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中的育人故事(学校的育人故事有哪些)

来源:小高教学网 作者:本站 时间:2023-02-22 18:24:01 阅读次数:0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教学中的育人故事(学校的育人故事有哪些),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98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365个师德故事|望月湖二小刘玉芬:爱优秀的孩子,更爱有缺点的孩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潇湘晨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学校的育人故事有哪些1

刘玉芬是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第二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长沙市骨干教师,市民“双岗建功”优秀个人,岳麓区政协委员。

工作三十年来,她一直坚守在一线岗位。生活中,她曾在经济上资助过遇到困境的学生;在三尺讲台上,她也能很快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能够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她说,自己“爱优秀的孩子,更爱有缺点的孩子”。

支教时曾资助困难儿童读完小学

2013年,刘玉芬在浏阳市洞阳镇小洞学校支教过程中,遇到一个名叫小妮(化名)的女孩。她的母亲罹患脑癌。屋漏偏逢连夜雨,过年时,燃放的鞭炮点燃了房子,一家人居无定所,孩子也面临辍学。

得知她的困境,刘玉芬当即表示愿意捐助她直至小学毕业。如今,孩子的母亲身体状况稳定,还办起了蜜蜂养殖场,重建了房屋。每年,刘玉芬都能收到来自浏阳的祝福卡片。

班主任生涯中,她曾资助过生活困难、离异家庭、患白血病的多名学生。

刘玉芬经常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能够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也常常困扰于孩子的不足之处,她与孩子们推心置腹的聊天,发现孩子心灵深处的问题,并巧妙处理。

有一个叫小凯(化名)的足球特长生,在球场上英姿飒爽,而在课堂上总爱讲小话。刘玉芬想找他谈谈,可他却置之不理。当天晚上,刘玉芬和女儿散步时意外遇到小凯,两个孩子很快成为好朋友,并相约遛狗……一天,他主动来找刘玉芬谈心,终于打开了话匣子:“我父母不合,经常吵架、打架,没人管我。同学们看不起我,老师也经常批评我,我索性破罐子破摔,不学了……”听了他的话,刘玉芬指着办公室里的一盆不起眼的秋菊,意味深长地对他说:“这是一株秋菊,可它不开花那就跟野草无异,唯一能证明它是一株花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花犹如此,何况人呢?”

“我爱优秀的孩子,更爱有缺点的孩子。”刘玉芬表示,她相信用爱教,用心教,定能开出灿烂的花。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学习

对同事,刘玉芬会分享自己做了好久的宝贵课件,也乐于探讨自己教学心得。她多次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老师,热心帮助青年教师找出教学的优缺点。2017年,她指导莫蓉老师制作《文明出行 快乐回家》微课,她带着莫老师反复磨课10多次,细细斟酌每一个教学环节。最终这堂课获得“岳麓区首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育人风采竞赛一等奖”。

刘玉芬所执教的 “留心处处皆语文”,“大题小作”等示范课,打开了语文教学新思路,给青年教师带来新思考;她讲究启发式教学,善于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学习,为了打好学生写话基础,她从语文书本出发,指导学生多角度仿写,创新写话新形式,并为孩子们编撰作文集《静待花开》。

她参加了各类教学研讨活动、订阅大量的教育教学刊物和聆听各类专家的讲座,同时将好的想法与思考注入课堂,多次上研讨示范课,发表教育论文,力求给学生最好的“一杯水”。带领的班级有5次被评为“区优秀集体”,2次评为“市优秀集体”,所带班级毕业考试合格率100%。她说“让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自主自信,自强自立。”这是她身为一个班主任的追求。

通讯员柳澳 潇湘晨报记者骆一歌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爆料微信关注:xxcbwx,24小时报料热线0731-85571188。

学校的育人故事有哪些2

来源:【华声在线】

站上讲台,他们都是“筑梦人”

有热爱、有感动,听6位优秀教师讲述他们的从教故事

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江湾小学校长李芳与孩子们在一起。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登红在给学生上课。

与孩子相处间的阳光和快乐,让她领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趣味;他选择进入职校,只为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在多位优秀老师的影响和鼓励下成长,她想将这份爱延续、传承……近日,记者采访到6位优秀教师,在他们的故事里,有资历深厚教师的育人情怀,也有年轻教师的青春无畏,来听听属于他们的师者初心。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黄京 实习生 关子彤

