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巷子里面的故事(巷子里的故事全集)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2-16 18:33: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巷子里面的故事(巷子里的故事全集),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203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永登老县城九街十八巷的系列故事——草场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文化童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巷子里的故事哪里有1

永登老县城九街十八巷的系列故事——草场街

永登县旧城城区示意图

草场街的庄浪茶马厅与岔口驿的走马

童僖

历史上,永登曾经设立过河西走廊专门管理茶马交易和民族事务的“庄浪茶马厅”(今民乐街中段、县政府后街就是庄浪茶马厅所在地)。

自明朝开始,设茶政之役,正式管理以茶易马的互市活动,这种机构被称为茶马司。明初于洮(治今甘肃临潭)、秦(治今甘肃天水)、河(治今甘肃临夏)、雅(四川雅安)等州,皆置茶马司。甘州茶马司,治所在今甘肃张掖。永乐十一年(1413)置。设大使、副使各一人,隶陕西布政使司管辖。其交易对象主要是凉州、永昌、山丹诸地的回族、蒙古族、藏族各少数民族。正统八年(1443)裁。嘉靖四十二年(1563)复置,治所移至庄浪卫(今甘肃水登)俗称“茶院”。为查禁私茶,还从都察院监察御史中派遣人员代表朝廷巡视茶法马政等事务。监察御史奉命巡视茶法马政时,一般称巡茶御史,又称按院。明朝在陕西设有巡茶御史。

在此之前,明代在庄浪卫(今永登县)曾经设立过陕西行都司,陕西⾏都司于洪武七年(1374)设于河州(今⽢肃省临夏市),原名西安⾏都卫,翌年改为陕西⾏都司(全名为“陕西⾏都指挥使司”)。洪武九年(1376)罢撤。洪武⼗⼆年(1379)在庄浪卫(今⽢肃省永登县)恢复其建制。洪武⼆⼗六年(1393)从庄浪卫移治⽢州(今⽢肃省张掖市⽢州区),先后辖⽢州左、右、中、前、后五卫及肃州卫、⼭丹卫、永昌卫、镇番卫、庄浪卫、西宁卫、凉州卫共⼗⼆卫,并直辖镇夷、⾼台、古浪三个守御千户所。

明朝时期的庄浪卫城,除设置庄浪道兵备一员,参将一员,庄浪监收巩昌府同知一员、大松山监屯巩昌府同知一员,庄浪卫经历司经历一员、知事一员等诸多官吏外,还专门设有“庄浪草场大使一员(兼管茶马司)”,“庄浪厅典吏二名,茶马司吏一名。”(据《庄浪汇纪》记载。)

庄浪卫知事是七品官,可庄浪卫的兵备道是四品,参将是正三品,根据《庄浪汇纪》记载,庄浪卫境内有汉官指挥使(正三品)四员,土官指挥使二员,汉官指挥同知(正五品)五名,土官指挥同知二员,苦水堡都司(从三品)一员,阿坝营游击(从三品)一员,坪城堡守备(正四品)一员,裴家营堡守备(正四品)一员,镇羌堡守备(正四品)一员,红城子堡操守(从四品)一员,庄浪厅茶马同知(正五品),茶马厅办公的地方叫“茶院”,在茶院的旁边还有“按院”,是监察御史派驻庄浪卫专门督察茶马事宜的组织机构。

金人望,清词人。字留村,又字道洲,一作遒驺,江苏淮阴安东(今涟水)人。约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康熙十一年(1672)副贡,考授镶蓝旗教习,历任广西马平知县、陕西关中长武知县、山西平山知县,康熙三十八年,充陕西乡试同考官,晋陕西同州知州,康熙四十二年任甘肃庄浪(今永登县)监屯厅,监屯厅裁撤后改任理番茶马同知。

金人望自康熙四十二年任甘肃庄浪(今永登县)监屯厅,后改任理番茶马同知前后十九年在永登为官期间,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尤其重视推崇当地的文人雅士。锐意改革,破除番族茶马厅的一些陈规陋习。

庄浪上下亲切的称呼他为“庄浪司马”,意为管茶马政务(茶马互市)的好官。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改凉州卫为武威县,改永昌卫为永昌县,改庄浪卫为平番县(今永登县),改镇番卫为镇番县,改古浪守御千户所为古浪县。置凉州府,治所武威县,隶属凉庄道。领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5县及庄浪茶马厅。

