兽在嚎叫,又像是远处有人在悲悲切切地哭泣。接下来,又是一阵沉闷的寂静,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再往后,大雪终于开始下起来了!起初是大片大片的,就像是撕得不均匀的大朵棉絮;继而越来越细,“刷刷拉拉”,就像是细盐末儿撒到屋顶上、柴垛上、院子里、田野上……

这个时候,屋里煤油灯的火焰时明时暗,映照在大人们的脸上,显得变幻莫测。老爸一边掰玉米粒,一边时断时续地讲述着……

荒年深山惊遇巨蛇!

那是60年还是62年的事吧(全国大饥荒的年份)?村里的人都被饿得啃树皮、吃野菜,到后来啥都没有了,就开始吃观音土!(悲惨的记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百度一下,实在不忍心提起!)

饥荒年砍树皮!

村东头,两个老光棍,余朝北、余朝西家里尤为悲惨!他俩年龄大了,腿脚不便,又没有亲人照顾;挖野菜抢不过年轻人,抠树皮又爬不上树,只好铤而走险,进入到裂劈山深处去寻找大家都不敢吃的羊荚子叶果腹(一种微毒的植物,叶子像夹竹桃,有白汁,具体学名我也不清楚)。

二人瘸瘸拐拐地,好不容易攀到悬崖底下,寻到了一大片羊荚子丛,就开始闷头割嫩秧子。割着割着,老大朝北突然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闷闷的滚动声,他赶忙停下来仔细打量。

夹竹桃一样的植物?

只见二三十米之外,悬崖的大裂缝里,正伸下来一大段物事直插进脚下的白夜沟(又名地狱沟)里。他老眼昏花,看不清楚,感觉怎么像是一大截巨粗的水管子呢?白花花的,还不时地一鼓一鼓地,像极了软水管子吸水时,水流供不上的样子。

朝北十分纳闷,就拎着镰刀走近去,想看清楚到底是啥玩意。等他走到离那玩意儿不到十米的地方才赫然发现,这竟然是一条巨大的白花蛇!粗度简直赛过了他家里的小水缸,长度么,两头看不见,只露出来这一段怕不会就有二三十米?

朝北目瞪口呆地看着这条巨蛇,巴掌大的鳞片不时地耸动着,在他面前历历在目!他顿时被吓得浑身抽紧,脊梁沟直冒寒气,两条腿这时却又偏偏就像木头桩子一般,毫无知觉。朝北张大了嘴巴,想大声呼救,又怕惊到了巨蛇,只好拼命地喘气!他只觉得头上、背上的冷汗唰唰地流下来。

巨蛇!

定醒了好一阵子,他这才缓过神来,拼命地压住自己的心跳,慢慢地趴下身子,也不管地上是荆棘还是刺秧子,缓缓地往后倒退——此时,他唯恐弄出声响惊动了面前的巨怪,那样的话,他这个干巴老头子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远处的老弟朝西背着满满一筐羊荚子藤赶过来。他正纳闷今天老哥怎么手脚这么慢?半天连个动静也没有。莫非又耍滑偷奸歇息去了?

一直走到朝北的筐子旁边,他这才停下来,发现事情有点不大对劲。朝西赶忙放下筐子四处打量,他脑子里迅速地闪现出平常听说的那些狐狼野兽的传闻。

野狼!

再往后,一声震动山林的惊叫之后,朝北被吓得屁滚尿流,爬起来就往回拼命地跑。就在朝西惊恐地注视之下,一个胶轮车大的独角蛇头轰然扬起,对着连滚带爬的老哥张开了血盆大口,呼啸一声就咬住了朝北,就像是衔住了一只小老鼠!

眼见得老哥性命不保,朝西发了疯,他拼命大叫着扑了上去,试图夺下蛇口中的老哥……

巨蛇吞噬!

故事没有了结局,老爸最后只是幽幽地反问了一句,“你没见到你朝北、朝西大爷现在的样子么?”

我当然记得!

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谁也不会忘记那对奇异的老光棍兄弟——一个脸上的五官就像是融化了一般,眼皮、嘴唇都几乎没有了;整个鼻子也都不见了,只留下一点点鼻梁根,还有两个黑漆漆的孔洞——那副样子简直就是我们这辈小孩子心目中的噩梦啊!

另一个呢,相比之下就算是正常得很:整条右胳膊都不见了,平常只看到一条空荡荡的袖管;夏天,偶尔还能看到他右胳膊根部长出来的一小截肉卷卷,就像是……想不出词来形容,只觉得很瘆人!