长沙师范学院

附属幼儿园总园长罗晓红:

热爱教师那份纯粹的“职业幸福感”

“1985年是我当老师的第一年,正好是国家的第一个教师节,从教经历和教师节同龄,现在想来真是奇妙的缘分。”罗晓红1984年从长沙师范学校毕业留校担任教师,至今已整整38年。

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其中渊源离不开罗晓红父母的影响,她父亲在部队做文职工作,大家都称他“罗老师”,而母亲是一名乡村教师,随军到部队后成为一名小学老师,耳濡目染下,罗晓红对教师职业心生向往。初中毕业,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长沙师范,进入幼儿教师这个行业。

当过18年班主任,带过7届毕业生,不同性格的孩子都带给罗晓红不一样的印象与收获,让她懂得了如何去真正了解、解读儿童。罗晓红告诉记者,孩子们的纯真以及对她无条件的信任与喜爱,让她感受到了这份职业的阳光和快乐,热爱做教师纯粹的“职业幸福感”,领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趣味。“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罗晓红说。

长沙市开福区

清水塘江湾小学校长李芳:

始于热爱,一辈子只做这件事

今年已经是李芳成为教师的第29年,当谈起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心情,李芳仍记忆犹新。“我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小老师’的游戏,用我家的门当黑板,院子里坐着一排小朋友,我就在门前讲。当我真的成为老师时,我非常兴奋,终于能把小时候的游戏变成现实。”李芳说。

正式参加工作后,李芳担任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因为一门心思扑在怎么把学生教好,所以比较严厉,慢慢她感觉到班上有几个调皮的男孩总是躲着她,她这才意识到对待小孩子不仅要严谨,更要充满爱心。现在作为校长的她,学生都会亲热地喊她:“校长妈妈”。

始于热爱,忠于内心。当记者问及如果不当老师,还会选择什么行业时,李芳坚定地表示,“我从未想过要离开教师这个岗位,因为从我孩童时代开始,我就想当一名老师,我只想一辈子做好这个事情。”

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教师张安:

教学相长,打开学生思想“开关”

“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无知无畏,充满自信,刚离开大学象牙塔,满怀抱负,满心期待大展拳脚的自己。”张安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他的教师梦在这里萌芽,他说,师范院校的老师们有情怀、感染力和人格魅力,不仅只是教授知识,而是会由内而外地激发学生去探索、去追求。

张安很喜欢《丑小鸭变白天鹅》这个童话故事,丑小鸭历经艰难险阻,仍然积极向上、不抛弃不放弃,最终由内而外地蜕变成了白天鹅。张安说:“这种美丽是无与伦比的,让我渴望成为一个有思想,并且能够影响别人的人。我也希望能够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变优秀。”

而如何教育学生,张安认为,需要打开学生的思想“开关”,找到一个合适位置,搭建起学生在学知识和提升素养之间的桥梁,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教师秦兰静:

为孩子们架起通往他们梦想的桥梁

2005年大学毕业的秦兰静,从事教师行业已有18年。在教师节与中秋节来临之际,秦兰静刚刚结束与孩子们的双节主题活动,满满的爱包围着她。其实,英语专业的她最开始的理想职业是外交官,想去架起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但因为种种原因,她选择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她说:“当老师后我才发现,这辈子有无数更重要的‘桥梁’需要我去努力,我想尽我所能,为孩子们架起通往他们梦想的桥梁。”

秦兰静对带的首届学生印象极为深刻。其中有一个孩子性格非常内向,平时沟通并不频繁,她到现在回忆起来都很是感慨。“那个孩子在毕业前的一个晚自习下课,向我鞠躬90°,对我说,秦老师谢谢你。”秦兰静说,那一下,心中深受感动,能切实感觉孩子对老师的感恩之心,感慨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本分,更加坚定执教信念。

“前几届都有不少选择师范专业的学生,现在的孩子愈发认同教师这一职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让我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秦兰静告诉记者,他们在进入大学后都会跑回来询问关于教师这方面的经验,她说得最多的就是,除了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多的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传递快乐的价值,去影响更多的人。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登红:

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让每位学生成长成才

“别人都往高处走,你怎么往低处走了?”学机械专业出身的黄登红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南大学。在湘潭大学留校当了3年老师,随后选择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一干就是20年,但当年的这一选择却遭到了亲戚朋友的质疑。而黄登红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说,因为国家既需要科学家、工程师,需要更多的一线技能人才。“如果能够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一线技能人才,让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也能出彩,我觉得同样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在黄登红看来,职业学校的学生,自制力、学习自主性不强,生源也较为复杂。这就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尽心尽力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同时,作为一名高职教师,让每位学生都成长成才更是其真正意义所在。这些年来,他带培的教师、学生中,有9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省级技术能手,7人获省级以上五一劳动奖章,4人成为中航工业、空军装备修理系统首席技师。

湖南农业大学教师张雅:

扣好“第一粒扣子”,传承爱与教导

15年前,张雅从懵懂的学生一路求学走来,进入湖南农业大学教书,终于成为了象牙塔里光荣而神圣的人民教师。

张雅也时刻牢记人民教师的职责,她说:“我的第一批学子是‘国贸教’专业的孩子,未来也会走上从教之路,我必须言传身教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他们扣好教师成长之路的‘第一粒扣子’。”

她还记得,2016级国贸专业学生刘林当时担任新生班级的助班,他敬业、负责,帮助新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深得同学们的信任和爱戴,以至于凡是有同学遇到任何问题,都依赖他的意见和帮助;有同学犯了任何错误,也因为被刘林知道了而感到非常羞愧和难受。

“都说教学相长,在刘林身上,我看到了优秀教师般的责任和担当。这也正是我一直想要做的,将我的恩师对我的爱与教导延续、传承。”张雅说。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学校的育人故事有哪些3

来源:【中国教育报】

春风化雨 教书育人“大先生”

——二〇二二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群像扫描

九月,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稻浪翻涌。

九月,歌颂辛勤,歌颂奉献,歌颂丰收。

这是属于耕耘者的季节。躬身杏坛的他们,迎来了自己的节日——教师节。

今年,共有64名教师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他们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排头兵,他们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他们是践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锋军……

他们用行动诠释“大先生”的使命与担当,用心血渲染人民教师的光辉与崇高。

一片丹心映山河

2021年,把学校发的鸡腿带回家给妈妈的“鸡腿姑娘”火了,也让该校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学校办成孩子之家的校长张鹏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还记得2018年暑假前夕,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学生花名册上仅剩22个名字,学校面临撤并。张鹏程急坏了,这是他的母校,他更不想看着孩子们多跑好几里路去求学。

他主动请缨当校长:“农村的孩子,总要有人来陪!”3年里,每生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家访,张鹏程和教师们跑遍了全村每个学生的家。“现在,村里的狗都不咬我们,因为已经认识了!”

为了方便农村孩子上学,张鹏程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他是校长,又是教师、厨师、建筑工、维修工,亲自动手为孩子们铺地、造床、安装防护措施;嫌学生餐标太低,就拿自己的工资补贴给孩子,大虾、鸡腿……“城里孩子有的,我们也不能少。”

花名册上,学生人数增长到180多,一所濒临停办的小学保住了,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80后”的张鹏程头发却白了大半。

放眼全国,2021年底,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部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教师功不可没。

青山绿水畔的山区“摆渡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西燕镇刁望教学点教师石兰松,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吹雨打,都驾船接送学生,作传递知识的桨。

对学生比对自己的孩子都亲的留守儿童“妈妈”——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油召乡李元寨小学教师白恒云,看见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心无旁骛,作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伞。

不恋城市去乡村,不恋“官位”爱课堂的“痴心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寓教于乐,带着学生们亲近自然,作孩子们逐梦的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风吹向边疆大地,唤醒边陲每一颗渴望教育的心灵。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教师马丹来到西藏,忍着流鼻血、胸闷、心悸的不适,坚持给学生上课;带领全班学生义卖报纸捐款做公益;顶烈日、战寒风,操场上、小路边,她带着藏族孩子组成了“舞蹈啦啦操”队,站在全国的舞台上,向全国人民展示西藏学生的青春风采,一张张笑颜仿佛高原上绽放的格桑花。

高原上的太阳晒黑了她的皮肤,从肤白貌美的“丹顶鹤”变成了黑黑瘦瘦的“小黑鸭”。爱美的马丹偶尔也会对镜感叹,但几年的援藏经历却让她的教育信念越发坚定,“选择了援藏就选择了奉献和担当”是她骨子里的执念。3年期满后,她毅然选择留下。