乾隆十八年(1753)设庄浪茶马理番同知。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凉庄道为甘凉道,治所武威县。凉州府隶属甘凉道,领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5县及庄浪茶马厅。

清朝时期,庄浪茶马厅负责凉州的茶马互市,营收多用于凉州将军府。凉州将军官秩为正一品,位高权重,高于地方的从一品陕甘总督、甘肃巡抚和甘肃提督。(“凉州满城”实际上就算“凉州将军府”,永登满城实际上也是庄浪卫、平番县的将军府。)

当时,凉州府还设有“熬茶使”。

民国三年(1914)裁庄浪茶马同知,设庄浪茶马厅理番委员,由平番县长兼任。

永登县城的草场街(今民乐街中段、县政府后街)就是庄浪茶马厅所在地,后来改为理番委员,是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和茶马交易的机构。

从明朝到清朝都在永登设有庄浪茶马厅、茶马司,这与永登的地理位置险要、岔口驿马繁殖训育量大面广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夫甘肃者,全陕之屏蔽。而庄浪,则甘肃之咽喉也。庄浪受病则全镇(全省)坐困矣!……查得甘肃行太仆寺,有寺丞一员,自三十二年驻凉州,专管庄浪、凉州等处马政,事务颇简。”(《庄浪汇纪》卷一)。

自西汉元狩二年建立令居塞开始,令居(永登)古城除军事要塞之外也是训练骑兵、养育繁殖战马、甚至宝血马,以及岔口驿走马之地。

《后汉书·西羌传》云: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率兵出陇西“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 霍去病“北却匈奴,西逐诸羌,”都以战马骑兵为主要力量。

《资治通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匈河将军赵破奴出征匈奴: “匈河将军赵破奴将万余骑出令居数千里,至匈河水而还;以斥逐匈奴,不使遮汉使,皆不见匈奴一人”。

《汉书》卷6《武帝纪》记:元鼎六年“又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匈河将军赵破奴出令居,皆二千余里,不见虏而还。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

赵破奴统领万余骑兵从令居出发,长途奔袭,“以斥逐匈奴。”仍以战马为主。

《汉书·赵充国传》护羌校尉、后将军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今甘肃清水县)人,后来迁徙到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西)。为人沉着勇敢,熟悉兵法,精通少数民族事务,有将帅宏略,他在对匈奴,羌,氐的战争中,审时度势,每战必胜,威名远扬,被册封为后将军。于是汉朝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前去,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为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调兵镇压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到浩亹(wei)(今永登西部地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安国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时为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天。(“安国以骑都尉将骑三千屯备羌,至浩亹,为虏所击,失亡车重兵器甚众。安国引还,至令居,以闻。是岁,神爵元年春也。”)

赵充国的儿子是右宫中郎将赵昂,率领期门、次飞、羽林孤儿、胡越骑兵组成一支军队,到达令居城。敌军也同时出击断绝汉军粮道,赵昂把情况上报。皇帝下诏令他率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合力搜捕山间敌人,打通粮道渡津。(“充国子右曹中郎将昂,将期门佽飞、羽林孤儿、胡越骑为支兵,至令居,虏并出绝转道,昂以闻。有诏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合疏捕山间虏,通转道津渡。”)

从上述霍去病筑令居塞“北却匈奴,西逐诸羌。”、匈河将军赵破奴“将万余骑出令居数千里,至匈河水而还,以斥逐匈奴”,无论护羌校尉、后将军赵充国“每战必胜”、“迁徙到金城令居”、安国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还是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昂率领军队,到达令居城,这些都说明西汉朝廷派军队占据了湟水流域通向河西走廊的要冲令居,在此处筑塞、通渠,置田官吏卒于此。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诸西羌部落解仇结盟,合兵10余万,进攻令居、安故,进退皆以令居为根据地,“万余骑出令居,”“合兵10万进攻令居。”亦说明战场气势恢宏,战争场面庞大,战车、战马、兵将数量之多。由此也说明令居塞,是河西走廊当时的政治、经济的重心,也是河西走廊的门户要冲和兵家必争军事要地,更是战马繁育养殖基地。