独臂老汉!

孩子们对这个传闻深信不疑,并不只是因为这两个外貌惊人的老大爷。最主要的是,大人们提起裂劈山也常常是闪烁其词,敬畏有加!

尽管我小时候一直想找个机会问问两个大爷,想听他们亲自讲一讲当年的经历,可总是没有那个胆量。每回一见到两个人的样子,我就吓得立马落荒而逃!

夜半呜咽,冤魂还是英灵?

大家对那里讳莫如深,村里的大人们也轻易不敢深入到裂劈山的深林中去。我们都见识过那一带的深林、悬崖,即便是在大天白日之下都冒着一股邪气,冷森森的,让人轻易不敢靠近,更不敢停留!

另一个传闻更邪性!

深沟!

还记得小时候,为了寻求刺激(或者是为了打赌),我们常聚集起一大伙人,背着家长,去裂劈山探险。每次总会经过山脚下的一条深沟,这条沟就是让周围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闻名丧胆的白夜沟,又名地狱沟!

这条沟从来都是跟裂劈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要上裂劈山,必须先经过白夜沟,因为裂劈山顶四周悬崖高耸(山东沂蒙山区的独特地貌——崮),只有通过这条一直扯到山顶的沟才能勉强攀登上去。

白夜沟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延伸到山脚下很远的地方,从远处看,根本就看不到它!

就是那样在平地里突然陷下去的一道深沟,又深又窄,即使在大白天,幽深的沟底也难得见到太阳光。一年四季沟里都黑黝黝的,人如果到了沟边,探头往下一看,就像站在井边往井里看一样瘆人,似乎沟底也有什么东西在黑暗中凝视着你一样——大白天沟底就像黑夜一样暗,所以叫做白夜沟!

幽暗狭窄的山沟!

后来又取名地狱沟,大概是沟底让人恐惧,就像是地狱一样幽深的缘故吧!

这里之所以让人闻风丧胆,可绝不仅仅是因为幽深险峻的关系,那是因为一个恐怖的传说!

相传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一个团,整个后勤机关的人员,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由于汉奸出卖,被埋伏好的日本军队打了伏击——整整200来名战士,包括妇女儿童,都被残忍地杀害了!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幸存的几名女战士,在战友们拼死掩护之下,抱着几个小孩子逃了出来,自此不知去向……

真实的八路军战士!

反正自从那一场血腥的战斗之后,四里八乡的老百姓,经常传说黑夜里曾听到这条沟里传出来枪炮声和妇女儿童的哀嚎声!

据说,每当半夜的时间,尤其是电闪雷鸣的夜晚,那种哀嚎声越发清晰!

我记得身边有好多亲戚大人曾经拍着胸脯说自己曾经听到过那些冤魂的哭叫声——尽管我自己是不信,可我也绝不敢一个人在天黑后独自从那里走过!

仿佛记得,小时候还曾经在白夜沟边发现过一块残破的石碑,上面写着“八路军烈士永垂不朽!”长大以后,又曾经去寻找过,可再也没有见到过那块石碑。

年底聚会,真相大白!

脑子里闪过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再结合那篇语焉模糊的网络讯息,我不禁浮想联翩,莫非……?

回老家过年!

可是,接下来的三五天时间里,那则讯息竟然没有了下文,真是让人郁闷!

好不容易等到放假,归心似箭的我,挤上了北归的动车。回到家里,来不及寒暄,第一句话就问起了关于那则讯息的下文,只可惜老爸老妈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一直到了春节前一天,返家的同学、发小们人齐了,举行年度聚会的时候,事情总算是有了进展。

一个在县里警察局上班的老同学,在大家的连番逼问之下,这才期期艾艾地讲了起来,期间还不忘重复了好多遍,“这件事还没有最后定性,须得各部门年后一起出了调查报告才算是结案!”

警察同学的讲述!

饶是如此,他讲出来的内容早就让大家目瞪口呆,甚至眼眶都湿润了!

原来,事情最早是一伙早早放假回家的大学生发现的。这伙年轻人在家闲得难受,就组织了一个七八个人的驴友团,去攀登裂劈山探险。到达山顶之后,他们意犹未尽,仗着专业的设备干脆就往大裂缝的深处继续探险……

经历了十几个密道似的叉洞口之后,大伙最后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两个较大的洞口上——一个是直直下去的井洞,另一个是斜着往下的大洞。

探险队伍!