海归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阿拉坦仓不曾后悔。一句“内蒙古更需要我”,他放弃了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抛出的橄榄枝,留在生养他、培育他的大草原,坚守在高等教育的岗位上,追求创新、潜心研究,把数学讲成故事。

他体验过烈日当头,晒掉一层皮的苦;也体验过冬日薄衣单鞋,风如刀割的痛。他更明白,边疆孩子想要接受优质教育的不易。他说:“民族团结就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于是,“石榴籽”培根铸魂育人工程启动,各民族的学生心连在一起。

曾几何时,特殊教育学校被认为是暂时收纳残障孩子的“收容所”。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为特教“定调”:特教学校不是“收容所”,而是“加油站”。

她利用信息化平台,给特教课堂带来一抹新色,也将数字化之路延伸到学生个别化康复训练中,走出一条“医教结合”的道路,构建了以脑瘫孩子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更带着特殊教育走上了国际化之路。

“我要把最美的青春献给这些听障孩子,我愿站在他们人生的起点上,为他们加油、呐喊。”这是福建省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付心知立下的铮铮誓言。

剪刘海、送棉衣、手把手地教听障孩子剥花生米……她把培养聋生、服务聋生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无声世界里默默耕耘。

纵然山高水远,教师们甘用身躯作桥作路,铺成条条上学路,绘就教育均衡的崭新蓝图。

不负韶华谱华章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当天,湖南省的中小学生和香港的同学们一同收看了一堂特别的课程“心连心 向未来”,共同唱响《东方之珠》。他们的“班主任”是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教师郭晓芳。

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决定创办新型网络思政大课“我是接班人”,郭晓芳被选为总班主任、总制片人。“这样一堂课,如果不能走入学生心中,在线听课人数再多,也只是数字的叠加,而非育人实效的增强。”郭晓芳深知责任重大。

但这堂课,没有教材。每做一个选题,郭晓芳都要“苦学”一番。讲劳动教育,她先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劳动的阐述,寻根溯源;介绍航天系列,她潜心研读孙家栋、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人物传记,“恶补”航空航天知识……袁隆平、钟南山、杨长风、杨孟飞等名师大家受邀来到镜头前,为广大中小学生答疑解惑。

如今,郭晓芳已成为1000万名孩子的“班主任”,她的网课累计学习人次超过12亿。学生们给她留言:“我要努力学习,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者,是学生心中的那束光,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趣味,在劳动中发现自我,成为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说这话的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章振乐。

十几年来,他打造“开心农场”,与孩子们一同劳作、收获;带领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方方面面;将村民吸纳成为劳动教育教师,乡村也有了活力。他将热爱劳动的种子种在孩子心田,树立起全国劳动教育的标杆。

师者,是教育事业的火种,孕育着国家的希望。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曾是百姓不认可、生源外流的一所学校。校长杨明生带着使命到任。“决不以牺牲学生的睡眠与健康为代价提高学生暂时的成绩。”“决不能通过加班加点取得暂时的分数。”他态度坚定。

杨明生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备课抓起”,把学校打造成“花园、果园、植物园、生态园、学生学习的乐园和师生生活与发展的精神家园”理念深入人心。他笔耕不辍,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作为课题,对课标、教材等进行深入研究,将思考与结论与同行共享。

几年过去,学生回流了,家长回乡了,奔的就是霍邱一中的品牌。

为了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校长郑丹娜,25年来用500多万字的“悄悄话”走进学生心里;

为了让学生通过职业教育焕发人生光彩,天津职业大学教授李建国总是带着学生产学结合真刀真枪地实践,8000余名学生成长为企业技术技能骨干;

为了传承好冷门绝学,兰州大学教授郑炳林在课前常常闭门备课,为了精准阐述一个知识点,甚至花费几天乃至月余查找资料;

……

今日人人皆学、学有所获的笑容,汇集起来,便是中华民族明日的盛景。

师者,薪火相传,以星星之火点燃中国教育蓬勃发展之势。

300余万字的教育理论笔记和学习心得,记录着山东省青岛第六十六中学校长相佃国与教师们的前进道路。

“教育科研是解决学校发展的有力武器。”相佃国带领全校干部教师持续开展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研究,自己紧密跟踪教师课题研究,热心与教师讨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改进,每年听课近百节。10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省市级课题30余项,一个个教育教学难题得以破解,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博士毕业后,谢贵华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学院附属中学之初,全校没有几个州级、省级课题,作为校长他带头申报课题,从研究方法到研究步骤入手,手把手带着教师干。