令居古城地处农牧分界处,是古代农牧产品的交换地,令居古城附近是当时驻军练兵的营地,今中堡镇马场沟是当时养殖、繁育、放牧战马的良好牧场,又是历代茶马互市的所在地。

据传中堡镇塘土湾村的自然村马场沟自古以来就是官家驯养战马的地方,汉武帝当年喜爱宝血马,汉使在马场沟培育驯养宝血马进贡朝廷。宋、明两代行茶马制度,每年由马场沟向内地输入马匹数以百千计。明代屯垦繁殖军马,扩建养马场,茶马互市更使中堡马场沟兴盛发达。

由此也可以断定永登岔口驿、坪城三岔上、下马场、中堡马场沟承受过无数次烽火狼烟、金戈铁马的战争考验,接待过纵横驰骋南征北战的将帅和军队以及大批内迁定居的北方游牧人群和走口外远出谋生的内地百姓。

也可以想象这里曾经是王朝的兴衰与更迭的见证地。

在永登县的历史中,岔口驿的走马名扬天下。

岔口驿,解放前属永登县镇武区(今坪城乡)管辖,今属天祝县。

岔口驿走马隶属蒙古马系统,个体清秀,体质结实,体型多呈正方形,头形正直,中等大,眼大眸明,耳小尖立,鼻孔大,颜面干燥。颈长中等,大多呈30°倾斜。体高135——160厘米。近年引入纯血公马,阿拉伯马。所以速度有更上一层楼,并多次在民族运动会上获奖。

岔口驿走马以善走对侧快步而闻名,骑乘时步伐快速平稳,无颠簸之感。

因为我的祖母娘家是岔口驿街上的铁氏,祖父在岔口驿教学,骑一匹“走手”非常好的大青马来往于中堡、岔口驿之间。父亲经常骑的一匹枣遛骏马,他在岔口驿乡当乡长期间,骑的走马挎的盒子枪,威风凛凛,曾经红极一时。

岔口驿的“跑马会”每年都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时节举行。

父亲的枣遛骏马在解放前两次参加了跑马会大赛,虽然速度方面没有夺魁,但因为在“走马“比赛中的“走手”好,获得好评,曾经有青海回族人出价五百块大洋想买,父亲舍不得而未成就此买卖,青海人多次来我家加价讨要未果遗憾离去。

解放后,我祖父和父亲的大青马和枣遛马都入社后成了生产队的役畜。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岔口驿跑马会,以跑马和走马两种形式比赛,跑马以速度快为特点,主要以驯养驿站传递邮件通讯和战将骑兵战马为主,跑马可以“双趏(读GUa)啦” 跑,以速度为主要考核指标。走马以跑步不颠,步伐快速平稳,无颠簸之感,平稳前行,主要解决地方官员、乡绅老爷坐骑为主,走马比赛好似现在的体育比赛中的竞走比赛,走马比赛中裁判员如果宣布类似“三号“窊(读Wa)了!”就会取消比赛资格,相当于现代体育竞赛竞走比赛中“跑了”被取消比赛资格一个样。

岔口驿马是岔口驿、武胜驿驰名的资源之一。

岔口驿马源于山丹军马场的马匹改良。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汉阳(大马营)大草滩,直达祁连山西端。击败盘踞在焉支山、大马营草原的匈奴各部,败退的匈奴族凄然回首,发出千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霍去病遂后创建了山丹军马场,山丹马场也是当前历史最悠久的马场。自公元前121年始创,距今已有2140多年历史。

清朝中期,山丹军马场看中了坪城大草原,遂建山丹军马场坪城分场,民国时期山丹军马场由青海马步芳、马步青占有后成了军用马场,坪城军牧场规模增大。

坪城草原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养马。自西汉以来,这里以当地马种为基础,又引进了各种西域良马,杂交培育出的岔口驿马驰名天下,这里遂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经久不衰。岔口驿马体形匀称,粗壮结实,雄健膘悍,耐粗饲,适应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优,是驮、乘用的良骥。