当这伙孩子探查到斜洞尽头的时候,里面的情形把他们吓坏了:到处都是森森白骨,经过岁月的消磨,白骨身上的衣物早已褪掉了颜色,化成了碎片;甚至有几个学生还发现了一些锈迹斑斑的枪支!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一伙人吓得掉头就跑,出来后赶紧报了警。

后来,警方介入,经过大量的调查,又请了多个技术部门协助,这才初步探明了案件的大概情况:洞底目前为止,一共发现了骸骨58具,经检验,其中41人是妇女、儿童;另外结合衣物、枪支,辨识出有九具骸骨属于侵华日军。

恐怖的累累白骨!

“剩余的八具骸骨……状况太惨烈了……”老同学讲到这里停顿了一会,哑着嗓子像是喃喃自语,”那些应该都是八路军战士吧……他们大都没有了武器,至死都和敌人缠抱在一起……有几个人身体里还被插进了刺刀……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把敌人杀死的……”

结局:中华儿女不该遗忘的血债!

他的讲述干巴巴的,但所有聆听的人面前都迅速地幻化出了一幕幕人间惨剧:赤手空拳的年轻战士们,环成半圆,用血肉之躯阻挡在日军面前,他们退无可退,因为身后就是妇女儿童,就是自己的亲人!

尽管没有武器,但是,他们丝毫也没有畏惧!可以想象得出那一幕幕壮烈的情景,血腥的汉子们用手卡住敌人的脖子,用牙齿咬住敌人的耳朵,用脑袋去撞……任凭日军的子弹穿透了胸膛,刺刀刺进了心脏,他们也没有后退一步……

英烈杀敌!

就在八路军战士们身后不远处,41名妇女儿童,骸骨里,旁边散落着很多弹头——残忍的日军不留一个活口,把这些弱者统统地杀害了——甚至连婴儿都没有放过!

省里来的专业队伍还在加班加点地探索另一条井洞尽头的情况——听说,那条秘洞很深,似乎一直延伸到白夜沟内,里面积存了很深的地下水。具初步探查,水底的骨骸似乎更多……

老同学讲到最后,屋子里一片寂静,他深深地抽了一口烟,许久才慢慢地吐了出来,“据说,上面有意向在这附近建一座抗日英雄纪念馆!”大家继续沉默着,脑海里还在浮现着那些惨烈的画面。

再借一幅图给大家看看日寇的大屠杀!

“建纪念馆要不要捐款?”也不知道是谁嘶哑着嗓子问道。“算我一个,还有我,我……”

就这样,整个春节前后,大家脸上都没有过笑容,这个春节竟然是我过得最沉重的一个节日。

流浪汉讲故事有话说:

中华英烈!

也不知道中华大地的土壤中还埋藏着多少无名的抗日英雄!就在这些英雄鲜血染就的土地上,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人恬不知耻地宣称要放下仇恨?他们有什么资格原谅?!万能的网友们,你们怎么看?是不是赞同那些人放下仇恨的建议?大家说说,那些公知们有没有资格替先烈们原谅日本人?对那些城市里的日本风情街,大家怎么看?

大山里的巷子有故事3

1.迁移历史

崔家梁位于宁强县东南部,隶属禅家岩镇谢家院村(原韩家河村),距离镇街大约4公里左右。该地山高谷深,雄峰回岩,植被葱郁,雨水丰富,海拔在1900米左右,属于高寒峡谷地带。

(崔家梁大苍山)

崔姓在崔家梁生活距今有180年左右。笔者的天祖父崔义发——原宁强县大竹坝乡(现毛坝河镇)崔家沟人,是入陕开篇第一始祖崔进黉第六代(晜)世孙。

大约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年——1874年),天祖父娶禅家岩韩家河油坊里陈氏为妻,后定居于原韩家河村(现谢家院村)崔家梁。其后人在此生活至今,六代有余。

(湖广填四川图)

据《清朝光绪十年老谱家书》(即1885年10月版)记载:本家崔氏先祖源自“湖北汉阳孝感县”,明朝时从“孝感县”(今湖北省孝感市)迁至四川省川北龙安生活多年(今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境内),后又过陕西省宁强县毛坝河镇崔家沟占种置业。

其字辈为(原谱写法):“如发安邦,可毓文字,彦朝廷”。

据有关地方史志及史料记载“湖广填四川”在中国出现过两次大迁移: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另一次是清朝前中期,其清政府“国家迁移行为”长达百余年。

(湖广填四川迁移场景图)