石子入水,激活全校生命力。两年下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教研能手,立项省级重点课题6项;3年后,学校2名中青年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省州级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从原来的1个增加到6个,特级教师、省州级教育名师、骨干教师数量大幅增加。

在教育发展的长河里,永远倒映着教师奔忙的身影,流淌着他们奋斗的汗水。

初心不改报家国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投入多久时间?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陈政清给出答案:20年。

2003年,我国大跨桥梁减振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公司没有相应的大型阻尼器设计、制造能力,所有产品只能依赖德国和美国的公司进口。时年56岁,已经是湖南大学“985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的陈政清,不愿再看到这种情况。瞄准这一实际工程急需的重大问题,他开始了攻坚之路。

二十年铸一剑。如今,国产大型工程结构减振的电涡流阻尼器系列产品,性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从大型桥梁工程、重要建筑工程、电力工程、新能源工程到野战车辆、武器装备制造、航天科工,陈政清的研究应用到关键领域方方面面。

年逾古稀的陈政清至今仍长期坚持在办公室工作,积极与学生讨论交流,亲自前往一线加工现场。

在祖国的西南,也有这样一个人。在冶金实验室里,他时刻面临有害气体和高温熔体的威胁;走出实验室,进入冶炼车间,这里的高温、粉尘、烟气更加危险。但这些都没能挡住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杨斌探索的脚步。为了突破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瓶颈,他常常一连两三天吃住在实验室;为了研究真空冶金,他到全国各地的冶炼厂“化缘”,筹集科研经费;他把课堂设在车间里,把专利融入产品中,把奖章挂到设备上。

30年攻坚克难,杨斌只有一个目的——保障我国战略金属供应安全。

青灯黄卷,埋首苦读。他以哲启思,以文化人,把培根铸魂融入育人全过程,他希望自己能像马克思那样,“为全人类而工作”。

国家级教学名师、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把培养人作为终生大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苦读”和“笨想”中,他让现实活化了理论,用理论照亮了现实。

心怀“国之大者”,不辞辛苦,在遥远的地方播下希望。

乡村振兴,造福当地,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事业。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教授马均“真的就像一匹马”。从1987年毕业工作至今,巴蜀大地多少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都留下了马均的足迹。眉山东坡、成都崇州、自贡荣县、乐山井研……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却如履平地,只因他割舍不下“三农”情。

实训学生1000多名,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培养种粮大户200多人……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数字背后,是马均为乡村振兴作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研究水稻让中国人丰衣足食,研究蘑菇也可以让乡村脱贫致富。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被人誉为“蘑菇院士”。怀揣科教兴农、产业扶贫的梦想,他率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县市进行科技扶贫。在云贵山区、新疆边陲,冒着严寒酷暑和高原反应,他把良种良法送到田间地头、菇室大棚。

300余项食用菌栽培技术、45个食用菌新品种、300亿元直接经济效益……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途上,他用辛勤和汗水谱写了战贫斗困、奔向小康的大地之歌。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教书育人楷模不变的风采。

三十二载从教路,从临床教育到教书育人,从科研攻关到社会服务,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教授张先庚践行社会服务时代使命,把事业当生命,把奉献当信仰,把责任当使命。

她组建健康服务志愿队,聚焦农牧民健康问题,走村入户对农牧民开展健康宣教、疾病防治、中医保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她带领团队,3天编写完成社区居家防护手册6本;深入社区开展入户排查、疑似病人转诊、隔离监测和心理疏导;募集40万元制作中药香囊,完成入户医学观察2332人、体检服务6279人次,她和团队一起守护了24万名社区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师者,将身心献与人民,将热爱融于家国,成就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岁月峥嵘,初心不改;历史沧桑,精神永恒。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向师者致敬。

本文选自 | 中国教育报2022年9月10日第12版

作者 | 本报记者 林焕新 张欣 见习记者 程旭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吧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标题和链接】教学中的育人故事(学校的育人故事有哪些) http://www.hzhe123.cn//n/88595.html 页面最新缓存时间: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