好友永登县红色纪念馆祁重泰馆长曾经撰文说: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永登有民谚云:“镇武三岔的走马胎里带。”这是说镇羌驿(现名金强驿,今属天祝县)、武胜驿、岔口驿(今属天祝县)、坪城乡的三岔、马场,这一带产的走马,一成年就能快步疾行。据《汉书》记载,在汉朝这一带就以“畜为天下饶”著称。

岔口驿走马的繁育发展,与山丹军马场、坪城牧场、松山分场、岔口驿牧场、三叉上马场、下马场、中堡大马场沟、小马场沟以及诸多马场高山草原上水草肥美,牧养条件优越分不开。

岔口驿马是选择永登当地马和青海马杂交育成。它头型直正,额宽眸明,耳尖而立,鼻孔大,胸廓宽深,背长腰短而有力,蹄趾坚硬,吃苦耐劳,适应性强,以侧步快如飞,乘骑平稳舒适而出名。这种马的繁育还与乌鞘岭南北这段山路上,古时驿站之间飞骑快报,人们从中不断筛选善走的良马,有着重要关系。

永登一带“产马多而训良”,其最优秀者为走马,产于岔口驿、武胜驿,以走对侧步快如飞,乘骑平稳舒适闻名全国。故清王朝在永登易马颇多,据有关历史档案记载:清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庄浪司易马546 匹,约占五个茶马司总易马数的46%;顺治九年(公元1652 年)十月至次年六月,庄浪司易马300匹,约占五个茶马司总易马数前10%,以后越来越少,甚至“无马可中”,在这里的以马易茶不得不停止。

关于茶马交换的比例,明朝万历年间,庄浪每年额中茶马四百匹,上马用黑茶不得过八九蓖,黄茶不过十蓖;中下马用黑茶不得过七八蓖,黄茶不得过八九蓖。(间有数目不齐)茶马司每年茶院派发中马茶蓖。(无定数)茶马司吏一名月粮三斗。(《庄浪汇纪》)

清初规定,每茶一篦重10厅“上马给茶篦十二,中马给九,下马给七”(《清朝文献通考》),即按照上、中、下马每匹分别换茶120、90、70斤。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永登坪城建有永登军牧场。

1934年,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马政司军牧科长余玉琼根据部长何应钦的指示,到甘肃视察,在永登县松山一带发现这里自古就是牧马区,官荒甚从,且距兰州较近,就提出在松山设军马场。同年,马政司派宋涛、何明德率部队来松山筹办。1935年,正式建立起永登军马场,场长宋涛。马场与当地藏民订立了农牧合作条约。1936年,军马场强占了坪城堡马号和满洲营的民田。1938年又占据了坪城东滩、塌敦子等大量家庄和农田。1941年军马场改为山丹军马场下辖的独立场之一。1944年又大规模修建。1946年,永登军马场改名为永登军牧场,属西北马政局驻兰办事处辖,总场设松山,下设总务、调教、家事、牧务4个课和5个分场,地点分别在坪城马号、二道墩、上满洲营、襄索寺和上木井子,并引进阿拉伯种马,对土种马进行改良。当时该场有官员55人,士兵356人。马匹定额为母马2000匹,公种马100匹,差役马骡214匹,实际上只有各种马五群,1000多匹,据说该场“历年成绩居西北牧场之冠”。

1949年8月,驻坪城的国民党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西北马政局永登军牧场场长常承楷西逃,1949年8月24日,所管马群被国民党周嘉彬部一二0军劫走。场部由牧务科长赵瑄领导,派范士成、穆成章二人为代表到兰州与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后勤部联系投诚。9月1日,第一野战军后勤部队派李贵初前来接管,任命赵瑄为场长,李贵初为政委,收集了散马,购买了一些羊只,恢复了军牧场。军牧场下设放牧站和农业站,陆续发展有马300多匹,羊5000多只,耕地2700多亩。

据解放前原山丹军马场上尉军衔的科员,后来派驻山丹军马场驻坪城军牧场特派员程鹏(解放后以国民党伪留用人员定居塘土湾村十里店小学当教师,娶妻今天祝县阳山村孙经莲)介绍,岔口驿马比山丹马质量更优,特别是耐力好。