就《清朝光绪十年老谱家书》中记载的“湖北汉阳孝感县”、“明时过川”等历史时间信息,与《汉阳府志》记载的“孝感县”所属时代、“龙安府”明清两朝成立的时间对照,以及从1885年之前先祖们在宁强本地生活七代人的时间——综合看——“明时过川”略显瑕疵。

因为据《汉阳府志》、《孝感历史沿革》记载,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后,原“孝感县”才正式划归汉阳府管辖。

但从本崔氏先祖们记家谱的优良传统角度分析,之所以记载为“明时过川”,大概是因为在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后,先祖们在四川生活期间记录家谱时,按照同时期的“龙安府”实时管辖区域为准而记载。

明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是:在元末明初,发生过移民活动——湖广填四川。据社会史学研究主要分三种情况:

一是躲避战乱。元朝末年,中国爆发了反元的红巾军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为镇压起义,居于湖北随州、孝感、黄冈一带的百姓相继逃入四川,这就是元末有名的——“避地入蜀”、“避乱入蜀”、“避兵入蜀”。

(古代战争图)

二是随明朝部队入川的湖广人。在元末明初时,大量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据考证当时大多数是湖北随州、麻城、孝感一带人。

三是明初入川“实蜀” 的湖广人。明朝军队攻占四川后,为了补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复战后生产,曾下令迁移一部分“湖广人”到四川开垦。

(古代军队攻占城池图)

为此先祖记载“明时过川”符合当时客观的历史背景,同时根据“明时过川”这一信息,我们也可以初步推断先祖入川的两种可能性:

一是随明朝部队入川,以攻占四川的军队及人员为主。

二是明时前中期入川,以补充四川人口,受明朝政府号召而过川的这部分人群。

(湖广填四川迁移路线图)

“湖广填四川”的路线图——根据湖北与四川的地形地貌、水路看,古代从湖北进入今重庆市的云阳、巫山入川是学界比较公认或符合客观的迁移路线。

但当初,盖考先祖们又为何从川南——穿过成都大平原——来到川北“龙安”生活呢?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是有证可循的。

元末,湖北随州人明玉珍败于陈友亮后,挥师西进,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定都重庆。当时四川有“元朝——大夏——明朝”三个政权更替,战火连天,杀戮无常,战争导致人口骤减。

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攻蜀,夏兵不敌,投降于明朝,夏亡,四川归明朝所统治。据《大明一统志》记载,明朝初年,人口分布主要以重庆、叙州、成都、顺庆、泸州等五地为主,川北一带人口相对稀少。

(原四川龙安府)

明朝政府为促成四川地区人口均衡发展,不免也会鼓励入川群众迁移川北——即“龙安府”一带生活。为此,大概也是盖考先祖们入蜀北移的原因之一。

当然从“龙安”、“方家堰”、“崔家沟”、“崔家梁”几地的综合地形看,除了大山区之外,先祖们喜欢后靠大山而居,距离当地的小镇、小城较远,也有躲避战乱、无问东西,只求自我生存发展等原因。

另据《龙安府志》记载,龙安府治地位于今平武县龙安镇,原辖平武、江油、石泉、彰明等4县。该地乃川北比较贫穷,历来僻处边陲,介在羌氏,柳笛凄凉,三春迟暮,直到归清朝统治以后,该区仍处于刀耕火种、原始落后、民不聊生的状况。

这种客观的生产、生活条件大概也是导致先祖们离川入陕的原因之一。

(崔家沟全貌图)

为此,大约在清朝康熙、雍正时代,从四川“龙安”入陕开篇第一始祖崔进黉,兄弟一行四人到“宁羌(强)南路崔家沟占种为业”——有关“宁羌(强)南路”在本文第二部分《故事摘要》里面进行阐述和分析,将论证它的真实性与逻辑性。

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部,南与四川省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接壤。从宁强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先祖们有可能是为了生计或逃荒、躲避战乱等原因,从四川龙安经广元青川一带进入陕南,后定居于宁强而谋生。该路线也是今天川陕交通要道路线。

(四川龙安——广元或青川——宁强崔家沟路线图)

在此期间,兄弟四人(进举、进明、进回、进黌)以运输粮差为业,但后来其他三兄弟因长期运输粮差事务倍感繁琐,从而放弃各自所占土地田产与差运职业,又另迁至四川“巴州城乡下杨家坝和水头垭”(原谱写法)——其三兄弟入“巴州”的后代字辈是:“廣(广)大仕泽,蒼(苍)仁如怀,儒(仈)腴高崗(岗)。

据四川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清朝四川巴州区——即今巴中市巴州区,原管辖一区两县——“附郭区、今南江县和通江县”。

从今天的3D地图可以看出,崔家沟——毛坝河一条大峡谷南延至四川旺苍县境内的盐河、国华、高阳等镇。旺苍县东或东南又一峡谷直达四川巴中市、南江县、通江县境内。从辗转路线看,符合清朝时期巴蜀大山区的通行路线。

(崔家沟——旺苍县——南江——巴中——通江路线)

所以可以大致推断:

一是这三弟兄去南江县、巴州区、通江县的“杨家坝、水头垭”可能性比较大,但其后人也有可能又迁至其他地方生活。经查,巴中市有多个“杨家坝”——此地名是真实存在的,且分布于巴中市区北部居多。

二是家谱上记有三兄弟入川后的字辈以及具体的乐业地点,那就说明:进举、进明、进回三兄弟入“巴州”后,其三兄又返回过宁强县崔家沟并告知其四弟,他们具体的生活地点以及当下的生活状态。否则,宁强县崔家沟的人是不会知道该信息的。

三是就有关另迁四川“巴州”三兄弟的信息,在清朝1816年之前的家谱中有可能有记载,可这之前的家书被土匪毁于一旦,一切信息化为乌有。

所以在1885年笔者的高祖父——崔以安在整理家书时,里面只记录了大概的小地名、字数甚少——说明该信息是家书无辜被毁后,上几代人口口相传,只记得一些大概、粗略信息。

就其三兄弟的去向问题,他也在家书中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即让后代知道此事即可——因为清朝时期的大山区自然环境以及通行条件寻找难度较大。

(崔家沟对面——通往四川旺苍县的峡谷——毛坝河峡谷)

自从三位长兄另迁四川“巴州”后,宁强本土只留其四弟——始祖王君崔进黉一人在宁强本地坚守家业,安身立命,繁衍生息,苦守今辖毛坝河镇的原崔家沟、大竹坝、孙家坡、麦子坪等四处祖地。

始祖王君崔进黉育三子——长子:无记载。次子:崔亮;三子:崔福。截止目前,该兄弟二人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宁强县的毛坝河镇崔家沟、孙家坡、麦子坪、张家嘴、岳家坡,文家坪、以及禅家岩镇冷水沟、岩方坝、崔家梁以及宁强县城等多地。

目前,据初步估计,其后裔数达千人之多。

2.故事摘要

相传,入陕开篇的先祖们最初在今宁强高寨子方家堰堂生活置业期间(方家堰堂位于今筒车河村附近,宁强高铁南站后山窝),原本今崔家沟住着方氏人家,因先祖们无法忍受今方家堰堂的蛤蟆日夜“呱呱”叫声,后翻过今方家堰堂后山鹰咀岩南下今崔家沟,与方氏人家协商置换彼此居住地的事宜,后经双方协商最终达成了一致置换意见。

(宁强南站、方家堰后山窝)

据说,在崔方二氏两家交换契约中还约定:置换之后,彼此到对方的田产基业生活,彼此双方要相互看管和孝道对方的祖坟。

从该内容大概可判断:今天的方家堰堂可能原名叫崔家堰堂;今天的崔家沟可能原名叫方家沟。另外,两地可能至今还保留着崔方二家彼此的先祖墓冢。

宁强县城图

以上这个故事的存在是具有真实性的,原因是:原谱写法“陕南宁羌南路占种置业”。老谱所称“宁羌南路”,那就是说“南路”——这条路在城区或城区城乡结合部。从今天的“崔家沟”地理位置看,“崔家沟”并不在宁强城区内。

另外,从宁强县城区现有的道路来看,城区有一条路叫“南街”。该道路从宁强城区直通今天的筒车河村、方家堰附近。所以,老谱称“宁羌南路崔家沟”,有可能就是今天方家堰塘的位置。

大约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年——1874年),在崔家沟生活的笔者天祖父——崔义发娶禅家岩韩家河油坊里陈氏为妻,后定于崔家梁上。

其夫妇二人共育四子,分别是:银安、月安、成安、以安。其中月安返回崔家沟祖地生活,银安、成安、以安留崔家梁本土生活。

截止目前,几兄弟的后裔人口数约253人,主要分布在禅家岩镇崔家梁、甘树坪、三叉垭等;二郎坝镇吞口坝;铁锁关镇;毛坝河镇崔家沟祖地等。

(崔家梁院子)