另据在坪城乡工作多年的柳生昆主任(现永登县党史办干部)和家居坪城堡的房力军介绍,坪城乡坪城村的村民房柏林,培育出的走马以“走手”好、速度快、骑乘平稳而销售量和售价高闻名当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训育售出五十多匹好走马,刚开始一般售价六千元,进入九十年代每匹一、二万元,以至后来的五至六万元,最近几年价格猛增,每匹从八、九万元攀升到十一、二万,最高价格的一匹马售价十五万元,少则一年一匹,多则一年三、五匹。房柏林成了永登远近闻名的“压走马”的大行家和以出售走马而走上致富路的能人,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儿子,四十三岁的房力军,自幼传承学会了父亲训育走马的本领和技能,如今子承父业,也成了坪城乡人人皆知的走马专家,一提起坪城房家,无人不晓,就连临夏河州、青海互助、天祝藏族喜爱走马的回族、藏族和蒙古族人都闻名前来提前订购。

永登县城关镇西关的回民马化龙也是“压马”(训育走马的人)的“匠人”,长和天祝藏民打交道,训育出了很多走马。

由于坪城走马属于岔口驿马的范畴,而岔口驿于1956年划归天祝县管辖,因此本文仍然以岔口驿马叙述坪城走马。

岔口驿马名扬天下!

坪城走马走遍天下!

巷子里的故事哪里有2

关于打铁巷的铁匠铺那可是很久远的事啦,也无从查证啦。但此巷估计是有几百年的历史。根据百年前的地图来看,与今天整改变化不大。此巷南北走向,全长约100多米;南出口是五马街,北口紧挨着晏公殿巷,弄堂狭窄,巷内南端水木石公所,宝大商行及居民均位于打铁巷北端。

打铁巷南巷子口

打铁巷口铜像

打铁巷北口宝大商行原址

打铁巷民居

打铁巷北口

上世纪三十年代,温州经济繁荣,商家云集五马街一带,大兴土木,建造对温州当时来说算是高楼的建筑。当地的泥水匠,木匠,石匠师傅们为了承包比较大的工程,从建筑热潮中分一杯羹,就联合起来共同出资,合伙成立水木石公所【即今天的建筑公司】。并以公所名义买下打铁巷住宅改建成公所办公场所。后几年,又为解决员工子女读书问题,公所就创立了“永嘉县私立水木石初级小学”,学校与公所同名,校舍上课场所与公所合用。此学校1953年曾改名打铁巷小学。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铁器的大规模应该说是个里程碑,当年汉帝国就是靠着铁器的优势压倒匈奴人,即靠精良的铁制武器,一个汉兵可以打三到五个匈奴兵。因此凭借铁兵器的优势,将疆土扩大到很大的范围。而温州古时打铁水平没有达到龙泉制作宝剑的l水平,但打制民用铁器还是绰绰有余。

话说旧行当应属三个行业最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温州城的打铁业在清末民初颇为发达。东门外、小南门一带,均有众多的打铁店,店堂内外常常是摆挂着五花八门的铁制样品。东门外打铁铺的以船用为主,有铁锚、斧头、链条;而小南门一带店铺,以农用为主,如犁耙、锄头、镰刀,柴刀之类的。城内以家用为主,属于比较精细的活,如菜刀、门环、火钳,家中常用物件。

据传当年晏公殿巷傍有一条小巷,很早以前,有家名闻浙南的打小铁的作坊,祖传独特工艺,所制刀具锋利而耐用,坊间名气很大,炒菜师傅想要把好刀,都会直接去找他。弄巷也因此得名为“打铁巷”。

温州早年对外主要还是靠水路,木材,山货,土特产外运,还有本地急需的物资进来。瓯江各个码头上曾是一派繁忙景象:竹篙的铁篙头与江底卵石的碰撞声、船主的吼叫声、各式各样的船只进进出出,急流扑岸的“哗哗”声,岸边铁匠铺子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连同各个店铺及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犹如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这说明温州当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手工业制作为主,而打铁这个行业虽然说辛苦,但还是比较吃香的行业,很多人为了学技术,需为店主当学徒免费干活三年。