油坊里,今韩家河陈思财家老屋基,该地位于韩家河谷坝中部,坐西北向东南一天生岩洞。因陈氏家族祖辈掌握了原油籽的晾晒、清蒸、碾压、榨油的全套技术,于是在自家开了一间古法榨油坊,为当地方圆数里之内外的百姓提供榨油、售油等服务,他们常以当地火麻籽等原料榨油,故当地百姓称之为油坊里。可见在清朝时期该陈氏家族也是一大户人家。

(清朝时期陈氏古法榨油遗迹——岩洞——油坊里)

韩家河虽地处秦巴偏远深山老林之处,古代信息闭塞,交通不畅,但封建王朝社会对女性“缠裹脚”的旧习并未因此而阻挡,当时依然流传到偏僻的韩家河本地。所以,笔者的天祖母——陈氏也未逃脱封建社会“缠裹脚”——这一特殊时代社会旧习对她的影响。

崔家梁距崔家沟大约20公里(40里路),相对古代该路途本就遥远,加之当时清政王朝治国不善,经济落后,未建公路。山间以小径土路为主,一路荆棘丛林,山高水深,崇山回岩,峰峦叠嶂,沟壑重重,导致天祖母回娘家探亲访友诸多不便。为此,其夫妇二人决定在崔家梁购买田产土地数十余亩,欲在此置办家事,安身立业,繁衍生息。

于是天祖母的娘家人为协助其夫妇二人更好地在崔家梁安心谋业,放心发展,让其居有所住,心有所依,情有所寄,把他乡当故土。天祖母娘家人帮助其夫妇二人在崔家梁上劈山筑路、破土开荒、大兴土木,修建房屋数十余间。

(崔家梁院子老屋基夯土石坎地基)

从今天崔家梁院子老屋基的夯土地基层可以看出,该夯土地基用石板铺面,石墩筑砍,高低两层,依山而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中规中矩,与中国古代江南北方一带的中式四合院模式结构相似。

(韩家河谷坝)

韩家河大坝也属于峡谷地带,谷坝最宽处约1公里不到,长约数公里,一条干石河古道穿谷坝而过。坝两侧山峰对峙,雄岩翘首,悬崖峭壁,唯有一小径可从韩家河谷坝通往岩壁之上的崔家梁。

(韩家河谷坝——岩坎上面是崔家梁)

笔者的天祖母陈氏娘家人见此道路险阻无比、陡峭如壁,行走不便,又邀石匠数人将其小径一处约5米高的岩壁石坎,开凿成人工石梯台阶,该石阶一直沿用至今。百年虽已过去,但石阶至今步步方正、清晰可见。

(韩家河谷坝通往崔家梁的石梯古道——是原清朝时期韩家河油坊里笔者天祖母陈氏娘家人所开凿)

时光荏苒,百年逝,石梯古道悠悠在。

白驹过隙,故人去,恩情往事代代传。

................

关于笔者天祖母陈氏娘家人的善良友好、宽厚仁慈的故事是笔者从小听其爷爷奶奶,叔父姑姑们时常所讲。所以一直耳濡目染、铭记于心。

总之,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先祖们的迁移路线是:由原湖北孝感县(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四川省“龙安”(今天的绵阳市平武县)——宁强县毛坝河镇崔家沟——宁强县禅家岩镇崔家梁。

整个迁移过程,与中国历届王朝政府的原社会历史背景一脉相承。他们的迁移足迹是中国历史缩影的产物,也是同时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最好的印证,先祖的基因就是我们今天的体现。

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社会动荡、饥饿长存的年代,先祖们为了更好地活着,面对复杂的封建社会制度,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他们并没有丧失斗志,失去理想,而是不屈不挠的生存着。

今天,当我们再次理清先祖们充满曲折而又耐人寻味的迁移故事时,不由地赞叹、感恩、敬佩。只有他们曾经坚强地坚持、力所能及地过好每一个人生阶段,才有今天后世子孙的传承。在此,向伟大的先祖致敬,为伟大的明天加油!

备注:本文主要参考了《汉阳府志》、《孝感历史沿革》,《龙安府志》、《平武县历史沿革》、《四川通史》、《大明一统志》、《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等史料书籍及文献以及《清朝光绪十年老谱崔氏家书》(即1885年10月版)。

【本文标题和链接】大山里的巷子有故事吗(大山里的巷子有故事) http://www.hzhe123.cn//n/74899.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