打铁是高温作业,摆脱不了煤烟炭火的“熏陶”。红炉生火,近火而作,拉风箱,抡铁锤,汗流浃背。当铁件在火炉中变得彤红时,便由火钳快速夹至羊角礅上,紧接着师徒两人几番铁锤上下,一阵子叮当声响,那铁件就渐成模样儿。当铁件一旦成型,未待退红,师傅会将其插入冷水,“哧”的一声,一缕白烟飘起,淬火完成。淬火也是一项关键技术,根据不同材料或不同用途,淬火是放入水中还是油中,淬火时间长短都是很有讲究的。

打铺里师傅是主角,一手握小锤,一手拿铁钳,在锻打过程中,则要凭目测与感觉快速翻动铁料,徒弟是配角,双手举大锤顺着师傅小锤落点,而跟着锤打。但见那铁铺里,炉火飞溅,铁锤叮当,声音听上去很杂吵,实际上却是很和谐的节奏声。

无疑,打铁算是男人的苦力活,凡吃这碗饭的男人须得集力量、胆量及吃苦精神于一身。那大锤、小锤抡番起落之际,正是展示男人矫健与力度之时,锻打铺出来的年青人,如放在今天那就是健身房中教练身材,黑里透红,汗珠点点,特别吸引人的眼球。

上世纪五十年代解放初期,政府引导旧城内小散家族式铁铺合并成合作社,最后将几个铁器合作社合并成地方国营温州铁器厂,转而制造大型机械设备。列如当年的温州锅炉厂,温州矿山机械厂等等。使温州市的机械制造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百年前地图中的打铁巷

如今在老城区,可以说难以见到一、两家铁铺,早年打铁铺那种锻打现场,钢花乱飞的场面均已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啦。

巷子里的故事哪里有3

城隍牌楼巷里是没有牌楼的,但在四牌楼巷里,真的矗立着一座偌大的石牌坊。因为牌坊顶上镌刻着“民不能忘”四个字,当地人常以“民不能忘”指代它。

据说南宋时,宰相韩侂胄(读作tuō zhòu)相中了这块位于吴山脚下的风水宝地,凿山建园、开洞疏泉,建了一个园林,取名“阅古堂”。

那个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的宋祁,特别喜欢这个阅古堂,多次作诗赞美它,在《阅古堂》中说:“渚翘幽处鹭,林响静时蝉”;在《休日阅古堂小宴》中说:“曲沼新荷能碍钓,霁林浓叶不通飞”,听起来确实是美!

到了明朝,人们在原阅古堂的遗址上建了“忠节祠”,以纪念伍子胥、岳飞、褚遂良和于谦这四位忠节之士,坊间俗称“十五间楼”。那时,这条巷子叫“四贤祠巷”。

清朝时期,官府先后在巷子里沿着吴山山道竖起四座石牌坊,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被全部毁掉了。现在巷子里的这座牌坊,还是后来仿造的。

四牌楼西端,连着一段小路,小路的名字颇接地气,叫元宝心。

元宝心更短,才10米长,宽也不过2米。这条路就在瑞石山东麓的山坳中,从东头往西头走,越走地势越高,中间分开两条路,路上也多是拱起的平台,这两条路到山顶又合拢了来,这分明就是一个元宝心,只不过是,这个元宝实在是太大了!

元宝心的西边,连着宽阔的石阶登山道,一直通向吴山。

当年,康熙和乾隆几上吴山,都是经甬道登上游步道:甬道,就是现在的城隍牌楼巷;游步道,就是元宝心的这条上山大道。

元宝心60号,是祭祀清代浙江巡抚阮元的祠堂——阮公祠。

阮元这个人不简单,是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书法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他曾任浙江学政、巡抚多年,期间疏浚西湖、修筑海塘、创办书院,做了不少好事,确实值得纪念!

四牌楼对面是吴山上的城隍阁

因为建在吴山的瑞石山顶上,有长长的石阶直达祠院大门前,祠院显得颇有气势。院内有主殿、两侧厢房,还有跨偏殿;主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六架前檐廊式砖木结构,里面清洁高雅,很是敞亮通透。

如今,除了附近的居民,人们登吴山多从河坊街或者是吴山广场这种繁华热闹处;然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地方当年的样子,历史也不会忘记!

【本文标题和链接】巷子里面的故事(巷子里的故事全集) http://www.hzhe123.cn//n/80999.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